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黑叶猴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5
1
作者 佴文惠 刘瑞清 +1 位作者 陈玉泽 王金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一条No17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点在17q13,断裂片段17q13-17qter易位到一条No12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一条小的中着丝粒的和一条具较长长臂的衍生染色体即der(17)和der(12)。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染色体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应用染色体涂染法建立人和黑叶猴(Semnopithecus francoisi)的染色体同源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佴文惠 刘瑞清 +1 位作者 陈玉泽 王金焕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74-479,共6页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的染色体涂染法(Chromosomepainting),以生物素标记的除Y染色体外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DNA特异性探针与黑叶猴的中期分裂相杂交,建立了人与黑叶猴之间的染色体同源性。除人的1、2、6、16和19号染色体特异探针...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的染色体涂染法(Chromosomepainting),以生物素标记的除Y染色体外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DNA特异性探针与黑叶猴的中期分裂相杂交,建立了人与黑叶猴之间的染色体同源性。除人的1、2、6、16和19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分别与黑叶猴的2条非同源的染色体杂交外,其余人染色体特异探针均与黑叶猴的1条染色体杂交,其中有两对人染色体特异探针(14和15,21和22)分别杂交同一条黑叶猴染色体。在雌性黑叶猴的单倍染色体中,共检测到30个与人染色体具同源性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多数染色体与人染色体有高度同源性,仅有少数染色体发生了重排。将研究的结果与已报道的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与其他灵长类的中期染色体杂交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亚洲叶猴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与非洲叶猴的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染色体同源性 染色体涂染法
下载PDF
水貂的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佴文惠 陈玉泽 刘瑞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2-195,共4页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有些弱化;X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较常染色体的丰富。Ag-NORs有3个,分布在No.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和一条No.2染色体长臂接近着丝粒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貂 核型 带型 染色体
下载PDF
黑麂Y染色体的鉴别和Sry基因的克隆及定位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毅 单祥年 +9 位作者 张悦 刘宁生 鲁晓萱 佴文惠 王金焕 陈玉泽 杨凤堂 胡均 张文兴 徐春茂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以流式细胞仪分离小麂(Muntiacus reevesi)Y染色体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Y1,Y2,X+4和1号染色体,利用DOP-PCR技术富集了分离的各单条染色体。然后,将小麂的Y染色体的DOP-PCR产物经Cy3标记后直接作为涂染探针, 应用染色体涂染技术... 以流式细胞仪分离小麂(Muntiacus reevesi)Y染色体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Y1,Y2,X+4和1号染色体,利用DOP-PCR技术富集了分离的各单条染色体。然后,将小麂的Y染色体的DOP-PCR产物经Cy3标记后直接作为涂染探针, 应用染色体涂染技术与雌雄黑麂的核型标本进行杂交,确认了黑麂真正的Y染色体为Y2染色体。再以黑麂的Y1,Y2,X+4和1号染色体的DOP-PCR产物为模板,用人的特异性的 SRY(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 ) 基因引物对其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黑麂只有Y2染色体出现了SRY扩增片段。然后扩增产物克隆和测序,比较它与人的同源性,初步把黑麂的Sry基因定位在Y2染色体上。最后提取雄性黑麂的基因组DNA,并用同一对引物对其进行扩增,亦得到Sry基因的片段,对此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与Y2染色体得到的Sry基因片段完全一样,与人SRY基因的同源性均为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染色体涂染 DOP-PCR SRY基因 基因定位 偶蹄目
下载PDF
懒猴属的核糖体DNA变异及其种间分化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文 宿兵 +5 位作者 兰宏 刘瑞清 朱春玲 佴文惠 陈玉泽 张亚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1期89-93,共5页
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和人28S、18SrDNA探针构建了懒猴属各物种核糖体DNA重复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在进化速率较高的非转录间隔区,在大、中、小懒猴中分别定位了23、24、24个酶切位点。大懒猴与中懒猴有13个... 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和人28S、18SrDNA探针构建了懒猴属各物种核糖体DNA重复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在进化速率较高的非转录间隔区,在大、中、小懒猴中分别定位了23、24、24个酶切位点。大懒猴与中懒猴有13个位点不同,与小懒猴有14个位点不同,而中、小懒猴间则只有一个位点的差异。经过计算,大懒猴与中懒猴的遗传距离值为12.65%,与小懒猴的差异为14.24%,中、小懒猴间的差异则仅为0.71%。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线粒体DNA和前人在其它动物类群中rDNA变异的数据表明,懒猴属内似只有两个有效物种,即大懒猴和小懒猴,中懒猴与小懒猴的分化至多到半种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目 懒猴属 核糖体DNA 种间分化
下载PDF
Karyotypic evolution in family Hipposideridae (Chiroptera, Mammalia)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G- and C-banding 被引量:5
6
作者 毛秀光 王金焕 +3 位作者 苏伟婷 王应祥 杨凤堂 佴文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3-460,共8页
Comparing to its sister-family (Rhinolophidae), Hipposideridae was less studied by cytogenetic approaches. Only a few high-resolution G-banded karyotyp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and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Comparing to its sister-family (Rhinolophidae), Hipposideridae was less studied by cytogenetic approaches. Only a few high-resolution G-banded karyotypes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and most of the conclusions on the karyotypic evolution in Hipposideridae were based on conventional Giemsa-staining.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a method of choice for genome-wide comparis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G- and C-banding to establish comparative map between five hipposiderid species from China, using a whole set of chromosome-specific painting probes from one of them (Aselliscus stoliczkanus). G-band and C-band comparisons between homologous segments defined by chromosome painting revealed that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paracentric inversions and heterochromatin addition could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chromosome evolution in Hipposiderida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erved chromosomal segments among five hipposiderid species and outgroup species suggests that bi-armed chromosome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ancestral karyotype of Hipposideridae, which was previously believed to be exclusively composed of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Paracentric inversion Hipposideridae CHIROPTERA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鉴别奶牛胚胎性别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云鹤 门红升 +4 位作者 周瑆良 佴文惠 和协超 杨怀林 杨建珍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6-250,共5页
本实验用H—Y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奶牛6—7日龄胚胎进行性别鉴别。用数排卵法获得的胚胎,共选37枚在含H—Y抗血清的M2培养液中温育30min,用M2培养液清洗后,在含FITC—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二抗的M2中温育30min,经洗后的胚胎在Nikon... 本实验用H—Y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奶牛6—7日龄胚胎进行性别鉴别。用数排卵法获得的胚胎,共选37枚在含H—Y抗血清的M2培养液中温育30min,用M2培养液清洗后,在含FITC—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二抗的M2中温育30min,经洗后的胚胎在Nikon倒置荧光显微镜下鉴别有无荧光,结果21枚胚胎有特异免疫荧光,判作雄性胚胎;16枚无特异免疫荧光,判作雌性胚胎,分别占57%和43%。这与自然出生公母犊各约50%和性比率无显著差别(P>0.25),判定为雄性的5枚胚胎移植给3头受体奶牛(每头移植1或2枚)、3枚判定为雌性胚胎移植给2头受体奶牛一头移植一枚,枚、另一头移植2枚)移植后两个月时检查有3头受体怀孕,其中,一头移植有荧光胚胎的受体返植无荧光胚胎的2头受体各产一母犊(体重皆41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鉴别 奶牛 胚胎 免疫荧光
下载PDF
中国4种蝙蝠的G-带和C-带 被引量:3
8
作者 毛秀光 王金焕 +5 位作者 苏伟婷 张礼标 赵旭东 韦力 佴文惠 杨凤堂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40,共8页
首次报道了中国4种蝙蝠的G-带和C-带核型。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二倍染色体数目(2n)为36,常染色体臂数(FN)为56;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2n=38,FN=70;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2n=42,FN=64;皱唇蝠(Chaerephon p... 首次报道了中国4种蝙蝠的G-带和C-带核型。大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二倍染色体数目(2n)为36,常染色体臂数(FN)为56;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2n=38,FN=70;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2n=42,FN=64;皱唇蝠(Chaerephon plicata)2n=48,FN=54。通过C-带显示,除着丝粒异染色质外,在皱唇蝠的许多染色体臂内和马来假吸血蝠染色体的端粒处也有较多的插入异染色质,大长舌果蝠的基因组中既有臂内异染色质也有端粒异染色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大长舌果蝠 马来假吸血蝠 黑髯墓蝠 皱唇蝠 核型
下载PDF
朱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金焕 苏榕 +6 位作者 苏伟婷 成诚 魏曙光 丁海华 段英 李生斌 佴文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1-596,共6页
濒危级生物朱鹮是朱鹮属的唯一物种。为保藏朱鹮的遗传资源并为开展其相关生物学研究提供方便的实验材料,利用采自雌、雄两只成年朱鹮的皮肤样品,成功建立了两株朱鹮的细胞系。两株细胞系的形态均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 濒危级生物朱鹮是朱鹮属的唯一物种。为保藏朱鹮的遗传资源并为开展其相关生物学研究提供方便的实验材料,利用采自雌、雄两只成年朱鹮的皮肤样品,成功建立了两株朱鹮的细胞系。两株细胞系的形态均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细胞强表达平滑肌特异α-actin,表明两株细胞均来源于血管平滑肌组织;生长特性分析显示细胞增殖能力在10代以前较强,在15代以后逐渐减弱,25代以后则生长缓慢,难以生成单层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两株细胞系均为正常二倍体,核型为2n=68,ZZ(♂),ZW(♀)。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朱鹮染色体的Ag带、C带和G带,并通过带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鉴别了朱鹮的性染色体。该文建系所用的皮肤组织块贴壁种植法,可以应用于其他鸟类,特别是珍稀濒危鸟类细胞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细胞培养 生长特征 染色体带型
下载PDF
白颊长臂猿染色体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瑞清 佴文惠 +1 位作者 陈玉泽 余定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41-346,共6页
本文对我国云南南部的白须长臂猿(H.leucogenys)染色体的G带、C带、晚复制带及Ag-NORs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它的2n=52,核型公式为44(M或SM)+6(A),XY(M,A)。C带表明一些染色体着丝... 本文对我国云南南部的白须长臂猿(H.leucogenys)染色体的G带、C带、晚复制带及Ag-NORs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它的2n=52,核型公式为44(M或SM)+6(A),XY(M,A)。C带表明一些染色体着丝点C带弱化;有的染色体出现插入的和端位的C带;X染色体两臂有端位C带,Y染色体是C带阳性和晚复制的。Ag-NORs的数目,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具NOR。本文对白颊长臂猿与其它长臂猿间的亲缘关系、核型进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长臂猿 染色体 灵长目
下载PDF
基于核型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中国猪尾鼠分类与分布的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伟婷 陈中正 +7 位作者 万韬 王霞 周鸿艳 胡怡 王金焕 蒋学龙 佴文惠 何锴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9-248,共10页
猪尾鼠属(Typhlomys)是啮齿类中的孑遗类群,片段化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越南最北部的山地森林。前期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将猪尾鼠属现生类群划分为4个物种。但该分类系统仍存在争议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学者对大娄山猪尾鼠... 猪尾鼠属(Typhlomys)是啮齿类中的孑遗类群,片段化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越南最北部的山地森林。前期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将猪尾鼠属现生类群划分为4个物种。但该分类系统仍存在争议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学者对大娄山猪尾鼠等是否应属于种级分类单元持有疑问;另一方面,秦岭、南岭和广西周边的猪尾鼠种群的分类地位仍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采用核型分析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猪尾鼠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华猪尾鼠和大娄山猪尾鼠的G带核型和Ag-NORs的数目和分布,其中中华猪尾鼠2n=36,核型为14(M,SM)+20(A),XY(SM,A),Ag-NORs 6个;大娄山猪尾鼠2n=56,核型为2(SM)+52(A),XX(SM,SM),Ag-NORs 4个。上述核型与已报道的沙巴猪尾鼠核型(2n=38)存在显著差异,支持上述类群均为独立物种。基于线粒体Cyt b、ND2和COⅠ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秦岭种群应属于大娄山猪尾鼠,南岭种群应属于中华猪尾鼠。而来自红河以东的云南南部的种群以及贵州南部的种群情况复杂,暗示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喀斯特地区可能还存在未知的分类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尾鼠属 分类 核型 系统演化
下载PDF
两种长臂猿染色体的C带和Ag-NORs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瑞清 佴文惠 +1 位作者 陈玉泽 余定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2-187,237-238,共6页
本文对长臂猿属(Hylobates)中白眉长臂猿(H.hoolock)2n=38和白颊长臂猿(H.leucogenys)2n=52的染色体C带和Ag-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长臂猿的C带核型中除多数染色... 本文对长臂猿属(Hylobates)中白眉长臂猿(H.hoolock)2n=38和白颊长臂猿(H.leucogenys)2n=52的染色体C带和Ag-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长臂猿的C带核型中除多数染色体有着丝点C带外,一些染色体上还出现插入C带和着丝点C带弱化或减少现象;白眉长臂猿有全异染色质臂;白颊长臂猿有较多的端位C带。白眉长臂猿有两个Ag-NORs,而白颊长臂猿的Ag-NORs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有NOR.本文对长臂猿的核型进化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 C带 染色体
下载PDF
中国四种灵长类动物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瑞清 佴文惠 +1 位作者 陈玉泽 王金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48-49,共2页
本文对中国4种灵长类动物(四川仰鼻猴、云南仰鼻猴、黑叶猴和灰叶猴)的核型,从2n数目、C带和Ag-NORs的数目及其分布特征都进行了详细地比较研究,并且采用晚复制技术准确识别了它们的性染色体。
关键词 仰鼻猴 叶猴 核型和分带
下载PDF
石貂的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瑞清 佴文惠 陈玉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的石貂北方亚种(Mattes foina intermedia)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2n=38,核型为14(M)+4(SM)+18(ST),XY(M,A)。C-带显示该亚种的一些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结构异染色质弱化或消失;No.9染色体的短臂完全异染色质...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的石貂北方亚种(Mattes foina intermedia)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2n=38,核型为14(M)+4(SM)+18(ST),XY(M,A)。C-带显示该亚种的一些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结构异染色质弱化或消失;No.9染色体的短臂完全异染色质化;X染色体长臂上出现插入异染色质带;Y为完全结构异染色质组成。Ag-NORs只有一对,分布在No.1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本文对我国石貂染色体的特殊C-带分布以及和核型进化的关系进行了讨 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貂 食肉目 染色体
下载PDF
云岭牛染色体G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亏开兴 杨凯 +7 位作者 佴文惠 和霁恬 金显栋 王安奎 胡映开 和占星 张继才 黄必志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8-10,共3页
通过对云岭牛外周血及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制作染色体G带标本,结果显示,云岭牛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核型为60,XY;母牛核型为60,XX。其中1~29号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 通过对云岭牛外周血及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制作染色体G带标本,结果显示,云岭牛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核型为60,XY;母牛核型为60,XX。其中1~29号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较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瘤牛型的Y染色体。云岭牛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与其他牛品种间的带纹特征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岭牛 染色体 G带
下载PDF
德宏水牛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敏艳 高文春 +5 位作者 尹正发 杨明超 佴文惠 胡怡 毛华明 史宪伟 《中国牛业科学》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目的]为德宏水牛进一步级进杂交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外周血及耳组织细胞培养法与染色体G-带分析对20头德宏本地水牛、25头摩拉与德宏二元杂水牛以及35头尼里与摩拉和德宏三元杂水牛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 [目的]为德宏水牛进一步级进杂交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外周血及耳组织细胞培养法与染色体G-带分析对20头德宏本地水牛、25头摩拉与德宏二元杂水牛以及35头尼里与摩拉和德宏三元杂水牛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德宏水牛染色体数均为2n=48;二元杂水牛染色体数均为2n=49;三元杂水牛出现2n=49,2n=50两种类型。[结论]从细胞遗传学角度首次阐明了德宏水牛染色体核型特征,揭示了德宏水牛二元杂、三元杂后代染色体多态性遗传规律,并探讨了染色体多态性遗传机理及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宏水牛 杂交后代 染色体 多态性
下载PDF
亚洲象的染色体
17
作者 陈玉泽 刘瑞清 +5 位作者 佴文惠 王金焕 杨梅 何聪郝 包燕芬 雷文宏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3-94,共2页
亚洲象的染色体THECHROMOSOMEOFASIANELEPHANT关键词亚洲象,核型,染色体带型KeywordsAsianelephant,Karyotype,Bandingofchromosomes中图分类号Q... 亚洲象的染色体THECHROMOSOMEOFASIANELEPHANT关键词亚洲象,核型,染色体带型KeywordsAsianelephant,Karyotype,Bandingofchromosomes中图分类号Q959845本文199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核型 染色体带型
下载PDF
熊猴存在TRIM5/TRIMCyp杂合子基因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光 佴文惠 +4 位作者 刘丰亮 况轶群 王金焕 苏伟婷 郑永唐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9,共10页
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制约艾滋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瓶颈之一。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被称为限制因子。研究不同灵长类动物抗HIV-1宿主限制因子的存在形式及作用机制对建立合适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TRIM5α是哺乳动物... 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制约艾滋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瓶颈之一。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被称为限制因子。研究不同灵长类动物抗HIV-1宿主限制因子的存在形式及作用机制对建立合适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TRIM5α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和关键的限制因子,它以物种依赖的方式限制包括HIV-1在内的逆转录病毒的感染。TRIM5-CypA融合基因是存在于新大陆猴与旧大陆猴中的一种独特的TRIM5基因形式。为了研究不同灵长类动物TRIM5基因的存在方式,该文对熊猴、藏酋猴、红面猴及中国恒河猴4个物种共110只灵长类动物进行了TRIM5-CypA融合模式的研究。首次发现熊猴也存在TRIM5-CypA基因融合现象。熊猴TRIMCyp融合基因形成模式类似于北平顶猴TRIMCyp融合基因模式,即CypA假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逆转座方式插入到TRIM5基因的3'-UTR区域。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北平顶猴相应基因序列高度相似;并且其TRIM5内含子6的3'-剪接位点也相应存在G-to-T突变现象(G/T)。这提示熊猴也极有可能像北平顶猴一样表达TRIM5-CypA融合蛋白,从而导致熊猴可能跟北平顶猴一样可能被HIV-1感染。因此,熊猴极有希望成为一种新的HIV/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猴 限制因子 TRIM5α TRIM5-CypA融合基因 杂合子基因型 HIV 动物模型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by Reciprocal Chromosome Painting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昆靖 王金焕 +3 位作者 苏伟婷 王熙才 杨凤堂 佴文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21,共9页
Lung cancer is a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 Some lung cancer patients correlate with a gas of radon besides smoking. To search for commo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established fro... Lung cancer is a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worldwide. Some lung cancer patients correlate with a gas of radon besides smoking. To search for commo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lung cancer cell lines established from patients induced by different factors, a combined approach of chromosome sorting, forward and reverse chromosome painting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karyotypes of two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A549 and GLC-82 with the latter line derived from a patient who has suffered long-term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radon gas pollution. The chromosome paint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plex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occurred in these two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Thirteen and twenty-four abnormal chromosomes were identified An A549 and GLC-82 cell lines, respectively. Almost half of abnormal chromosomes in these two cell lines were formed by non-reciprocal translocations, the others were derived from deletions and duplication/or amplification in some chromosomal regions. Furthermore, two apparently common breakpoints, HSA8q24 and 12q14 were found in these two lung cancer cell 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s Chromosome sorting Chromosome painting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FISH Mapping of Four Satellite DNAs from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and Fea’s Muntjac (M. feae)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妍 佴文惠 +4 位作者 黄玲 王金焕 苏伟婷 LIN Chyi Chyang 杨凤堂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Recent molecular cytogenetic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extensive centromere-telomere fusions are the main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underlying the karyotypic evolution of extant muntjacs. Although the molecular mechan... Recent molecular cytogenetic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extensive centromere-telomere fusions are the main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underlying the karyotypic evolution of extant muntjacs. Althoug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andem fusions remains unknown, satellite DNA is believed to have facilitated chromosome fusions by non-allel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Previous studies detected non-random hybridization signals of cloned satellite DNA at the postulated fusion sites on the chromosomes in Indian and Chinese muntjacs. But the genomic distribu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atellite DNAs in other muntjacs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have isolated four satellite DNA clones (BMCS, BM700, BM 1.1 k and FM700) from the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and Fea's muntjac (M. feae), and hybridized these four clones onto chromosomes of four muntjac species (M. reevesi, M. crinifrons, M. gongshanenisis and M. feae). Besides the predominant centromeric signals, non-random interstitial hybridization signals from satellite I and II DNA clones (BMC5, BM700 and FM700) were also observed on the arms of chromosomes of these four muntjacs. Our results provide additional support for the notion that the karyotypes of M. crinifrons, M. feae and M. gongshanensis have evolved from a 2n = 70 ancestral karyotype by a series of chromosome f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 mapping Satellite DNA Muntiacus Tandem chromosome fu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