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古代小说虚构初探
- 1
-
-
作者
侯民治
-
机构
山东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东岳论丛》
1986年第5期67-70,共4页
-
文摘
小说是从记叙文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异类”,作为变异的因子,就是“虚构”。而小说一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虚构”就象魔术师手中的魔杖一样,有了它就可以有了一切。小说的产生、发展、演进,都与用不用这根“魔杖”、怎样使用这根“魔杖”,有直接关系。现在对我国小说虚构的发生、发展作一番考察,对研究我国小说发展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文体的发生、发展,总是由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记实的记叙文以外所以产生小说,是因为前者是为了实际应用,人们除了应用的需要以外,还有消遣的需要,小说就是为了消遣而产生的。正如鲁迅所说:“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自娱,借以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
-
关键词
小说作者
小说虚构
实际需要
历史小说
小说发展史
鲁迅
实际应用
文体
三国演义
唐传奇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如何看待写作課的理论与实践
- 2
-
-
作者
侯民治
-
机构
山东大学
-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5-77,共3页
-
文摘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高等学校中文系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写作课确实很有认真研究的必要。也许是这些年米写作课老是处于动荡状态的原因吧,这门课程,从教学目的、到教材编写和使用,到教学方法,都有不少涉及方向性的问题,有待认真研究解决。高振远同志《谈谈写作教学改革的设想》一文(载《高教战线》一九八四年第二期),提出的问题,很有实际价值。写作课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是否以实践为主,要不要讲授写作知识。
-
关键词
写作课教学
教材编写
教学目的
写作知识
理论与实践
高振
写作规律
认识规律
学习理论
大学生写作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写作是一门必要的综合实践课
被引量:1
- 3
-
-
作者
侯民治
-
机构
山东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
-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70-71,共2页
-
文摘
一般“外行”人都认为:上了大学中文系,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写,练笔杆子。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好写写,才上中文系的。可是现在有一种意见:中文系要取消写作课,或者将来取消。其理由是:入了大学就应该能写文从字顺的文章。
-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
写作课
写作实践
能力问题
文体知识
命题作文
课堂作业
个别指导
生活知识
修改自己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明代小说观的跃迁
- 4
-
-
作者
侯民治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1-65,共5页
-
文摘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
-
关键词
小说观
史传体
英雄传奇
世俗
想象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小说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
- 5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97-101,85,共6页
-
文摘
当前小说的形态,眼花缭乱,多元无序。誉者有之,毁者有之,忧虑不安者亦有之。从历史上考察一下中国小说的审美特征,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抑或有一定的意义。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总有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特点,在进展过程中它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种特点的。中国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有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审美特征,在历史进程中也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这种特征的。一、小说是虚拟社会生活具象感染人的俗文学,中国小说从“话本”起充分确立了它的审美特征鲁迅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自娱。
-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具象
当前小说
中国小说
社会生活
文学样式
故事性
文言小说
俗文学
细节描写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视角”
- 6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8-93,共6页
-
文摘
在前一段的文化研究热潮中,文艺理论界论述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时,也提出了“文化视角”的命题,很多作家也都曾从这个角度撷取社会生活,出现了不少“文化小说”、“文化电影”。对于这个曾经发生过不小影响的文学形象,现在应该如何认识呢? “文化视角”应该是最适合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视角社会生活是丰富、复杂的多面体,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撷取材料。经济学家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政治学家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哲学家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撷取。文学家呢,当然应该从文学的角度了。但是文学比这些社会学科内容宽泛得多,从什么角度去认识,怎样撷取社会生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
关键词
作品
文化视角
日常生活
电影
社会生活
新时期文学
简单化
戏剧
审美视角
主题思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体模式说
- 7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3-96,共4页
-
文摘
文体模式作为艺术作品的文本特征,它既是在艺术家长期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是建立在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所形成的审美习惯方式的基础上的。不同时代、民族、社会阶层的欣赏者,对不同的文体模式有着各自的要求与偏爱;不同的文体摸式,也都各有其功能上的长处与局限.因此,使用某种文体摸式的艺术家,必须在此模式的特定局限内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批评家和欣赏者们,对于不同的文体模式也需采取不同的批评模式和欣赏模式。从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文体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这需要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关系,建立新的审美习惯。
-
关键词
文体模式
社会生活
欣赏者
艺术家
审美习惯
通俗文学
现实主义
审美需求
接受者
意识流小说
-
分类号
I043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从文体流变看小说创作的新倾向
- 8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文史哲》
1986年第1期57-59,共3页
-
文摘
自从茹志鹃写了《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发表《布礼》、《蝴蝶》、《春之声》等小说以来,大批中青年作家纷纷打破传统的故事体小说的结构方法,竞用新法。有些论者也提出要打破原有的小说概念,主张小说可以“非情节化”、“非典型形象化”。这些是属于小说文体范畴的问题,本文打算从文体流变的角度进行探讨。
-
关键词
小说家
文体流变
社会生活
小说创作
非情节化
新倾向
新小说
形象化
结构方法
文体范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灵与肉》艺术琐谈
- 9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66-70,共5页
-
文摘
改编成电影《牧马人》的小说《灵与肉》(张贤亮,原载《朔方》一九八○年第九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一些新的特色。关于思想上的探索,报刊上已有评论,作者自己也曾写文章谈过(见《从库图佐夫的独眼和纳尔逊的断臂谈起)》,载《小说选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这里仅谈小说在艺术上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关于新型结构最近几年来,由于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不少小说突破了传统的结构方法,打破了旧有的时空观念,或按主人公的心理轨迹,或按作品内在感情的变化来组织安排材料。这对于加强人物心理描写,突出作品的感情因素,都很有作用。
-
关键词
许灵均
《灵与肉》
右派改正
意识流
五香茶叶蛋
知识分子
资本家
主人公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几种心态小说的分析比较
- 10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当代文坛》
1984年第10期24-27,共4页
-
文摘
心态小说,早已有之,鲁迅有些作品就是。近几年由于借鉴了“意识流”手法,这种小说一时风起,很多中青年作家,竞相写心态。但他们并不是按同一模式进行的,而是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创造了若干式样的心态小说,各有千秋,各有长短。本文试将几种主要式样,加以分析、比较,这对于如何写心态,怎么才能写出有中国特色的心态小说,抑或有一定的益处。
-
关键词
心态小说
陈奂生上城
“意识流”
主人公
凝聚点
子车
情感流
主要式
作品
生活内容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关于写作理论建设的思考
- 11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52-54,共3页
-
文摘
写作理论的研究,要从写作实践的直觉、直感开始我们这个时代是呼唤理论的时代,也是理性纷呈的时代,各种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理论名词、概念、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败利钝,未免困惑。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也很受这股潮流的影响。理论的混乱,很大程度是由于对什么是理论认识不一而造成的。理论就是事理,从反映论的角度说,也就是客观实际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理性反映,这就规定理论首先来自实践,实践活动是很广泛的,人们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实践活动。而作用于主体最突出的是直觉,直感到的东西。所以理论应该是从主体的直觉、直感开始的。直觉、直感是主体在实践中最触目、最直接的感受,它不用经过更多的理性思考、思辨,只要主体一接触到某种实际。
-
关键词
写作理论
理论体系
理论建设
写作实践
理论框架
直觉
理性思考
实践活动
直感
心理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水浒》的主题思想——兼与王俊年等同志商榷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Z1期97-100,共4页
-
文摘
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分析、评价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水浒》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要不要从认识作品固有的主题思想开始呢?有人认为一讲固有的主题思想,就会贬低这部名著的思想意义,似乎就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分析了。其实,只有弄清作品总的倾向,作品原来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才有可能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才有可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份文学遗产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不顾及全篇,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思想,只抓住某个方面,抓住片言只语,下这样或那样的判断,那就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即是说得再高,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
关键词
《水浒》
主题思想
评价作品
贪官
地主阶级
农民起义
污吏
方腊
和奸
根本利益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聚义厅”到“忠义堂”
- 13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文史哲》
1975年第4期36-38,共3页
-
文摘
“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毛主席这段指示深刻地揭示了宋江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就是搞投降,搞修正主义。一宇之易,从根本上篡改了梁山农民军的政治路线,也从理论上修正了他们的革命思想。
-
关键词
修正主义
革命思想
地主阶级
毛主席
农民革命
农民起义军
宋江
劳动人民
统治集团
政治路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头发演变和世纪沧桑
- 14
-
-
作者
侯民治
-
出处
《岭南文史》
1998年第2期91-92,共2页
-
-
关键词
头发
鲁迅先生
剪辫
老鼠尾巴
职业妇女
大人先生
《风波》
发式
政治斗争
历史风云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