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剧《清宫怨》的抒情性表达
1
作者 侯梦汐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6-82,共7页
话剧《清宫怨》是一部以清末戊戌变法为背景,再现变法与反变法宫廷斗争,演绎人事浮沉的历史悲剧。姚克以物象景象充盈情境,建构了一系列与现代国家形象相契合的文化符码;以渗透戏剧化的抒情力量丰富历史剧中的个体生命情感,呈示从危机... 话剧《清宫怨》是一部以清末戊戌变法为背景,再现变法与反变法宫廷斗争,演绎人事浮沉的历史悲剧。姚克以物象景象充盈情境,建构了一系列与现代国家形象相契合的文化符码;以渗透戏剧化的抒情力量丰富历史剧中的个体生命情感,呈示从危机苦难的现实境遇投身民族复兴、家国一体的追问与探求。《清宫怨》中具有中国风味的抒情性表达,凸显出作者对人情人性的深刻体察,以及与战时语境下本土民众的审美趣味形成的同频共振,在对传统戏曲美学的继承中推动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克 《清宫怨》 抒情性 民族国家
下载PDF
走出女性的“荒原”:《美狄亚》与《呼啸山庄》之“双性同体”研究
2
作者 侯梦汐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79-83,共5页
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考察《美狄亚》与《呼啸山庄》两部作品,其印证的前提源于美狄亚和“疯女人”希刺克厉夫身处被边缘化的女性“他者”困境。“双性同体”不仅指涉了主人公的形象气质,而且凸显着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受... 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考察《美狄亚》与《呼啸山庄》两部作品,其印证的前提源于美狄亚和“疯女人”希刺克厉夫身处被边缘化的女性“他者”困境。“双性同体”不仅指涉了主人公的形象气质,而且凸显着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受压抑的现实境遇中的写作风格,以超性别的心态与立场创造了相较《美狄亚》更为开放包容的两性关系,走出女性的“荒原”,通向两性和谐的美学建构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狄亚》 《呼啸山庄》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
下载PDF
丁西林与王尔德喜剧比较论
3
作者 侯梦汐 《艺苑》 2021年第2期71-75,共5页
丁西林和王尔德各自开辟了中西饶有风情的喜剧乐园,在一片智趣横生和哲理思辨的氤氲下,两人剧作暗合的深层原因在于世态喜剧的“机智”特征,同时这种“机智”又暗藏相异之趣,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如果说王尔德以游戏人间的姿态来张扬... 丁西林和王尔德各自开辟了中西饶有风情的喜剧乐园,在一片智趣横生和哲理思辨的氤氲下,两人剧作暗合的深层原因在于世态喜剧的“机智”特征,同时这种“机智”又暗藏相异之趣,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如果说王尔德以游戏人间的姿态来张扬早已蠢蠢欲动的玩世不恭与肆意洒脱,尽显风流才子的放荡不羁之美,那么相较而言丁西林的智性书写则在捕捉人心微妙的变化层次上秉持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高度敏感与细腻,蕴蓄着理性温和之美,是区别于王尔德的一种“机智”变奏。在幽默的循环往复和微妙的试探体察中,两位剧作家均完成了本民族喜剧世界的自足,亦在机缘巧合的促成下实现了喜剧盛宴上相映成趣的流动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西林 王尔德 喜剧 机智
下载PDF
话剧《暗恋桃花源》互文性探微
4
作者 侯梦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9期47-51,共5页
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由现代爱情悲剧《暗恋》与改编自古代文学经典的世俗喜剧《桃花源》拼贴而成,将古今、悲喜和雅俗并置杂糅,演出从最初的矛盾冲突慢慢转向双方的融合乃至互释,在两部戏中戏的表面冲突与对抗中呈现多元崭新... 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由现代爱情悲剧《暗恋》与改编自古代文学经典的世俗喜剧《桃花源》拼贴而成,将古今、悲喜和雅俗并置杂糅,演出从最初的矛盾冲突慢慢转向双方的融合乃至互释,在两部戏中戏的表面冲突与对抗中呈现多元崭新的意蕴,演绎出异彩纷呈的互文性叙事奇观。从西方后现代的“互文性”理论切入,以互文见义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与作品比较,结合剧作家的生平经历,逐步探析文本内部的互文、文本外部的互文、“寻找”与“等待”的互文、大陆与台湾的互文,在跨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尝试对赖声川剧作与剧场魅力进行多重解读,并剖析其对于当下戏剧创作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互文性 赖声川 戏中戏
下载PDF
突围与重建——欧阳予倩与魏明伦的剧作《潘金莲》之比较
5
作者 侯梦汐 《大舞台》 2022年第6期88-94,共7页
剧作家欧阳予倩创作于“五四”时期的话剧《潘金莲》和魏明伦创作于80年代的荒诞戏曲《潘金莲》均对历史语境中的潘金莲母题进行了新的发掘,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以男性同盟者的身份呈示了女性解放的主题思想。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受西... 剧作家欧阳予倩创作于“五四”时期的话剧《潘金莲》和魏明伦创作于80年代的荒诞戏曲《潘金莲》均对历史语境中的潘金莲母题进行了新的发掘,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以男性同盟者的身份呈示了女性解放的主题思想。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受西方戏剧思潮影响的不同,两部剧作在情节重心、创作视角与矛盾冲突等方面存在部分差异,欧剧的“突围”重在凸显冲出男权藩篱与两性对立的矛盾局面,而魏剧的“重建”在援引各方评说的多元层面通过潘金莲这一历史符号指向了当代社会两性关系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金莲》 戏剧 欧阳予倩 魏明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