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5例拔毛癖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侯显曾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0年第2期6-8,共3页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又名拔发癖、拔毛狂,又称抽搐性拔毛(Hairpulling tics),临床表现为患者不能克制地拔除自己的毛发,造成引人注目的毛发缺失,多见儿童,亦有成人病例。过去,曾认为它是罕见的疾病,近年发病增多,并不少见。
关键词 拔毛癖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浅述脱发诊断治疗流程图 被引量:1
2
作者 侯显曾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3期314-317,共4页
关键词 脱发 诊断治疗 内分泌 疤痕 秃发 疑难病例 罕见 皮肤 流程图 女性
下载PDF
几种毛发结构异常的诊疗及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显曾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8年第3期58-60,共3页
秃发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而引起秃发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由于毛发结构异常引起的秃发,近年似有增多趋势。临床上毛发结构异常较为罕见,容易造成误诊。现就近几年文献报道较多的几种毛发结构异常的诊疗及其进展介绍如下:
关键词 管形毛发 秃发 念珠形发 结节性脆发病 结毛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黑百合育发露治疗男型秃发、斑秃临床疗效报告
4
作者 侯显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44-45,共2页
黑百合育发露治疗男型秃发、斑秃临床疗效报告广州医学院附一院皮肤科(510120)侯显曾自1994年3月至1994年10月,我科外用黑百合育发露(由北京新兴保健化妆品厂提供)治疗男型秃发(Male-patternalo... 黑百合育发露治疗男型秃发、斑秃临床疗效报告广州医学院附一院皮肤科(510120)侯显曾自1994年3月至1994年10月,我科外用黑百合育发露(由北京新兴保健化妆品厂提供)治疗男型秃发(Male-patternalopecia,MPA)、斑秃(A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型秃发 育发露 黑百合 临床疗效 脱发区 疗效标准 皮质类固醇激素 见效时间 治疗时间 局部过敏反应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秃发170例报告
5
作者 侯显曾 冯惠明 +3 位作者 张滨岳 姚海峰 曹彩英 莫庆钿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62-65,共4页
自去年以来,本中心以外用丽尔高效生发灵为主,配合远红外线照射、按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各种秃发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有完整资料的170例脂溢性秃发(脂秃)、斑秃患者临床情况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连续治疗一至六个月的... 自去年以来,本中心以外用丽尔高效生发灵为主,配合远红外线照射、按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各种秃发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有完整资料的170例脂溢性秃发(脂秃)、斑秃患者临床情况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连续治疗一至六个月的脂秃(120例)、斑秃(50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发 中西医结合 普秃 全秃 患者临床情况 远红外线照射 疗效统计 终毛 预期治疗效果 血液循环
下载PDF
女阴假性湿疣四例
6
作者 侯显曾 冯惠明 卢浩锵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83-83,共1页
随着性传播疾病(STD)的日益增多,鉴别发生在外阴的损害是否 STD,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诊治患者,还关系到减轻患者对 STD 的心理压力、夫妻和睦相处等社会问题。笔者发现将出现在女阴的尖锐湿疣样丘疹——女阴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 随着性传播疾病(STD)的日益增多,鉴别发生在外阴的损害是否 STD,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诊治患者,还关系到减轻患者对 STD 的心理压力、夫妻和睦相处等社会问题。笔者发现将出现在女阴的尖锐湿疣样丘疹——女阴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 of Vulvac)误诊为尖锐湿疣(Condylomam acuminam)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将我们在一九八九年七、八月间见到的四例女阴假性湿疣整理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例均为中青年女性,3例已婚,1例未婚。职业分别为工人、干部、教师、护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疣 女阴 CONDYLOMA 性传播疾病 心理压力 小阴唇 念珠菌培养 中青年女性 冷冻治疗 菜花状
下载PDF
非那雄胺治疗男性型秃发5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滨岳 侯显曾 +1 位作者 熊春萍 姚海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23-423,共1页
关键词 非那雄胺 秃发 男性型
下载PDF
男性型脱发1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谭凤明 侯显曾 +2 位作者 张滨岳 姚海峰 程喜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896-1899,共4页
目的探讨男性型脱发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8例男性型脱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发病年龄、家族史、临床分级、疗效、血清双氢睾酮(DHT)、轻拉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以15~25岁占比例最大,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相关,家族史与临床... 目的探讨男性型脱发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8例男性型脱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发病年龄、家族史、临床分级、疗效、血清双氢睾酮(DHT)、轻拉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以15~25岁占比例最大,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相关,家族史与临床分级相关,血清DHT水平升高占80.41%,非那雄胺治疗总有效率为88.98%,轻拉试验阳性占22.97%。结论男性型脱发发病年龄偏早,发病与职业、精神神经因素有关,有家族史患者的发病年龄比无家族史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有家族史患者出现重型男性型脱发的可能性更大,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疗效与家族史无关,部分患者出现轻拉试验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型脱发 家族秃发史 临床分级 轻拉试验
下载PDF
52例拔毛癖临床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熊春萍 张滨岳 侯显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71-1072,共2页
目的了解我国拔毛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丰富国内拔毛癖临床研究的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1余年在我院就诊的52例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拔毛癖占脱发病人的0.91%,男:女为1:2.06,各年龄段均女性占优势。90.4%的患者年龄<18岁,初... 目的了解我国拔毛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丰富国内拔毛癖临床研究的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1余年在我院就诊的52例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拔毛癖占脱发病人的0.91%,男:女为1:2.06,各年龄段均女性占优势。90.4%的患者年龄<18岁,初发年龄(10.20±7.11)岁,94.2%发病年龄<18岁。病程中位数为6月,73.1%的患者病程1年。头顶部受累占63.6%,颞部40.9%;单个和多个拔发斑各占一半。34例为(68.0%)表现为脱发斑,15例(30.0%)为毛发稀松斑,75.0%的患者有断发。90.9%的患者承认和/或被家人发现有拔发行为。18例随访到疗效,半数完全治愈,其余愈后复发或拔发减少,82.7%的患者就诊1 ̄2次。结论拔毛癖以儿童和女性多见,多发于青春期前;表现为脱发斑和毛发稀松斑,常伴断发,顶部多见;多数患者承认和/或被家人发现有拔发行为;患者复诊率低。医生、病人及其家人均应提高对拔毛癖的认识,重视该病治疗,密切配合以提高疗效,皮肤科医生应承担起拔毛癖诊疗中的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毛癖 拔毛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全身毛发受累的念珠形发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春萍 侯显曾 +1 位作者 张滨岳 黄卓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1-183,共3页
报告1例21岁男性患者,自幼头发稀少,头部营养不良性秃发,全身毛发程度不一的串珠状改变或黑点状断发,伴毛囊角化性丘疹。光镜见典型串珠状改变。扫描电镜观察胸毛,一根毛小皮消失,一根存在,狭窄部见明显的纵嵴,纵沟。病理见毛囊稀少、... 报告1例21岁男性患者,自幼头发稀少,头部营养不良性秃发,全身毛发程度不一的串珠状改变或黑点状断发,伴毛囊角化性丘疹。光镜见典型串珠状改变。扫描电镜观察胸毛,一根毛小皮消失,一根存在,狭窄部见明显的纵嵴,纵沟。病理见毛囊稀少、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性念珠形发 角蛋白基因 基因突变 毛发疾病
下载PDF
斑秃患者2000例中甲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卫宁 侯显曾 +4 位作者 卢浩锵 张滨岳 顾莹莹 黄卓辉 卢肖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5-276,共2页
我们对2000例斑秃(alopeciaareata,简称AA)患者甲病变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及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并以2130例普通人群作为对照。结果AA的甲病变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全秃和普秃型的患者,甲病变以凹点和白点为最多。病理改变以聚集大... 我们对2000例斑秃(alopeciaareata,简称AA)患者甲病变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及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并以2130例普通人群作为对照。结果AA的甲病变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全秃和普秃型的患者,甲病变以凹点和白点为最多。病理改变以聚集大量的角化不全细胞为主。本文还分析了甲病变与AA的病程及病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病理 甲病变 临床 病例分析
下载PDF
甘草酸苷对重型斑秃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卫宁 黄卓辉 +2 位作者 卢肖霞 卢浩锵 侯显曾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GL)对重型斑秃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GL组、甲强龙组及对照组3组,在治疗前后抽取各组外周血,应用酶标法检测IFN-γI、L-12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GL治疗组和甲强龙治疗组...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GL)对重型斑秃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GL组、甲强龙组及对照组3组,在治疗前后抽取各组外周血,应用酶标法检测IFN-γI、L-12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GL治疗组和甲强龙治疗组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IL-4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GL组与甲强龙组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L与甲强龙疗效相当,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有调控作用,可逆转斑秃患者Th1型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 甘草酸苷
下载PDF
局限型与重型斑秃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春萍 张滨岳 侯显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78-1179,共2页
回顾性分析近5年诊治的646斑秃病例。发现斑秃病情的严重性与性别无关,病情严重者病程长,与局限型斑秃比,重型斑秃的初发病年龄小,复发率高,多伴甲病变,且易伴多种甲病变,较少有诱因,易伴瘙痒等自觉症状。
关键词 斑秃 重型斑秃 回顾性分析 临床分析
下载PDF
T淋巴细胞亚群与斑秃发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黄卫宁 侯显曾 +2 位作者 卢浩锵 卢慧敏 徐霞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CD3+、CD4+、CD8+T)在斑秃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斑秃患者PBMC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重型斑秃、轻型斑秃的CD4+T淋巴细胞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CD3+、CD4+、CD8+T)在斑秃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斑秃患者PBMC中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重型斑秃、轻型斑秃的CD4+T淋巴细胞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斑秃、轻型斑秃的CD8+T淋巴细胞表达亦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T淋巴细胞表达、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了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斑秃的发病机理,CD8+和CD4+T淋巴细胞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两者协同作用导致毛囊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异位性皮炎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卫宁 侯显曾 +1 位作者 卢浩锵 孙宝清 《华中医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异位性皮炎(AD)患者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EOS)之间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50例AD患者,设30例正常人为对照,同期检测ECP、TIgE和EOS,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结果A... 目的探讨异位性皮炎(AD)患者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EOS)之间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50例AD患者,设30例正常人为对照,同期检测ECP、TIgE和EOS,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结果AD患者血清ECP和TIg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者EOS在正常范围之内。ECP与TIgE、EOS之间无相关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ECP之间呈正相关(r=0.764,P<0.05),而与TIgE和EOS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AD患者血清ECP水平是反映嗜酸粒细胞活化和过敏状态的敏感指标,可更为有效而可靠地监测AD患者病情活动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性皮炎 蛋白水平 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检测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AD患者 TIGE 嗜酸细胞计数 正常对照组 血清ECP EOS 相关性 总IgE 门诊就诊 方法选择 正常范围 敏感指标 细胞活化 病情活动 外周血 正常人 正相关
下载PDF
斑秃患者血清IFN-γ、IL-12、IL-4的检测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卫宁 侯显曾 +2 位作者 卢浩锵 黄卓辉 徐霞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通过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与斑秃发病机制的关系,为斑秃治疗新策略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酶标法检测IFN-γ、IL-12、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重型斑秃、轻型斑秃的IFN-γ(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 目的:通过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与斑秃发病机制的关系,为斑秃治疗新策略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酶标法检测IFN-γ、IL-12、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重型斑秃、轻型斑秃的IFN-γ(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重型斑秃的IL-12(Th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重型斑秃、轻型斑秃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斑秃的发病中,存在着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失衡,其中重型斑秃表现为典型的Th1型反应特征。轻型斑秃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轻度失衡,Th1型反应可能也参与了轻型斑秃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非那雄胺治疗男性型秃发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卓辉 侯显曾 +3 位作者 黄卫宁 张滨岳 卢浩锵 熊春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非那雄胺在治疗男性型秃发中的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7例患男性型秃发的患者,口服非那雄胺1 mg,每天1片,连服24个月以上,并对患者在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拍摄头部脱发区,比较4个时段的... 目的:初步探讨非那雄胺在治疗男性型秃发中的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7例患男性型秃发的患者,口服非那雄胺1 mg,每天1片,连服24个月以上,并对患者在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拍摄头部脱发区,比较4个时段的疗效。结果: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5.85%、52.54%;50.84%;92.90%;53.67%、93.78%;58.75%、94.91%。4个时段相比较,6个月分别与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12个月分别与18个月及24个月的疗效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非那雄胺治疗男性型秃发在12个月内疗程越长其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越高,疗程与疗效呈正相关,连服12个月时疗效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那雄胺 男性型秃发 疗程 效能
下载PDF
斑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谭凤明 侯显曾 +3 位作者 张滨岳 熊春萍 卢浩锵 蔡谱发 《华中医学杂志》 2003年第5期255-256,共2页
目的 探讨斑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 检测斑秃患者不同时期及正常人的TNF-α水平,追踪观察其病情变化。结果 斑秃患者TNF-α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而斑片型斑秃与全秃、普秃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目的 探讨斑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 检测斑秃患者不同时期及正常人的TNF-α水平,追踪观察其病情变化。结果 斑秃患者TNF-α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而斑片型斑秃与全秃、普秃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明显高于静止期(P<0.01),复发性斑秃高于非复发性斑秃(P<0.05)。结论 斑秃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TNF-α与斑秃的发病和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免疫功能 活动期 复发性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下载PDF
81例儿童斑秃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春萍 侯显曾 +1 位作者 张滨岳 卢浩锵 《华中医学杂志》 2001年第2期69-70,86,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斑秃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 3年诊治的 81例儿童斑秃病例。结果  79.0 %的患者年龄≥ 7岁 ;初次发病年龄 <7岁者 81.5 %为男性 ,≥ 13岁者 76 .9%为女性。重型斑秃占 32 .1% ,重型斑秃病程明显长于局限性... 目的 探讨儿童斑秃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 3年诊治的 81例儿童斑秃病例。结果  79.0 %的患者年龄≥ 7岁 ;初次发病年龄 <7岁者 81.5 %为男性 ,≥ 13岁者 76 .9%为女性。重型斑秃占 32 .1% ,重型斑秃病程明显长于局限性斑秃 (P <0 .0 1) ,初次发病年龄较局限性斑秃早 (P <0 .0 5 )。 17.4%有家族斑秃史 ,其秃发严重程度、发病早晚和病程与无家族斑秃史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5 6 .9%伴指 (趾 )甲改变 ,尤其是重型斑秃及病程长者 (P <0 .0 5 )。结论 儿童斑秃学龄儿童多见 ,学龄前男孩发病率高 ,常伴甲改变 ;重型斑秃病程常迁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儿童 发病因素 甲改变
下载PDF
76例重型斑秃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凤明 侯显曾 +2 位作者 张滨岳 熊春萍 卢浩锵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 :探讨重型斑秃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近 4年诊治的 76例重型斑秃病例。结果 :重型斑秃中女性患者的病程比男性患者长 (P <0 0 5 ) ,与重型斑秃中的斑秃相比 ,甲异常改变更多见于全秃和普秃患者 (P <0 0 5 ) ,有家... 目的 :探讨重型斑秃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近 4年诊治的 76例重型斑秃病例。结果 :重型斑秃中女性患者的病程比男性患者长 (P <0 0 5 ) ,与重型斑秃中的斑秃相比 ,甲异常改变更多见于全秃和普秃患者 (P <0 0 5 ) ,有家族斑秃史患者与无家族斑秃史患者比较 ,两者的初次发病年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发病前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比无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病程要短 (P <0 0 5 )。结论 :女性重型斑秃患者可能病程更容易持续延绵、迁移反复 ,重型斑秃中有家族斑秃史者 ,它的发病年龄更早 ,甲异常改变不但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反复的患者 ,而且也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全秃和普秃患者甲异常改变更多见 ,重型斑秃的治疗应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及强调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斑秃 初次发病年龄 家族斑秃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