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探讨
1
作者 李永霞 姜家梅 +3 位作者 侍冬成 吴蔚 朱晓光 封启明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计算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236例,其中男165例,女71例;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6岁。非血栓组429例,其中男312例,女117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49岁。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危险因素对下肢DVT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年龄、ISS、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糖、SHR、24 h红悬输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69岁(OR=2.02,95%CI:1.40~2.95,P<0.001)、70岁以上(OR=4.74,95%CI:2.57~8.97,P<0.001)、ISS(OR=1.57,95%CI:1.11~2.23,P=0.012)、血红蛋白100~124 g/L(OR=0.53,95%CI:0.36~0.80,P=0.002)、血红蛋白>124 g/L(OR=0.32,95%CI:0.21~0.50,P<0.001)、SHR(OR=1.64,95%CI:1.12~2.41,P=0.011)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预测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59、0.64、0.57,总面积为0.72。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AUC和自举法内部验证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是骨盆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骨盆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 骨盆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
下载PDF
探索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姜家梅 封启明 +2 位作者 李永霞 朱晓光 侍冬成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索引起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774例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修正泊松... 目的探索引起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774例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修正泊松回归分析可疑暴露因素是否为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以评价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果骨盆骨折患者509例,97例(19.057%)出现DVT;骨盆合并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79例,21例(26.582%)出现DVT;骨盆合并股骨骨折患者186例,61例(32.796%)出现DVT。分析结果显示骨盆合并股骨骨折[调整后的相对危险度(ARR)=1.619,95%CI 1.223~2.144,P=0.001]、急诊腹部手术(ARR=1.924,95%CI 1.098~3.372,P=0.022)、体重指数≥24 kg/m^(2)(ARR=1.382,95%CI 1.072~1.783,P=0.013)、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5分(ARR=1.439,95%CI 1.082~1.913,P=0.012)、年龄40~59岁(ARR=1.594,95%CI 1.104~2.300,P=0.013)以及年龄≥60岁(ARR=1.868,95%CI 1.279~2.730,P=0.001)为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DVT风险以及判断是否应该采取干预措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结论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有发生DVT的风险,骨盆合并股骨骨折、经历急诊腹部手术、BMI≥24 kg/m^(2)、ISS≥25分、年龄≥40岁是骨盆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对具有上述特征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适当的DVT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回顾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不同量表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侍冬成 封启明 +2 位作者 李永霞 朱晓光 姜家梅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4期519-525,共7页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6年8月—2021年12...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6年8月—2021年12月EICU中胫骨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合并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5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99例(19.37%)出现DVT。胫骨骨折207例,19例(9.18%)出现DVT;股骨骨折245例,66例(26.94%)出现DVT;胫骨合并股骨骨折59例,14例(23.73%)出现DVT;3组间DV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多发伤(OR=2.676,95%CI:1.3755.209,P=0.004)、骨折部位(相对于胫骨骨折组,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OR=4.634,95%CI:2.5318.486,P<0.001;胫骨合并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OR=2.879,95%CI:1.3236.264,P=0.008)、Autar评分(OR=1.319,95%CI:1.0201.708,P=0.035)为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Autar量表、Caprini量表、RAPT量表预测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576、0.566,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骨折或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更高。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EICU下肢骨折患者是否发生DV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均不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重症监护室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D-二聚体峰值变化与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侍冬成 吴蔚 +3 位作者 赵钢 徐卿 许兵 封启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291-1293,1299,共4页
目的研究监测D-二聚体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入选81名下肢骨折的患者,入院后连续3 d每日检查D-二聚体1次,以后每两日检查1次,取得D-二聚体峰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包括D-二聚体峰值在内的各种临床因素与... 目的研究监测D-二聚体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入选81名下肢骨折的患者,入院后连续3 d每日检查D-二聚体1次,以后每两日检查1次,取得D-二聚体峰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包括D-二聚体峰值在内的各种临床因素与DVT的关系,并计算何种D-二聚体峰值的截断值对DVT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与非DVT组D-二聚体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0.96 mg/L)vs(0.89±0.71 mg/L),P<0.01)],而两组其他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变量中DVT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为D-二聚体峰值(OR=2.081,P<0.01)。以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为截断值对下肢骨折患者DVT诊断的符合率是最高的,符合率为77.78%,诊断的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79.31%,阳性预测值为58.62%,阴性预测值为88.46%。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连续监测D-二聚体含量,如果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且D-二聚体持续升高则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考虑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进而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侍冬成 杨柳 封启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23,227,共3页
目的探讨平均小板体积(MPV)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7年4月102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和试验前后1周之内的血常规报告,从中获取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和MP... 目的探讨平均小板体积(MPV)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7年4月102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和试验前后1周之内的血常规报告,从中获取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和MPV数据。根据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将102例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对各组MP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2例入选者中AR组21例,ASR组41例,AS组40例。三组MPV分别为(8.65±0.94)、(8.43±0.45)和(7.95±0.84)fL,其中AR组的MPV显著大于AS组(P<0.05)。结论MPV临床可用于预测AR。提示AR的发生可能与血小板更新率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更新率 平均血小板体积
下载PDF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侍冬成 封启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157-160,共4页
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现分析了人体内血栓形成时血小板所处的环境,阿司匹林的... 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现分析了人体内血栓形成时血小板所处的环境,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环氧化酶(COX)的生物学功能,并着重分析了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聚集 环氧化酶 血栓素A2
下载PDF
环氧化酶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7
作者 侍冬成 封启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阿司匹林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但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仍有可能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或在实验中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本文论述环... 阿司匹林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但长期随访中发现,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仍有可能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或在实验中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本文论述环氧合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然后分析环氧合酶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环氧合酶 血栓素A2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降钙素原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政钦 侍冬成 +2 位作者 黄剑吟 傅一牧 秦海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1期2137-21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10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取门诊的35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ys C)、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105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取门诊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ys C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对照组和三组患者的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三者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由一般至严重、休克进展时,APACHE-Ⅱ评分随之升高。各组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由一般至严重、休克进展时,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6,0.613,0.627,P<0.01)。结论血清Cys C、PCT和NT-pro BNP水平与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估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血清胱抑素 降钙素原 N末端前体脑钠肽
下载PDF
引起急诊重症监护室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侍冬成 李永霞 +3 位作者 姜家梅 赵钢 封启明 吴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0-364,共5页
目的分析可能引起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患者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EICU内接受IMV的... 目的分析可能引起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患者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EICU内接受IMV的患者,通过医院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接受气管切开分为气管切开组与成功拔管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引起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09名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有53名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56名患者成功拔管。Logistic回归发现GCS评分≤8分(OR=5.10,95%CI:1.68~15.42,P<0.01),颈脊髓损伤(OR=10.32,95%CI:2.74~38.82,P<0.01),脓毒症(OR=3.45,95%CI:1.39~8.54,P<0.01)是引起EICU内接受IMV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如果接受IMV的患者存在GCS评分≤8、颈脊髓损伤、脓毒症,应给予其重点关注,因其或许需要进行早期气管切开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重症监护室 急性呼吸衰竭 有创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原文传递
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增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侍冬成 封启明 杨柳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2280-2282,共3页
目的:以网织血小板(RP)百分比代表血小板更新率,研究RP百分比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阐明血小板更新率对AR的影响。方法:选取80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测定其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7d后的RP百分比以及在花生四烯酸(AA)... 目的:以网织血小板(RP)百分比代表血小板更新率,研究RP百分比与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阐明血小板更新率对AR的影响。方法:选取80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测定其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7d后的RP百分比以及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敏感(AS)组,比较AR、ASR、AS3组之间RP百分比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R、ASR、AS3组RP百分比分别为(4.11±2.62)%、(2.23±1.79)%、(2.18±1.24)%,AR、AS组之间RP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R、ASR组之间RP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SR、AS组之间RP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更新率增加可能会导致AR,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在1天内多次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或将阿司匹林改为控释或缓释剂型,建议对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更新率 网织血小板
原文传递
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糖基化终产物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永霞 侍冬成 +5 位作者 闫丽娟 格日勒 姜家梅 杨柳 孙建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及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与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及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与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急诊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入选正在或准备服用阿司匹林的2型DM合并或未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后患者69例及非DM但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后患者23例,入院后对所有患者测血脂,血常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每晚饭后服用阿司匹林100 mg至少7 d后,最后一次服药次日晨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AGEs水平并计算HOMA-IR.用SPSS13.0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成组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Fisher's exact检验.结果 DM组AR/AS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30.4%vs 8.7%,P=0.037);DM组AGEs水平及HOMA-IR高于非DM组[(359.56±120.14)pg/mL vs(275.45±118.06)pg/mL,P=0.004和(4.42±4.78)vs(1.5±0.78),P<0.01];DM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血清AGEs及HOMA-IR呈正相关(r=0.463,P<0.01和r=0.290,P=0.016),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HOMA-IR正相关(r=0.242,P=0.045),但与AGEs水平不相关(r=0.166,P=0.714).结论 2型DM患者AR/ASR发生率高于非DM患者,DM患者AR与AGEs及HOMA-IR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阿司匹林 抵抗 糖基化终产物 HOMA-IR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率
原文传递
心脑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叶沛 李永霞 +5 位作者 周敏杰 何平安 格日勒 侍冬成 卫淑芝 封启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7-881,共5页
目的研究ADP受体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内科和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40岁以上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合并或... 目的研究ADP受体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内科和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40岁以上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合并或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30例。入院后,进行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测定相关血液指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d后次日晨,抽取肘静脉血2管,光学法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确定患者为AR或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另一管置-80℃冰箱待集中后通过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P2Y1基因893及1622位点多态性。结果AR者95例,发生率为28.79%;AS者235例,发生率为71.21%;基因测序结果相关性分析发现P2Y1基因的893C〉T变异与AR发生率增加有关OR=3.16(95%C/1.36~7.16)。与AS组临床资料相比AR组在以下3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年龄大、糖尿病发生率高、HDL水平低,进一步使用从包括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内的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中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现,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和低HDL水平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2Y1基因的893C〉T变异与AR相关。年龄大,合并2型糖尿病,血HDL水平低者更易发生AR;合并2型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低HDL水平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测序 P2Y1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聚集
原文传递
胸水及血浆NT-proBNP对老年患者心源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敏杰 封启明 +4 位作者 王文霞 杨柳 孙建 侍冬成 陆汉魁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心力衰竭(HF)急性加重期合并胸水患者的胸水与血浆NT-proBNP相关性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本院的老年胸腔积水患者60例,平均年龄(81.0±8.03)岁。取胸腔积水行生化、细菌学、细胞学检查NT-pro... 目的:研究老年心力衰竭(HF)急性加重期合并胸水患者的胸水与血浆NT-proBNP相关性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本院的老年胸腔积水患者60例,平均年龄(81.0±8.03)岁。取胸腔积水行生化、细菌学、细胞学检查NT-proBNP水平测定。分析老年患者胸腔积水和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诊断心源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结果:老年患者胸腔积水和血浆NT-proBNP水平无显著差异[(6537.1±10299.6)∶(6085.6±10147.5)ng/L](P>0.05),两者呈线性正相关(R=0.955,P<0.05)。在诊断心源性胸腔积液方面,胸腔积水NT-proBNPcutoff值为1305.0ng/L,血浆NT-proBNPcutoff值为1723.0ng/L。结论:老年患者胸水和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心源性胸腔积液的一项辅助性检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积液 心力衰竭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