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史的分期 被引量:3
1
作者 佴荣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135,共5页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学史分期的自觉则是近现代以来才开始出现。自觉的文学史分期不能产生于中国传统的以直观性、经验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也不能产生于西方传统的以思辨性、抽象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学史分期的自觉则是近现代以来才开始出现。自觉的文学史分期不能产生于中国传统的以直观性、经验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也不能产生于西方传统的以思辨性、抽象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文学史分期的自觉是以科学的历史观、文学史观进行文学史研究为重要标志的。本文考察了文学史撰写实践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分期的依据,进而试图以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为基础,提出社会史的发展、文学观念的变革、文体的流变是文学史分期参照的三个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分期 自觉 社会史 文学观念 文体流变
下载PDF
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 被引量:1
2
作者 佴荣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9-193,共5页
文学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已经受到近代以来的文学史家愈来愈多的重视。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精神活动史。文学史研究应关注文本的人本内涵,以及作为文学审美活动系统中的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尤其要探讨人... 文学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已经受到近代以来的文学史家愈来愈多的重视。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精神活动史。文学史研究应关注文本的人本内涵,以及作为文学审美活动系统中的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尤其要探讨人本对于具有新的审美特质的文本嬗变的影响。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人的思想解放、人对自我对人生认识的变化都会带来文本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活动的真谛在于对人的整体审美观照,文学史也就成了关于人的美学发现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文本 人本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史理论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佴荣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23-29,共7页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史纂实践走向自觉的时期,是多种文学史观念方法共存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时期。本文概述了这个时期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理论内容,重点回顾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学史理论发展的联系,考察了...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史纂实践走向自觉的时期,是多种文学史观念方法共存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时期。本文概述了这个时期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理论内容,重点回顾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学史理论发展的联系,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现代思想潮流和方法对我国文学文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理论研究,编写出更科学更多样的文学史著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上半叶 文学史理论 建设与实践
下载PDF
文学史的三维时间 被引量:1
4
作者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1-4,共4页
作为历史存在的文学现象的时间是包含文学传统的过去、文学活动的当下(现在 )、文学发展的未来的三维时间。如果把文学史研究主体活动的时间定位为现在 ,那么 ,文学史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视界 ,文学史研究同样处于... 作为历史存在的文学现象的时间是包含文学传统的过去、文学活动的当下(现在 )、文学发展的未来的三维时间。如果把文学史研究主体活动的时间定位为现在 ,那么 ,文学史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视界 ,文学史研究同样处于生生不已的时间之流之中 ,它应该是个人视界 (现在或当代视界 )与历史视界、未来视界的融合。本文重点从以上两个层面具体分析文学史时间的三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三维时间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理论三十年(1949—1979)述论
5
作者 佴荣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56-162,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文学史理论的建设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文革”十年 ,文学史研究遭受毁灭性的灾难。“文革”结束 ,拨乱返正 ,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实践处于恢复时期 ,并取...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文学史理论的建设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文革”十年 ,文学史研究遭受毁灭性的灾难。“文革”结束 ,拨乱返正 ,文学史理论建设与实践处于恢复时期 ,并取得初步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史理论 文学史研究 理论建设 理论研究
下载PDF
论喜剧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
6
作者 佴荣本 《文艺研究》 1987年第2期143-143,共1页
喜剧作品是喜剧创作主体以充满意志、激情的生命融合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喜剧性客体而孕育出来的艺术精灵。那么,喜剧创作主体在接受、加工、传达自然形态的喜剧性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独特审美心理特征呢?
关键词 喜剧创作 审美心理特征 喜剧性 非逻辑性 接受主体 审美情感 创作主体 喜剧因素 想象思维 喜剧艺术
下载PDF
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
7
作者 佴荣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83,共9页
本文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文学活动及其物化成果的历时性演变过程 ,包括影响这个过程的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学史研究的本质则是文学史家以其独特的文学史观、文学审美判断力为核心的历史的识... 本文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文学活动及其物化成果的历时性演变过程 ,包括影响这个过程的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学史研究的本质则是文学史家以其独特的文学史观、文学审美判断力为核心的历史的识见叙述人类文学活动及其物化成果的演变行程 ,描写出推动文学发展的各种“合力”的作用 ,探讨其中带有规律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 对象 性质
下载PDF
文学史与创作主体的心态
8
作者 佴荣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1,共6页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二是由审美态度、艺术追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三是由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制约并构成的写作心态。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群体心态与文学发展的联系应该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创作主体 创作心态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时代淮扬饮食文化审美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孔苏婧 佴荣本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0,共5页
移动互联网的大众性、直观性和互动性赋予了饮食文化全新的审美特点:对快捷、时尚和娱乐的不懈追求。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素来富有精致、中和、清雅的审美特点,追求食、味、器、境的完美结合。传统审美邂逅科技审美之时,淮扬饮食... 移动互联网的大众性、直观性和互动性赋予了饮食文化全新的审美特点:对快捷、时尚和娱乐的不懈追求。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素来富有精致、中和、清雅的审美特点,追求食、味、器、境的完美结合。传统审美邂逅科技审美之时,淮扬饮食文化当立足自身特色、不断创新,让淮扬饮食文化既富本土之美,又具创新之美和宜人之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淮扬饮食 饮食文化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刘师培的“骈文正宗”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秋香 佴荣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147,共6页
清末民初,以骈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淡出,白话文学潜滋暗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师培系统提出了"骈文正宗"的文学观。"骈文正宗"观有扬州学派阮元、汪中等前人的理论和创作启发,有自六朝以来骈文发展的史料来源,... 清末民初,以骈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淡出,白话文学潜滋暗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师培系统提出了"骈文正宗"的文学观。"骈文正宗"观有扬州学派阮元、汪中等前人的理论和创作启发,有自六朝以来骈文发展的史料来源,更有刘师培本人独特的文论阐发,是其文学本质观的具体理论表述。"骈文正宗"观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六朝文学的文学史地位,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意义,以及特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骈文正宗” 辞采 文质
下载PDF
伊格尔顿对邪恶的现代性批判 被引量:1
11
作者 陶蕾 佴荣本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166,共6页
邪恶是造成现代性悲剧的主要原因。伊格尔顿区分了邪恶的双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绝对意志,试图摆脱和超越人类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无价值的空虚和"存在感的匮乏"。与最早探讨邪恶双重面向的阿伦特不同,伊格尔顿更... 邪恶是造成现代性悲剧的主要原因。伊格尔顿区分了邪恶的双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绝对意志,试图摆脱和超越人类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无价值的空虚和"存在感的匮乏"。与最早探讨邪恶双重面向的阿伦特不同,伊格尔顿更深层次地将邪恶与绝对自由相联结,从而挖掘出邪恶的现代性根源。人们以追求自由为名,试图挣脱内在、外在的种种束缚,冲击原有的有限性,必然难以控制地走向反面。正是对现代自由的绝对追求导致现代性主体的失落,使其沦为完全的虚空,从而滋养和释放出邪恶。重塑人的主体性,倡导人的道德自觉,是消解后现代本质主义匮乏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根本的邪恶 平庸的邪恶 绝对自由 现代性
下载PDF
伊格尔顿的文化观念探析
12
作者 陶蕾 佴荣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0,共4页
伊格尔顿认为自然先于文化存在,文化是自然的派生物,是对自然的超越和升华。在文化改造自然、赋予自然以意义的同时,自然也对文化施加了约束和限制。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身体得到辩证统一,身体既是自然构成的,也是文化塑造的。人类创造... 伊格尔顿认为自然先于文化存在,文化是自然的派生物,是对自然的超越和升华。在文化改造自然、赋予自然以意义的同时,自然也对文化施加了约束和限制。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身体得到辩证统一,身体既是自然构成的,也是文化塑造的。人类创造文化、型塑文化并置身于不断成长的"意义世界"之中,文化成为自我构成的本质。不仅如此,文化还是身体的一种天性需求。面对文化理论的危机和迷失,伊格尔顿相信只有以身体为基础,构建一种开放、多元、唯物主义的共同文化才是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化 身体 伊格尔顿
下载PDF
论悲剧审美痛感 被引量:5
13
作者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43-47,54,共6页
痛感是悲剧审美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文具体剖析了悲剧审美痛感与一般痛苦情绪的区别,促使审美痛感转变为审美愉悦的多种因素,以及审美痛感的持久性对深化悲剧审美效应的作用等诸方面的问题,对美学史上涉及悲剧审美痛感的某些理论... 痛感是悲剧审美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文具体剖析了悲剧审美痛感与一般痛苦情绪的区别,促使审美痛感转变为审美愉悦的多种因素,以及审美痛感的持久性对深化悲剧审美效应的作用等诸方面的问题,对美学史上涉及悲剧审美痛感的某些理论亦作了简要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审美 悲剧痛感 欣赏主体 审美愉悦 悲剧人物 审美效应 痛苦 审美过程 悲剧性 欣赏者
下载PDF
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与创作的美学品格 被引量:3
14
作者 佴荣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2-60,共9页
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与创作的美学品格佴荣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悲剧艺术传统,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刑天舞干戚”一类展示激昂的反抗斗争和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的神话,到被誉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红楼梦》.其中不少作品已成为... 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与创作的美学品格佴荣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悲剧艺术传统,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刑天舞干戚”一类展示激昂的反抗斗争和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的神话,到被誉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红楼梦》.其中不少作品已成为各国学者惊叹的悲剧名作。中国古代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悲剧 理论与创作 悲剧激情 生命激情 悲剧人物 悲剧意境 悲剧审美 伦理规范 以悲为美 古典悲剧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65-71,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有着自身的理论形态。本文梳理了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初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如治史的原则与方法、文学的渊源、文学发展的内外因、文体的流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有着自身的理论形态。本文梳理了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初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如治史的原则与方法、文学的渊源、文学发展的内外因、文体的流变、文学史家主体的研究等,简述其理论内容,探索其发展脉络,辨析其形态特色。中国近现代形态的文学史理论将在中西文化撞击、融合与新的文学现、史学现、新的方法论在中国产生的时代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史观 文学发展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理论 魏晋南北朝 文学演变 清代学者 作家 章学诚
下载PDF
悲剧美学论纲 被引量:1
16
作者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34-39,45,共7页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可以称之为悲或悲剧性,它包括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存在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悲剧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人类在从不自由走向自由,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遭受种种现实力量的阻碍、压抑,苦恼、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可以称之为悲或悲剧性,它包括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存在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悲剧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人类在从不自由走向自由,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遭受种种现实力量的阻碍、压抑,苦恼、不幸、哀痛、毁灭难以避免,人的生命价值和内在激情在生生不已的追求中显现,在抗争苦痛与死亡的冲突中升华,在压抑毁灭中新生,这是悲剧的历史,历史的悲剧。悲剧艺术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展示,是人的悲剧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人物 悲剧精神 审美形态 生命价值 悲剧作品 人生悲剧 悲剧审美 生命历程 接受主体 生命激情
下载PDF
关于文学史理论建设的构想
17
作者 佴荣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87-187,共1页
关键词 文学史理论 文学史研究 文学理论 文学史观 方法论
下载PDF
论悲剧审美情境的创造
18
作者 佴荣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10,共8页
悲剧审美情境的生成以悲剧审美客体为基础,悲剧作家应该着意渲染客体对象生命价值的压抑毁灭过程,遵循客体对象活动的逻辑关系,展现出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悲剧情节、场面,以及悲剧人物的意志。
关键词 悲剧审美 客体对象 生命价值 审美客体 逻辑关系 接受主体 作家 意志 审美期待 悲剧命运
下载PDF
论悲剧的理性意味
19
作者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26-31,共6页
悲剧艺术是哲学的艺术。它所体现出来的形而上的理性因素具有多层面性,既有对人的本体层面的思索,也有对人的认识层面的反思,还有对以人为中心的现实关系的伦理层面的观照。本文从本体、认识、伦理等层面对悲剧的理性意味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 悲剧人物 生命活动 理性力量 悲剧作品 悲剧艺术 生命激情 伦理关系 认识自我 悲剧形象 本体层面
下载PDF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
作者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127-130,共4页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通过校园人的教学活动、相互交往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品格,具体体现为兼容性与高格调性、自主性与规范性、传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青年学生 哲学文化 审美文化 知识文化 教学活动 自然科学 社会实践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