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48
1
作者 侯明金 朱光 +2 位作者 Jacques Mercier Pierre Vergély 王永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2-381,共20页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筛分应力场分析 区域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中-新生代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变形特征——皖中张八岭地区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侯明金 吴跃东 汤加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张八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 张八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构造运动界面,其作为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形作用;印支—燕山早期区内主要存在3期构造变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W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晚期以NW向SE的逆冲推覆作用伴生NNE向为主的宽缓褶皱。三期变形相互叠加,形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伴随着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与碰撞,中上部地壳发生褶皱、逆冲推覆(前缘滑覆)作用等,三期变形为一递进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张八岭构造带 构造-地层学 中上地壳 印支-燕山早期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侯明金 王永敏 +1 位作者 Jacques MERCIER Pierre VERGELY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依据区域构造层划分,从最新地层内的断裂动力学分析开始,层层深入,层层筛选,采用计算机程序对所获的断层面上的擦痕统计分析计算,求得每个点上的古应力场状态,继而求得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状态。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断裂活动的古应力场... 依据区域构造层划分,从最新地层内的断裂动力学分析开始,层层深入,层层筛选,采用计算机程序对所获的断层面上的擦痕统计分析计算,求得每个点上的古应力场状态,继而求得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状态。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断裂活动的古应力场特征。最后确定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古应力场演化序列表,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断裂带的构造事件演化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断层擦痕 古应力场分析 构造演化序列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被引量:13
4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1 位作者 Pierre Vergely 王永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两大阶段 广义的逆冲推覆型 狭义的平移走滑型 应力场分析 安徽段
下载PDF
海西至印支期郯庐断裂带的性质——据中国东部石炭纪至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2 位作者 Pierre Vergely 齐敦伦 王永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的分析 ,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 ,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的边缘... 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的分析 ,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 ,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的边缘裂陷槽 (或盆地 )的边界 ;在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 ,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 ,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 ,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 ,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 ,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的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的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 ,地块的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 ;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的缓‘S’形的地块拼贴边界 ,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 ,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上部构造层的变形 ,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 ;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的狭义的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中国东部 地层学
下载PDF
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接触关系性质的厘定 被引量:5
6
作者 侯明金 汤加富 +1 位作者 高天山 荆延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1-547,共7页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猪婆寨、梓树坞、杨岩、大新屋和柳坪)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猪婆寨、梓树坞、杨岩、大新屋和柳坪)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屋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新建为梓树坞组),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群 大别群 接触关系 构造砾岩 砾岩 地层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变形特征及其构造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侯明金 汤加富 高天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磷矿 震旦纪 变形特征 构造评价 大别山南部
下载PDF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纪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侯明金 齐敦伦 金义祥 《安徽地质》 1998年第3期32-39,共8页
巢湖市北郊石炭纪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环境多样,海平面升降频繁。根据岩性、生物与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将其划分为开放海湾、潮坪、潮下浅滩、开阔台地等沉积相。对和州组顶部炉渣状灰岩的形成机制提出不同见解。
关键词 石炭纪 地层 岩石特征 沉积环境 安徽巢湖
下载PDF
张八岭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型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侯明金 吴跃东 汤加富 《安徽地质》 1999年第1期26-29,共4页
运用构造与地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张八岭地区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10幅1:5万地质填图资料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追踪,初步认为:北将军(岩)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时代置于中元古代,获铅同位素年龄样值为1821±4... 运用构造与地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张八岭地区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10幅1:5万地质填图资料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追踪,初步认为:北将军(岩)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时代置于中元古代,获铅同位素年龄样值为1821±416Ma;西冷(岩)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时代置于青白口纪。区内主要存在三期构造交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W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晚期以NNE向为主的宽缓褶皱。三期变形共同叠加,形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并对变形机制作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地层 序列 构造型式 张八岭地区
下载PDF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侯明金 赵文广 +2 位作者 王东运 李勇 杨友进 《安徽地质》 2001年第3期206-214,共9页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向斜核部 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 范水洼金矿区
下载PDF
断裂带的动力学分析——“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方法简介 被引量:11
11
作者 侯明金 王永敏 《安徽地质》 2002年第2期86-91,共6页
介绍采用计算机程序“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来求得区域构造古应力场状态,进行动力学分析的有关注意问题;野外如何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室内如何分析、计算每个点的局部应力场状态。介绍如何从局部分析区域应力场... 介绍采用计算机程序“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来求得区域构造古应力场状态,进行动力学分析的有关注意问题;野外如何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室内如何分析、计算每个点的局部应力场状态。介绍如何从局部分析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区域应力场演化与构造变形、构造演化的关系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擦痕 计算机统计计算 古应力场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的研究进展——“九五”区调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专题总结 被引量:8
12
作者 侯明金 王永敏 《安徽地质》 2003年第4期248-256,共9页
通过对"九五"期间沿郯庐断裂带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及部分科研工作中获得的许多新资料及认识的系统总结、分析,对该断裂带的发生时间、发展演化过程、变形变质特征、控岩控矿作用等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区域构造地质变形特征... 通过对"九五"期间沿郯庐断裂带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及部分科研工作中获得的许多新资料及认识的系统总结、分析,对该断裂带的发生时间、发展演化过程、变形变质特征、控岩控矿作用等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区域构造地质变形特征,特别是大别造山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郯庐断裂带的变形特征与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区域地质调查 控岩作用 控矿作用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86
13
作者 周涛发 袁峰 +4 位作者 侯明金 杜建国 范裕 朱光 岳书仓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71,共7页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赣东北地区)、北(皖南地区)两侧发育花岗岩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对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造山过程动力学及低Nd模式年龄分析表明,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侵入岩浆活动,赣东北地...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赣东北地区)、北(皖南地区)两侧发育花岗岩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对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造山过程动力学及低Nd模式年龄分析表明,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侵入岩浆活动,赣东北地区以燕山早—中期为主,皖南—浙西地区以燕山中—晚期为主。燕山早期两大动力学体系的转换(160Ma~170Ma),NE向赣东北深大断裂的线性拉张减薄作用,引起幔源岩浆上升并与地壳相互作用形成赣东北斑岩体;燕山中晚期(<145Ma),皖南与赣东北的动力学背景趋于一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使上溪群或成分类似于上溪群的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皖南—浙西地区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造山过程动力学 ND模式年龄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皖赣相邻区燕山期岩浆岩Nd-Sr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袁峰 周涛发 +3 位作者 范裕 岳书仓 朱光 侯明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岩浆岩NdSr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皖南燕山期花岗岩体、斑岩体及赣东北燕山期花岗岩与赣东北燕山期斑岩体在成岩物质来源上具有明显差异。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和斑岩体及赣东北燕山期花岗岩成岩... 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岩浆岩NdSr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皖南燕山期花岗岩体、斑岩体及赣东北燕山期花岗岩与赣东北燕山期斑岩体在成岩物质来源上具有明显差异。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和斑岩体及赣东北燕山期花岗岩成岩物质以壳源为主,成岩物质来源区夹有一定的幔源物质,而赣东北燕山期斑岩体则具有幔源特征,这是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而皖南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NdSr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与地球物理、成岩构造背景和稀土元素等研究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Sr同位素 燕山期 岩浆岩 江南隆起 皖赣相邻区
下载PDF
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构造背景及其意义 被引量:43
15
作者 袁峰 周涛发 +3 位作者 范裕 岳书仓 朱光 侯明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30-1134,共5页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中,而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为壳源;这种差异是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而皖南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燕山期 构造背景 江南隆起
下载PDF
宿松群、红安群、海州群的时代归属与讨论 被引量:28
16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1 位作者 高天山 钱存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系统介绍了分布于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南部的原红安群、原宿松群、原肥东群、原海州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将其分别解体为变形变质侵入体及含磷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基础上,对有关地层时代及其中磷矿层位归属提出了新的论证。
关键词 时代归属 宿松群 红安群 海州群 磷矿层 新元古代 地层时代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下载PDF
安徽和县香泉独立铊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18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4 位作者 袁峰 张千明 吴明安 侯明金 胡清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7-608,共12页
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侧的皖东地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罕见独立铊矿床。和县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带,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床的赋矿围岩为奥陶系下统仑山组微晶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主... 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侧的皖东地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罕见独立铊矿床。和县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带,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床的赋矿围岩为奥陶系下统仑山组微晶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主要控矿构造为断裂和褶皱。矿床主要由一个矿体组成,矿体总体上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矿床中铊高度富集,黄铁矿是铊的主要载体矿物,铊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铁进入黄铁矿晶格,其次以纳米级、次纳米级铊矿物颗粒形式产出。矿床的围岩主要蚀变类型有萤石化、重晶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期,即海底热水沉积成矿期和低温热液改造成矿期。奥陶纪海底热水形成含铊黄铁矿建造,早白垩纪低温成矿流体对黄铁矿建造进行叠加改造,并使铊进一步活化富集。香泉铊矿床的发现和研究表明,分散元素铊不仅可以富集形成伴生型多元素矿床,还可以形成单一元素的独立铊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黄铁矿 独立矿床 分散元素 和县香泉
下载PDF
华北陆块东南缘蚌埠地区花岗岩与相关脉岩^(40)Ar-^(39)Ar定年 被引量:31
19
作者 徐祥 侯明金 +2 位作者 邱瑞龙 吴礼彬 李建设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88-595,共8页
本文运用40Ar-39Ar定年技术,对蚌埠地区花岗岩及相关脉岩的形成年龄进行了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华北陆块东南缘不仅存在有前寒武纪岩浆活动,还广泛发育有中生代岩浆岩。根据所获年龄资料,笔者首次将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划分为燕山早、晚... 本文运用40Ar-39Ar定年技术,对蚌埠地区花岗岩及相关脉岩的形成年龄进行了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华北陆块东南缘不仅存在有前寒武纪岩浆活动,还广泛发育有中生代岩浆岩。根据所获年龄资料,笔者首次将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划分为燕山早、晚2期5个阶段,初步构建出该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年代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花岗岩类 40Ar-39Ar同位素年龄 蚌埠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的成矿条件与资源潜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周涛发 袁峰 +4 位作者 侯明金 杜建国 范裕 朱光 岳书仓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36-1041,共6页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北两侧的赣东北地区和皖南地区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很多相似性,但成矿作用强度和矿床类型差异显著.文中对比了两地成矿地质条件的异同,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资源潜力评价.并且认为:...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北两侧的赣东北地区和皖南地区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演化具有很多相似性,但成矿作用强度和矿床类型差异显著.文中对比了两地成矿地质条件的异同,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资源潜力评价.并且认为:壳-幔作用过程尤其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差异是造成赣东北和皖南两地区成矿作用差异明显的根本原因,赣东北地区Cu,Au矿床的资源潜力明显优于皖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隆起带东段 皖赣相邻区 成矿条件 资源潜力 构造演化 对比研究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