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扶正和胃合剂治疗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分析
1
作者 孙云芸 张卫东 +2 位作者 张军 王敦英 侍晓辰 《中医药学报》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观察扶正和胃合剂三联法预防及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五羟色胺(5-HT)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收入无锡市中医医院并给予高致吐化疗方案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扶正和胃合剂三联法预防及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五羟色胺(5-HT)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收入无锡市中医医院并给予高致吐化疗方案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试验组口服昂丹司琼、地塞米松及扶正和胃合剂三联法干预止吐治疗,对照组口服昂丹司琼、地塞米松干预止吐治疗。观察两组恶心呕吐情况、填写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并采用ELISA法检测化疗前、化疗24 h后、化疗120 h后血清5-HT浓度。结果:试验组治疗迟发性恶心呕吐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24 h、化疗后120 h,试验组中医症候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试验组获得了更好的止吐效果。急性呕吐期试验组血清5-HT浓度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试验组可增强急性呕吐期5-HT受体拮抗剂的阻断作用。化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较化疗前有所下降(P<0.05),但化疗后试验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扶正和胃合剂三联法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减少了呕吐及化疗引起的营养流失,且无明显肝损害的副反应。结论:中药扶正和胃合剂三联法治疗乳腺癌高致吐方案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安全、有效、方便,在急性期增强了5-HT受体拮抗剂的阻断作用,协同昂丹司琼可达到更好的止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和胃合剂 乳腺癌 化疗 恶心 呕吐 5-HT
下载PDF
阿那曲唑替代他莫昔芬对绝经期后乳腺癌术后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侍晓辰 周仕萍 +1 位作者 闵美林 王敦英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631-1632,共2页
目的研究阿那曲唑替代他莫昔芬对绝经期后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对48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期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他莫昔芬(20 mg/d)治疗,经阴道超声检查随访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 mm,且内膜活检排除癌变可能后,改... 目的研究阿那曲唑替代他莫昔芬对绝经期后早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对48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期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他莫昔芬(20 mg/d)治疗,经阴道超声检查随访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 mm,且内膜活检排除癌变可能后,改用阿那曲唑(1 mg/d)治疗,并检测子宫内膜情况。结果与他莫昔芬治疗比较,阿那曲唑治疗期间的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病变的发生率均降低(P<0.01)。他莫昔芬治疗期间,子宫内膜厚度与用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换用阿那曲唑后子宫内膜厚度的降低幅度正相关(P<0.05)。阿那曲唑可逆转他莫昔芬诱导的子宫内膜增厚。结论阿那曲唑替代绝经期后早期乳腺癌术后的他莫昔芬治疗,可逆转他莫昔芬对子宫内膜的不良影响,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那曲唑 他莫昔芬 乳腺肿瘤 手术后 子宫内膜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侍晓辰 周仕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12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观察夏枯草口服液配伍小剂量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03例经确诊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10例):口服夏枯草口服液和枸橼酸他莫昔芬。B组(100例):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C组(93例):口服夏枯草口服液。服药... 目的观察夏枯草口服液配伍小剂量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03例经确诊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10例):口服夏枯草口服液和枸橼酸他莫昔芬。B组(100例):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C组(93例):口服夏枯草口服液。服药20d为一个疗程,每组治疗周期均为三个疗程(60d)。治疗期间观察三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周期结束后随访观察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A组有效率为95.5%,B组有效率为89.0%,C组有效率为74.2%。A组与B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有效率均高于C组(P<0.01)。他莫昔芬的主要不良反应月经失调发生率:A组10.0%低于B组38.0%(P<0.01);C组患者仅服用夏枯草口服液,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3~12个月,A组复发率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夏枯草疏肝理气、清热散结、止痛消肿的药理效应下,配伍小剂量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症,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了夏枯草的药物疗效,减少了他莫昔芬的剂量,有效地保护了卵巢功能,减轻他莫昔芬对卵巢功能的抑制和药物副作用;且随访疾病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夏枯草口服液 他莫昔芬
下载PDF
雷洛昔芬对绝经期后乳腺癌VEGF、Ki-67、CD34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侍晓辰 张卫东 周仕萍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雷洛昔芬对绝经期后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CD34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20例绝经期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M分期Ⅱ期,雌激素受体阳性)女性口服雷洛昔芬60mg/d,连续用药21d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 目的:探讨雷洛昔芬对绝经期后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CD34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20例绝经期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M分期Ⅱ期,雌激素受体阳性)女性口服雷洛昔芬60mg/d,连续用药21d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肿瘤组织VEGF、Ki-67、CD34抗原表达情况,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雷洛昔芬治疗前后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17/20)和3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P<0.01)。雷洛昔芬治疗前后Ki-67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9.36±1.66)%和(12.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1)。雷洛昔芬治疗前后CD-34抗原标记的肿瘤微血管数量分别为46.25±3.88和23.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结论:雷洛昔芬可抑制绝经期后女性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形成,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VEGF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绝经期 雷洛昔芬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Ki-67抗原抗原 CD34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经尿道二次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侍晓辰 陈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708-3710,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对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意义。方法选取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均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86例,其中Ta期28例,T1期58例。术后4~6周内接受二次电切,对两次术后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对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意义。方法选取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均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86例,其中Ta期28例,T1期58例。术后4~6周内接受二次电切,对两次术后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二次电切术后病理提示:无肿瘤者36例(41.9%);发现肿瘤残余病灶者35例(40.7%),发现肿瘤遗漏病灶者10例(11.6%);既发现残留病灶又发现遗漏病灶5例(5.8%)。首次病理Ta期患者28例,二次术后17例(60.7%)无肿瘤,6例(21.4%)病理分期与首次相同,4例(14.3%)病理分期进展至T1期,1例(3.6%)病理分期进展至T2期;首次病理T1期患者58例,二次术后19例(32.8%)无肿瘤,8例(13.8%)病理分期下降至Ta期,16例(27.6%)病理分期与首次相同,15例(25.9%)病理分期进展至T2期。Binary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首次电切术后肿瘤T1期、高分级、肿瘤直径>3 cm、广基形外观是影响二次术后肿瘤分期升高至T2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对于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明确肿瘤病理分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而有助于选择正确的后续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建议对首次术后病理提示T1期、高分级、肿瘤直径>3 cm、广基形外观的膀胱肿瘤患者进行二次电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肿瘤分期
下载PDF
扶正和胃合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贴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疗效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侍晓辰 张卫东 《河北中医》 2020年第10期1515-1519,共5页
目的观察扶正和胃合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贴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疗效。方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扶正和胃合剂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贴治疗,对照组40例予盐酸昂丹... 目的观察扶正和胃合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贴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疗效。方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扶正和胃合剂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贴治疗,对照组40例予盐酸昂丹司琼片联合醋酸地塞米松片治疗,共观察化疗4个周期,每组各160次化疗。采用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估量表(R-INVR量表)评估2组化疗第1、3、5 d恶心、呕吐、干呕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化疗第5 d恶心有效率[83.8%(134/160)]高于对照组[74.4%(119/160)](P<0.05),第1、3、5 d呕吐有效率[88.1%(141/160)、71.9%(115/160)、86.9%(139/160)]高于对照组[80.0%(128/160)、60.6%(97/160)、78.1%(125/160)](P<0.05),第3 d干呕有效率[75.6%(121/160)]高于对照组[65.0%(104/160)](P<0.05)。结论扶正和胃合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贴防治乳腺癌术后CINV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呕吐 中药疗法 穴位贴敷法
下载PDF
纤维乳管镜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侍晓辰 周仕萍 《中国医药》 2011年第7期893-894,共2页
随着人们对女性乳腺疾病认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乳腺导管的解剖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lobular unit,TDLU)是乳腺的生物学功能单位.研究认为,大多数的乳腺疾病起源于TDLU的乳管上皮细胞,如纤维腺瘤... 随着人们对女性乳腺疾病认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乳腺导管的解剖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lobular unit,TDLU)是乳腺的生物学功能单位.研究认为,大多数的乳腺疾病起源于TDLU的乳管上皮细胞,如纤维腺瘤、浆液性囊肿、乳管内乳头状瘤、小叶增生性腺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溢液 纤维乳管镜
下载PDF
青宝散局部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侍晓辰 张卫东 闵美林 《河北中医》 2019年第9期1356-1359,共4页
目的观察青宝散局部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中度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治疗加安慰剂(润肤霜)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加青宝散局部外敷治疗。2组疗程均为72 h。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 目的观察青宝散局部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中度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治疗加安慰剂(润肤霜)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加青宝散局部外敷治疗。2组疗程均为72 h。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4、48、72 h后乳腺组织水肿张力、皮肤红肿、疼痛3项炎症参数指标评分,并统计2组治疗后炎症程度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无炎症率71.9%,总缓解率96.9%;对照组无炎症率38.7%,总缓解率87.1%。治疗组无炎症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24、48、72 h后乳腺组织水肿张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8、72 h后乳腺组织水肿张力评分较治疗24 h下降(P<0.05),治疗72 h后乳腺组织水肿张力评分较治疗48 h下降(P<0.05);治疗72 h后皮肤红肿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48、72 h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72 h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24、48、72 h后乳腺组织水肿张力评分、水肿评分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青宝散局部外敷可显著缓解哺乳期乳腺炎肿痛的临床症状,无副作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炎 中药外敷
下载PDF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相关中医体质 被引量:2
9
作者 侍晓辰 闵美林 《内蒙古中医药》 2021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110例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及1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受试者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采用Binary 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特发性肉... 目的:研究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110例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及1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受试者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采用Binary 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体质危险因素。结果: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四种体质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是罹患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是罹患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危险因素,通过临床“辨体”并调理高危偏颇体质对疾病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医体质 相关性
下载PDF
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 被引量:6
10
作者 闵美林 吴春富 +2 位作者 张卫东 周仕萍 侍晓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3311-3313,共3页
目的探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B超或乳管镜定位引导下手术,术中乳头乳晕整形,乳腺腺叶转移。结果乳腺病变切除率100%,术后6... 目的探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多象限多发性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B超或乳管镜定位引导下手术,术中乳头乳晕整形,乳腺腺叶转移。结果乳腺病变切除率100%,术后6个月~1年随访,乳头乳晕无内陷、坏死及感觉障碍,无溢液,未见复发,乳房外形美观。结论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手术对乳腺多象限多发良性病变具有切口隐蔽、创伤小、手术切除率高、术后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性病变 多发性 乳晕旁切口 整形手术
下载PDF
中药联合微创旋切术治疗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30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云芸 张卫东 +1 位作者 王敦英 侍晓辰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1032-1038,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拟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方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放置引流管治疗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0例慢性NPM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自拟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方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放置引流管治疗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0例慢性NPM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经过前期治疗后炎症控制且病灶局限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炎症病灶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放置引流管,术后予自拟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方加减治疗。结果:30例患者病灶均被切除,术后病理均被证实为NPM,其中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16例(53.4%),导管周围炎12例(40%),慢性间质性炎1例(3.3%),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3.3%)。术后引流置管3~7 d,总引流量20~237 mL,切口3~10 d内愈合。其中,4例出现切口周围轻度瘀斑,7~14 d内完全吸收。术后3个月时随访,5例创腔内有轻度血肿;术后6个月时随访,均无复发,切口愈合良好、瘢痕小、外形美容效果好。结论:自拟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方联合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引流治疗慢性NPM疗效可靠,安全可行,并保持了乳房的外形美观,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旋切术 中药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
下载PDF
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侍晓辰 周仕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985例受试者进行体质调查,其中病例组(乳腺增生病患者)623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62例,比较9种体质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分布;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985例受试者进行体质调查,其中病例组(乳腺增生病患者)623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62例,比较9种体质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分布;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失调证,观察9种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体质因素对乳腺增生病的影响。结果病例组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5种体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是患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中肝郁气滞证335例、痰瘀凝结证128例、冲任失调证140例,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是患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肝郁气滞证和痰瘀凝结证患者以气郁质为主,冲任失调证患者以气虚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医体质 中医证型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低氧对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侍晓辰 张卫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6-820,共5页
目的:观察低氧环境下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和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方法:选取2种具有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epG2,通过1%O2低氧培养建立人肝癌细胞物理缺氧模型。动态观察2种细胞在低氧环境中的形态学改变... 目的:观察低氧环境下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和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方法:选取2种具有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epG2,通过1%O2低氧培养建立人肝癌细胞物理缺氧模型。动态观察2种细胞在低氧环境中的形态学改变;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和间质细胞标志蛋白vimentin表达的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低氧环境中,该2种肝癌细胞均由原来的紧密排列上午上皮样状态转为较松散的纺锤体样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显示,2种肝癌细胞株的E-cadherin表达量明显下降(均P<0.01),而vimentin表达量明显升高(均P<0.01);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显示,2种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均P<0.01);SMMC-7721细胞的上述变化均较HepG2细胞明显(均P<0.01)。结论:低氧环境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MT,并增强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低氧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侵润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被引量:5
14
作者 侍晓辰(综述) 彭志海(审校) 《医学新知》 CAS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原发性肝癌、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以及代谢性肝病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的肝移植事业飞速发展,全国每年可完成肝移植超过2000例。许多中心手术成功率超过90%,1年生存率大于7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原发性肝癌、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以及代谢性肝病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的肝移植事业飞速发展,全国每年可完成肝移植超过2000例。许多中心手术成功率超过90%,1年生存率大于7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但是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仍然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0%~40%,死亡率高达19%,是阻碍受体生存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美国匹兹堡肝移植中心774例二次移植患者中,胆道并发症居第6位^[2]。本文就肝移植术后BC发生的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术后 胆道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