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折射波衰减特征
1
作者
唐福贵
刘宇涛
+2 位作者
李刚
李春峰
侯文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45-2460,共16页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_(P))结构.结果表明,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_(P))结构.结果表明,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_(P)为5.5~6.3 km·s^(-1)和V_(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_(P)/V_(S)为1.72~1.80),对应较低的Q_(P)(280~410),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_(P)(300~400)和高V_(P)/V_(S)(1.90~1.96)特征,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_(P)(550~600),对应较高的V_(P)(7.0~7.8 km·s^(-1))和V_(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_(P)/V_(S)(1.85~1.96),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_(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结合V_(P)、V_(S)以及V_(P)/V_(S),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过渡区域
地震波衰减
震相
品质因子Q_(P)
衰减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深部结构与岩石圈破裂过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希
李春峰
+6 位作者
宋陶然
宛晓莉
侯文爱
温永林
李亚清
刘宇涛
唐福贵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45-4255,共11页
洋-陆过渡带是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海底初始扩张的关键位置,但是在南海北部地区仍然存在关于相关地质过程的诸多疑问.通过近年开展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以及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以下4个方面的认识.(1)南海北部的洋-陆边界一般...
洋-陆过渡带是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海底初始扩张的关键位置,但是在南海北部地区仍然存在关于相关地质过程的诸多疑问.通过近年开展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以及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以下4个方面的认识.(1)南海北部的洋-陆边界一般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的正-负值过渡位置对应,而更加准确地限定需要结合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稳定大洋岩石圈生成与大陆岩石圈最终破裂之间的洋-陆过渡边界的位置比以往认为的还应往深海盆方向移动.(2)洋-陆过渡带代表了远端带构造作用减弱和岩浆作用逐渐增强的区域.陆坡地壳发育扩张后岩浆底侵、洋-陆过渡带发育同破裂期岩浆喷出结构和侵入反射体.(3)在中生代的古俯冲带弧前区域,新生代的断裂沿着早期的构造开始活动,岩石圈多处发生强烈的共轭韧性剪切作用.随着大陆岩石圈的进一步拉伸减薄,部分靠陆一侧的裂谷中心停止张裂,成为夭折裂谷,以台西南盆地南部凹陷、白云凹陷、西沙海槽为代表,而南海陆缘异常伸展和最终破裂的地方集中在南侧裂谷中心.夭折裂谷下亦发现地幔蛇纹石化,进一步反映了较弱的同破裂岩浆活动.(4)南海初始洋壳的增生沿着大陆边缘走向具有显著的变化,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带下伏地幔明显抬升和部分蛇纹石化,地震纵、横波速度以及折射波衰减特征都支持此观点,反映南海东北部是一个贫岩浆型大陆边缘.未来,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有望成为南海“莫霍钻”的理想备选钻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洋-陆过渡带
深部结构
大陆破裂
海底扩张
地震探测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题名
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折射波衰减特征
1
作者
唐福贵
刘宇涛
李刚
李春峰
侯文爱
机构
浙江大学海洋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45-2460,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6060,91858213,41776057,41761134051)资助。
文摘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_(P))结构.结果表明,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_(P)为5.5~6.3 km·s^(-1)和V_(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_(P)/V_(S)为1.72~1.80),对应较低的Q_(P)(280~410),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_(P)(300~400)和高V_(P)/V_(S)(1.90~1.96)特征,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_(P)(550~600),对应较高的V_(P)(7.0~7.8 km·s^(-1))和V_(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_(P)/V_(S)(1.85~1.96),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_(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结合V_(P)、V_(S)以及V_(P)/V_(S),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洋陆过渡区域
地震波衰减
震相
品质因子Q_(P)
衰减结构
Keywords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zone(COT)
Seismic attenuation
Seismic phase
Quality factor Q_(P)
Attenuation structure
分类号
P738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深部结构与岩石圈破裂过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希
李春峰
宋陶然
宛晓莉
侯文爱
温永林
李亚清
刘宇涛
唐福贵
机构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45-4255,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91858213,42206049,42176055,41776057)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No.421CXTD441)
舟山市校合作项目(No.2019C81058)。
文摘
洋-陆过渡带是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海底初始扩张的关键位置,但是在南海北部地区仍然存在关于相关地质过程的诸多疑问.通过近年开展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以及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以下4个方面的认识.(1)南海北部的洋-陆边界一般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的正-负值过渡位置对应,而更加准确地限定需要结合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稳定大洋岩石圈生成与大陆岩石圈最终破裂之间的洋-陆过渡边界的位置比以往认为的还应往深海盆方向移动.(2)洋-陆过渡带代表了远端带构造作用减弱和岩浆作用逐渐增强的区域.陆坡地壳发育扩张后岩浆底侵、洋-陆过渡带发育同破裂期岩浆喷出结构和侵入反射体.(3)在中生代的古俯冲带弧前区域,新生代的断裂沿着早期的构造开始活动,岩石圈多处发生强烈的共轭韧性剪切作用.随着大陆岩石圈的进一步拉伸减薄,部分靠陆一侧的裂谷中心停止张裂,成为夭折裂谷,以台西南盆地南部凹陷、白云凹陷、西沙海槽为代表,而南海陆缘异常伸展和最终破裂的地方集中在南侧裂谷中心.夭折裂谷下亦发现地幔蛇纹石化,进一步反映了较弱的同破裂岩浆活动.(4)南海初始洋壳的增生沿着大陆边缘走向具有显著的变化,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带下伏地幔明显抬升和部分蛇纹石化,地震纵、横波速度以及折射波衰减特征都支持此观点,反映南海东北部是一个贫岩浆型大陆边缘.未来,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有望成为南海“莫霍钻”的理想备选钻探区.
关键词
南海
洋-陆过渡带
深部结构
大陆破裂
海底扩张
地震探测
构造地质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deep structure
continental breakup
seafloor spreading
seismic survey
tectonics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折射波衰减特征
唐福贵
刘宇涛
李刚
李春峰
侯文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深部结构与岩石圈破裂过程
彭希
李春峰
宋陶然
宛晓莉
侯文爱
温永林
李亚清
刘宇涛
唐福贵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