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 被引量:12
1
作者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79,共8页
"封建主义"一词具有多义性,这一概念的学术史是由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这三大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构成的。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 "封建主义"一词具有多义性,这一概念的学术史是由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这三大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构成的。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臣制和封土制。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形成于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纪社会的批判,由此这一概念代表整个中世纪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源于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封建主义至此具有生产方式的含义,代表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三大封建主义概念都有各自的学术功用,它们为认识前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无需再以"封建"的本义否定这个词的其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义封建主义 广义封建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概念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史学对兰克史学的批判与继承 被引量:6
2
作者 侯树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8-105,共8页
兰克史学是19世纪西方史学的代表,被长期尊奉为西方史学的“样板”。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经历重大变迁,兰克史学的支配地位不复存在。在西方史学转型过程中,兰克史学既是当代西方史学学术批判的对象,也是学术继承的对象。文章系统... 兰克史学是19世纪西方史学的代表,被长期尊奉为西方史学的“样板”。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经历重大变迁,兰克史学的支配地位不复存在。在西方史学转型过程中,兰克史学既是当代西方史学学术批判的对象,也是学术继承的对象。文章系统考察了当代西方史学与兰克史学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认为兰克史学的一些合理思想和方法已融入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变迁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而是在突破传统中继承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克 兰克史学 西方史学 学术批判 学术继承
下载PDF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史学观念 被引量:4
3
作者 侯树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三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中世纪 史学观念 中世纪早期 文艺复兴时代 西方学者 批判精神 史料来源 50年代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学说再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侯树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9-133,共5页
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并非是若干个在时序上前后相继的具体历史阶段构成的某种固定的历史演进图式,而是历史运动的内在的、本质上的因果必然联系。在唯物史观的体系中,普遍规律是一种科学抽象,它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只能表现为特... 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并非是若干个在时序上前后相继的具体历史阶段构成的某种固定的历史演进图式,而是历史运动的内在的、本质上的因果必然联系。在唯物史观的体系中,普遍规律是一种科学抽象,它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只能表现为特殊规律。因此,决不应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释读成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历史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规律 历史模式
下载PDF
德意志封建王权的历史道路 被引量:4
5
作者 侯树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13,共4页
在世界政治史上 ,欧洲封建政治史是一个十分复杂艰深的研究领域。欧洲封建国家多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又因国家体制发展的不充分而实行封土制与封君封臣制 ,封建王权的发展演进比较滞后 ,封建政治割据现象也时有发生 ,... 在世界政治史上 ,欧洲封建政治史是一个十分复杂艰深的研究领域。欧洲封建国家多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又因国家体制发展的不充分而实行封土制与封君封臣制 ,封建王权的发展演进比较滞后 ,封建政治割据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似乎都构成了与东方特别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不同特征。此外 ,欧洲的各封建国家政治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治发展模式 ,这也与中国的情况不同。我国史学界在中西封建政治的比较中常常论及欧洲的情况 ,但实际上 ,我国学者对欧洲的封建政治研究却处于初始阶段 ,既存在着诸多需要填补的学术空白 ,也存在着不少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刊特约请国内有关的专家学者以“欧洲封建政治史研究”为题进行探讨。这一组笔谈文章 ,从各自的论旨出发 ,论及了国内学术界所不太熟悉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推动欧洲封建政治史的研究 ,深化东西方特别是中西封建政治史的比较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王制 加洛林王朝 萨克森王朝 历史 德意志 封建王权
下载PDF
晚期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中的新价值取向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105,共13页
晚期古代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书写古代世界结束和中世纪生成的主导概念和模式,中世纪早期史的研究也向诸多传统假设和论断提出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新论断显示了价值观的再定向。从古典文化本位论到多元文化论、从政治史和制度... 晚期古代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书写古代世界结束和中世纪生成的主导概念和模式,中世纪早期史的研究也向诸多传统假设和论断提出挑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新论断显示了价值观的再定向。从古典文化本位论到多元文化论、从政治史和制度史到宗教文化史、从民族主义到欧洲主义,反映了晚期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史研究领域新的价值取向。晚期古代说、罗马世界转变说、连续说等,无疑包含当代价值,具有当下关怀。价值观的再定向,显示了20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历史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联,呈现出史学与时代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古代 中世纪早期 史学的价值取向
下载PDF
论10~11世纪德意志的帝国教会体制 被引量:3
7
作者 侯树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1-76,共6页
10~11世纪,德意志存在一种帝国教会体制,其实质是王权主导下的王权与教会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在这一体制下,教会机构成为国王的政治机器,教会首脑成为国王官吏,同时国王则全力维护教会的特权和利益。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帝国教会体制... 10~11世纪,德意志存在一种帝国教会体制,其实质是王权主导下的王权与教会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在这一体制下,教会机构成为国王的政治机器,教会首脑成为国王官吏,同时国王则全力维护教会的特权和利益。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帝国教会体制成为德意志强大王权的一根重要支柱。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体制也存在严重隐忧。“主教授职权之争”以后,帝国教会体制瓦解,王权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德意志 帝国教会体制
下载PDF
沃尔特·乌尔曼的西欧中世纪史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侯树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66,共9页
沃尔特·乌尔曼是20世纪西方中世纪史学的一位大家,他以著述宏富、观点鲜明、门生众多著称,在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一度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对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有重要影响。同时,乌尔曼又是一位广受争议的学者,一些论者质疑... 沃尔特·乌尔曼是20世纪西方中世纪史学的一位大家,他以著述宏富、观点鲜明、门生众多著称,在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一度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对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有重要影响。同时,乌尔曼又是一位广受争议的学者,一些论者质疑甚至强烈批评他的观点和方法。乌尔曼引起学术界质疑和批评的主要是他在50年代以后发表的著述。他在这些著述中通过概括、抽象和“提纯”,以“两种权力观”的对立和此消彼长,完整地解说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试图建立某种逻辑化的解释框架。但批评者指出,乌尔曼的解释框架事实上已不同程度地支配着他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历史事件的解释。这一批评是合乎实际的,这也正是近30年来乌尔曼的影响逐渐消失,其学说日渐被放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乌尔曼 西欧中世纪 政治思想
下载PDF
对西欧封建王权的再认识——评孟广林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 被引量:2
9
作者 侯树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62-67,共6页
本文对孟广林撰著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一书作了系统评论。第一部分围绕《论稿》对西欧封建王权的学术研究动态的透视与思考,充分肯定了《论稿》对有关学术史的梳理。认为《论稿》在深入辨析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基... 本文对孟广林撰著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一书作了系统评论。第一部分围绕《论稿》对西欧封建王权的学术研究动态的透视与思考,充分肯定了《论稿》对有关学术史的梳理。认为《论稿》在深入辨析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基础之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思想底蕴,并提出了自己考察英国封建王权的角度,这就为自己的研究确立了科学的学术前提。第二部分围绕着王权与世俗贵族、王权与教会,以及英王国的政治体制、机构、职官和英国封建王权的性质与地位等问题,集中评论了《论稿》对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之前的英国封建王权的实证性研究。认为《论稿》的研究资料翔实而典型,分析深入而独到,观点鲜明而富于启发,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是我国西欧中古史研究领域近年来产生的不多见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就《论稿》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方面进行评论。认为《论稿》的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极其注重学术规范,体现出《论稿》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第三部分还分析了《论稿》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初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 封建王权 孟广林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 学理模式 学术价值 学术规范 书评 历史研究
下载PDF
庞卓恒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树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9-95,共7页
庞卓恒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比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历史比较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 庞卓恒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比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历史比较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他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重点探讨的几个方面。他的论著在二十多年来我国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卓恒 历史比较研究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生活与逻辑的交汇——詹姆斯·C·霍尔特论大宪章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树栋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7,共11页
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詹姆斯·C·霍尔特以研究大宪章知名,他的《大宪章》一书是20世纪大宪章史学的杰作,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大宪章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霍尔特的大宪章研究在方法上的突出特色,是将法律或原则还原为生活... 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詹姆斯·C·霍尔特以研究大宪章知名,他的《大宪章》一书是20世纪大宪章史学的杰作,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大宪章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霍尔特的大宪章研究在方法上的突出特色,是将法律或原则还原为生活,通过比较,即通过对大宪章与欧洲中世纪其他同类文件的对比研究,以及对英王国与欧洲其他王国的对比研究,从实际生活过程解说大宪章的产生和特点。他致力于去除辉格派史学传统带来的那些时代错乱的历史解释,从生活与逻辑的交汇点阐释大宪章的内容和性质,依据大宪章的内在特点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说明大宪章的历史与神话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特 大宪章 英格兰 中世纪 特许状
下载PDF
封建主义与德意志王权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3,共7页
中古时期,德国封建主义的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迟缓;二是不完善;三是土地因素重于人身因素。这三个特点对德国王权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具体而言,封建主义的缓慢发展,使王权失去了掌握主动的时机;封建关系的不完善,阻碍了以国王... 中古时期,德国封建主义的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迟缓;二是不完善;三是土地因素重于人身因素。这三个特点对德国王权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具体而言,封建主义的缓慢发展,使王权失去了掌握主动的时机;封建关系的不完善,阻碍了以国王为顶尖的等级金字塔的形成;土地因素的重要,造成了采邑的发达,为诸侯对抗王权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西欧其他国度不同,德国的封建主义,对于王权而言,是一种离心的力量;对于诸侯而言,却是一种向心的力量。本应赋予国王以权力优势的封建主义,事实上却削弱了王权。这说明,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还要看现实的权力结构和历史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 封建主义 王权
下载PDF
对中古德意志政治道路“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19,共19页
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成为一个"问题",由来已久。帝国政治、诸侯领地政府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是论者解说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的基本着眼点。以往的解释多以单一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概念为前提,以中古英、法王国演进道路为标准,把帝... 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成为一个"问题",由来已久。帝国政治、诸侯领地政府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是论者解说中古德意志政治进程的基本着眼点。以往的解释多以单一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概念为前提,以中古英、法王国演进道路为标准,把帝国政治和诸侯领地政府作为德意志国家"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其实,中古德意志可谓多"国"并存。它既是帝国,也是王国,还是诸侯领地政府组成的松散联合体。多重国家形态显示的是一种多元权力结构并存的格局。它们之间有矛盾和冲突,但又是协调和一致的。帝国政治带给德意志王权的不只是损失和灾难,也有荣誉、尊严和利益。王权无论如何软弱,10世纪以后德意志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始终存在。13世纪以后领地政府的成长意味着国家权力的分散化,然而分散化的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并且为统治集团所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德意志 政治道路 帝国 王国 诸侯领地政府
下载PDF
另一个中世纪——苏珊·雷诺兹有关西欧中世纪共同体的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94,共7页
苏珊·雷诺兹是当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她从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共同体概念,因而扩大了共同体的含义。从这个角度,她把中世纪看作是由诸多共同体构成的社会。按这一认识,中世纪的领地、城市、王国本身,都是某种共同体... 苏珊·雷诺兹是当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她从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共同体概念,因而扩大了共同体的含义。从这个角度,她把中世纪看作是由诸多共同体构成的社会。按这一认识,中世纪的领地、城市、王国本身,都是某种共同体。这种意义上的共同体与中世纪社会基本制度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内在统一的。共同体在不同程度上维护着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体现着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但共同体并不是挣脱了封建制度和权力强制的自由、平等的小社会。中世纪人对王权的认同和对王国的归属感,以及王国政府对社会成员的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的依赖,表明各王国也呈现出共同体的很多特点。雷诺兹的诸多认识挑战了有关中世纪共同体问题研究的整个学术传统,向人们展现了另一个中世纪,富有启发意义,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雷诺兹 中世纪 共同体 集体行为 王国
下载PDF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深层危机和德国新兴的左翼政党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树栋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9-34,共6页
关键词 德国 社会民主党 左翼政党 施罗德 经济政策 政党政治 政治危机
下载PDF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树栋 《前线》 2002年第12期46-51,共6页
关键词 江泽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要求
下载PDF
维杜金德《萨克森人史》中的政治世界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89,共10页
欧洲中古早期是否存在"state"意义上的"国家"?这个问题是近30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论者有很多分歧的意见。不过,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重要的似应是中古早期蛮族王国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国家定义问题。维杜金德在《萨... 欧洲中古早期是否存在"state"意义上的"国家"?这个问题是近30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论者有很多分歧的意见。不过,对于历史学家来说,重要的似应是中古早期蛮族王国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国家定义问题。维杜金德在《萨克森人史》中呈现的政治世界是多重的、复合的,族群是其基础性构成,其上有帝国、基督教世界或欧洲等范畴。"萨克森爱国主义"反映了维杜金德的族群认同,基督教或欧洲虽非国家实体,却是维杜金德社会和政治思维中的要素,是他判断事务是非曲直的基准。维杜金德对秩序与权力的诉求主要寄托于他生活在其中的奥托帝国。他笔下的奥托帝国是基于个人关系纽带之上的,但这是蕴含着秩序与公共权威而非与之对立的个人关系纽带。在维杜金德的历史叙事中,基督教与世俗取向、世袭权利与权贵选举、制度与个人、公共与私人,不是二元对立的范畴。《萨克森人史》表现的是一个与二元对立思维不相协调的政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杜金德 《萨克森人史》 政治世界
下载PDF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树栋 《前线》 2007年第12期7-8,共2页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开拓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事关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城市中心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开辟和坚持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开拓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事关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城市中心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开辟和坚持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条道路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开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民主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现代史 城市中心论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着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树栋 《前线》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5,共3页
在不久前召开的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郑重提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军队进一步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 革命军人 军队思想政治建设 基础工程 胡锦涛
下载PDF
实事求是与中国古代唯物论的特点
20
作者 侯树栋 齐世泽 昕毅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年第4期44-50,共7页
“实事求是”一语,源出东汉人班固所撰《汉书》。《汉书·河间献王传》云,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报之。”说的是刘德十分注意文化建设,收集古典书籍,着意辨其真伪。从不马马虎... “实事求是”一语,源出东汉人班固所撰《汉书》。《汉书·河间献王传》云,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报之。”说的是刘德十分注意文化建设,收集古典书籍,着意辨其真伪。从不马马虎虎。其中实事求是一语,唐人颜师古曾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所谓“务得事实”,就是说,务必掌握具体事实,占有详细的第一手材料,做到论有所据。所谓“每求真是”,就是说,要在大量的事实材料中去伪存真,做到论据可靠,结论正确。这样,实事求是就作为一个有确定含义的成语流传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就是对这一成语的利用和改造。但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其民族渊源仅仅从语源学的意义上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弄清它同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联系,应当是更有意义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者 历史唯物论 毛泽东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 中国特色 历史联系 河间献王 天人观 实事求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