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精神与孟子“求其放心”之道的精神内质旨归试论
1
作者 侯应寿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81-82,共2页
青海精神在其精神层面上是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稳定器。从历史的态度来看,青海精神既不自绝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也不独生于青藏高原大地之间。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想通和精神相系的,与古代经典作家及其经... 青海精神在其精神层面上是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稳定器。从历史的态度来看,青海精神既不自绝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也不独生于青藏高原大地之间。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想通和精神相系的,与古代经典作家及其经典精神追求纹理是共情共景的。本文从孟子"求其放心"的精神内质出发,以期发掘青海精神在"传统"时度上的内质旨归。从由内到外、由外到内两条相反相成路线来展示出青海精神的自然致功和自然致德的实质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精神 孟子 求其放心 旨归
下载PDF
论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现代史特征及哲学基础
2
作者 侯应寿 《知与行》 2019年第3期17-21,共5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稳健,改革的力度越来越深入,开放的大门也越来越宽阔,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在这一艰辛而又辉煌的历史进程中,现代中国在毛泽东思...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稳健,改革的力度越来越深入,开放的大门也越来越宽阔,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在这一艰辛而又辉煌的历史进程中,现代中国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抓住时代精神的风帆,在与时俱进地倾力回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奋斗目标中,将以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的伟大品格进行理论创新之“解释世界”和以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创造之“改变世界”紧密结合,在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革力量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和人民事业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和开花结果的全面发展性、中国和中华民族以自信的态度不断放眼世界和着眼未来的更加广阔的胸襟和视野来观察社会的世界视域性、强烈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坚定回复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期待的环境美丽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坚定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全体意识之治理法治性等极其鲜明的现代史特征。而其形成的哲学基础则是双方面的,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合规律性”之实践逻辑,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转向”的思维孕育;其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目的性”之根基导向,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下的“一以贯之”之经典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现代史特征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共同富裕的主观向度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文圣 侯应寿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9期87-95,共9页
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主体,以本质性力量自觉构建了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内容的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可能造成的信度差异不同,主观性指标事实回应了以共同富裕实践再建一切社会关系的正当性,昭示了人民在... 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主体,以本质性力量自觉构建了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内容的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可能造成的信度差异不同,主观性指标事实回应了以共同富裕实践再建一切社会关系的正当性,昭示了人民在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历史主体性。其历史主体性的确证始终以人民对共同富裕实践的现实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主观感受既表现为基于经验世界的自发性体验,同时也表现为具有升华气质的基于意义世界的自觉性追求。这种主观感受的双重指向表明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只有正视主体主观感受与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富裕氛围的关系前提下,才能使主体主观感受对共同富裕的原则确证、路径抉择、内涵拓展、价值彰显等产生正向性反作用。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其正向性意义表现为主观感受会增强主体对共同富裕实践的“生动的直观”认识,激发主体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培育“共同体感觉”的能力,防止主体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形成异化性“拥有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主观感受 正向性 自觉性意识 相互关系
下载PDF
论共同富裕的法治保障
4
作者 杨文圣 侯应寿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5-132,共8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要求。但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纯粹经济发展问题,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兼顾“共同”与“富裕”的法治保障问题,其特征鲜明表现为既注重公平正义原则,又注重财富创造原则。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和本质要求。但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纯粹经济发展问题,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兼顾“共同”与“富裕”的法治保障问题,其特征鲜明表现为既注重公平正义原则,又注重财富创造原则。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来看,这一双重原则表征了人们的现实合理性要求,既给予最广大人民以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铺平了实践进路。只有在正视这一现实合理性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共同富裕才会有工具理性基础上的价值理性张扬。而在现实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中,唯有法治才能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境遇下,共同富裕的法治保障需要以共聚宪法公正共识、共创法治保障体系和共享良法规约价值为核心内容而展开,其法治保障对于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化、破除利益格局阶层化、社会生活极端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价值在于既维护共同富裕的正向性方向,同时又保证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 法治保障 公正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利益观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文圣 侯应寿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6,共6页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整继承并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性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鲜明政治立场的彻底贯彻建构了人民利益观,这一建构过程展现了其社会历史逻辑、理论思维逻辑和实践检验逻辑。社会历史逻辑表现在...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整继承并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性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鲜明政治立场的彻底贯彻建构了人民利益观,这一建构过程展现了其社会历史逻辑、理论思维逻辑和实践检验逻辑。社会历史逻辑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六十多年历史中先进分子对人民利益的追寻;理论思维逻辑表现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论著、在革命战争和建设探索年代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利益思想;实践检验逻辑则表现在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时代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百年 人民利益观 建构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