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代谢物丙酮酸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1
作者 迪里夏提·斯提 阿斯亚·阿不得斯木 +1 位作者 侣慧 马翔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7期1343-1349,共7页
目的:旨在探索血浆代谢物丙酮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选取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用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Ang II)干预刺激细胞建立VSMC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特异性代谢物丙酮酸... 目的:旨在探索血浆代谢物丙酮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选取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用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Ang II)干预刺激细胞建立VSMC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的特异性代谢物丙酮酸干预损伤细胞,再通过CCK8、TUNEL及流式等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VSMC细胞活力以Ang II浓度梯度依赖性降低。不同浓度的丙酮酸对VSMC细胞活力的影响不同,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丙酮酸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Ang II诱导的VSMC受损细胞模型中用丙酮酸干预之后呈现细胞活力恢复趋势。当丙酮酸(2 mmol/L)干预Ang II诱导的VSMC受损细胞模型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细胞凋亡。结论:丙酮酸恢复Ang II干预损伤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力。丙酮酸抑制Ang II干预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丙酮酸 血管平滑肌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环丙沙星加重主动脉夹层的潜在致病机制
2
作者 侣慧 王琪 马翔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1704-1716,共13页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环丙沙星调控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基因,并通过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究其潜在致病机制。方法 通过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CTD数据库分别筛选环丙沙星及主动脉夹...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环丙沙星调控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基因,并通过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究其潜在致病机制。方法 通过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CTD数据库分别筛选环丙沙星及主动脉夹层的相关靶点,二者取交集后得到环丙沙星调控主动脉夹层的潜在靶点;使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潜在靶点间的关联。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及蛋白质复合物聚类算法(MCODE)等插件进一步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把环丙沙星化学结构与筛选出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呈现。最后结合动物模型构建、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实验、体内外实时荧光定量反应(RT-qPCR)实验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及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关键靶点基因表达。结果 本研究筛选出515个环丙沙星相关靶点,9 004个主动脉夹层相关靶点,并得到412个环丙沙星介导主动脉夹层的潜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于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定位(CC)主要富集于膜筏、膜微区等;分子功能(MF)主要富集于受体结合、异生物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生物学过程(BP)主要富集于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等。STRING及Cytoscape分析构建PPI网络图及关键子模块,获得了15个关键靶点,分别为B淋巴细胞瘤-2(Bcl-2)、转录因子AP-1(JUN)、CD44、胱天蛋白酶3(CASP3)、Toll样受体4(TLR4)、γ干扰素(IFNG)、肿瘤蛋白P53(TP53)、蛋白激酶B1(Akt1)、白蛋白(AL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肿瘤坏死因子(TNF)。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环丙沙星与MMP9、ALB、GAPDH、Akt1、TP53、CASP3、IL-1β的对接模式较好。体内实验表明,相较于模型组,模型+环丙沙星组在成膜率和死亡率上均增加,管壁弹性结构破坏也更加严重;促凋亡基因及促炎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体外实验发现,相较于对照组,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刺激HASMCs细胞后,MMP9、IL-6、CASP3、JUN、IL-1β、TP53和TLR4表达水平明显上调,Akt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环丙沙星是介导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通过刺激炎症因子表达及VASMCs凋亡发挥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胱天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基因诊治研究进展
3
作者 滕振青 侣慧 +2 位作者 钟静 王琪 马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第1期178-182,共5页
引言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主动脉溃疡、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AA)、主动脉瓣瓣膜病及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等[1-5]。其中,AD和AA因起病急、主动脉血管破裂风险高、致死率高引起国... 引言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主动脉溃疡、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AA)、主动脉瓣瓣膜病及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等[1-5]。其中,AD和AA因起病急、主动脉血管破裂风险高、致死率高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关注。尤其是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的发病风险逐年递增,欧、美等国家AAD的发病率每年为(2~9)例/10万[1-2]。根据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内地AAD发病率每年约为2.8例/10万[6]。AA的危险程度也不容小觑,以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研究为代表,欧、美等国家65岁及以上男性的患病率为1%~5%,70岁及以上女性的患病率约为1%[1-2]。中国中部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AA患病率约为0.33%,55~75岁人群患病率约为0.55%[6]。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的发病率低于AAA,患病率为0.16%~0.34%,发病率每年为7.6例/10万[7]。AD与AA以疾病突发、高致死率为典型表现,且目前的困难是难以从时间点角度预测疾病发生和发展进程[8-9]。因此,对于AD与AA的早期筛查、基因诊断及控制疾病进展已成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AD与AA的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主动脉疾病 早期筛查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诊断 AAA
原文传递
血浆代谢物棕榈酸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迪里夏提·斯提 阿斯亚·阿不得斯木 +3 位作者 王琪 侣慧 马依彤 马翔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8期798-802,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血浆代谢物棕榈酸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急性TBAD的诊断价值。方法2022年1月—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急性TBAD患者30例为TBAD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代谢物棕... 目的观察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血浆代谢物棕榈酸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急性TBAD的诊断价值。方法2022年1月—2023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急性TBAD患者30例为TBAD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代谢物棕榈酸水平,比较2组空腹血糖、尿素等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急性TBAD患者血浆棕榈酸水平与降主动脉内径、降钙素原等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浆棕榈酸、D-二聚体诊断急性TBAD的效能。结果TBAD组空腹血糖[(7.08±2.50)mmol/L]、尿素[(6.36±2.90)mmol/L]、总胆红素[(21.29±10.33)μmol/L]、D-二聚体[1616.50(805.50,4828.00)μg/L]、C反应蛋白[25.90(7.10,58.53)mg/L]、白细胞介素-6[36.17(20.18,82.88)ng/L]、降钙素原[0.05(0.03,0.13)μg/L]、棕榈酸[(4.35±1.08)g/mL]水平及降主动脉内径[(36.53±4.10)mm]均大于对照组[(6.03±0.96)mmol/L、(5.02±1.08)mmol/L、(8.62±4.96)μmol/L、122.50(62.00,200.00)μg/L、5.60(2.55,7.90)mg/L、3.20(2.45,4.20)ng/L、0.03(0.02,0.04)μg/L、(2.56±0.67)g/mL、(25.83±3.31)mm](t=2.163、2.376、6.056,Z=-6.247、-4.488、-6.654、-2.774,t=7.680、11.119;P均<0.05),直接胆红素[(0.40±0.08)μmol/L]水平及升主动脉内径[(20.63±2.01)mm]均小于对照组[(3.02±1.85)μmol/L、(28.87±5.94)mm](t=-7.712,P=0.001;t=-7.197,P<0.001)。急性TBAD患者血浆棕榈酸水平与降主动脉内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D-二聚体、空腹血糖均呈正相关(r=0.563、0.330、0.495、0.188、0.287、0.349,P均<0.05),与升主动脉内径、直接胆红素均呈负相关(r=-0.544,P<0.001;r=-0.552,P<0.001)。血浆棕榈酸、D-二聚体分别以3.685 g/mL、247.00μg/L为最佳截断值,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急性TBAD的AUC分别为0.932(95%CI:0.872~0.992,P<0.001)、0.969(95%CI:0.926~0.999,P<0.001)、0.993(95%CI:0.980~0.999,P<0.001),灵敏度分别为76.7%、93.3%、96.7%,特异度分别为96.7%、93.3%、96.7%。结论急性TBAD患者血浆棕榈酸水平增高,血浆棕榈酸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TBAD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棕榈酸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