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南大别山区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郝堂村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书覃 王茂荣 +2 位作者 杨苗苗 侯琰珍 程启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与防返贫等工作的现实要求.本研究以豫南大别山区的郝堂村为案例区域,以层次分析法、语义差异法为研究方法,构建了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评...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与防返贫等工作的现实要求.本研究以豫南大别山区的郝堂村为案例区域,以层次分析法、语义差异法为研究方法,构建了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游客组和专家组在郝堂村生态宜居建设绩效的评价结果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期为广大省际边缘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生态宜居建设仍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郝堂村美丽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层次分析法和语义差异法在美丽乡村绩效评价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宜居建设 层次分析法 语义差异法 豫南大别山区
下载PDF
基于MNDWI/LSMM/K-T变换的淮河流域面状水体提取的比较研究——以南湾水库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林鹏 于婉 +3 位作者 张子莺 程港桠 侯琰珍 程启先 《环境与发展》 2020年第10期142-144,146,共4页
水体提取是为开展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本研究以淮河流域南湾湖水库为例,运用MNDWI、LSMM、K-T变换的3种提取方法分别进行淮河流域面状水体提取,并结合监督分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1)MNDWI和LSMM的水体面积偏大且精度不高,并... 水体提取是为开展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本研究以淮河流域南湾湖水库为例,运用MNDWI、LSMM、K-T变换的3种提取方法分别进行淮河流域面状水体提取,并结合监督分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1)MNDWI和LSMM的水体面积偏大且精度不高,并受阈值计算或端元选择影响其精度;(2)K-T变换较适宜用于面状水体提取中,其水体提取效率和精度较高;(3)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取适当方式来提高水体提取精度,为后续工作开展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状水体提取 MNDWI LSMM K-T变换 比较研究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及低碳化发展效率差异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振龙 侯琰珍 孙鸿鹄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4-1481,共18页
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市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兼具目标传导与战略落实双重属性的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对于塑造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市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兼具目标传导与战略落实双重属性的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对于塑造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索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分析市域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进一步提出面向空间治理的优化策略,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构建的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方法及低碳化发展模型能够有效测度市域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空间差异。(2)苏州市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2.38亿t,碳排放量高值地块集中分布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低值地块分散分布在乡镇地带以及各类碳汇主体地区。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效率在不同尺度上均有明显差异,区县尺度主要表现出地域差异,乡镇尺度具有城乡差异。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效率也较高,但生态低碳化发展效率往往较低。(3)根据区县、乡镇不同空间类型,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转型,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减排固碳的作用,构建复合协调、低碳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碳排放 低碳发展 空间差异 苏州市
原文传递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振龙 侯琰珍 +1 位作者 孙鸿鹄 郭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98-2914,共17页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研究更面向国土空间优化过程中的人本需求导向和基层精细化治理。研究提出“分维功能评价—协调水平测算—作用方向判别”的整套思路框架。其中,兼顾空间隶属和空间质量双重属性构建“...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研究更面向国土空间优化过程中的人本需求导向和基层精细化治理。研究提出“分维功能评价—协调水平测算—作用方向判别”的整套思路框架。其中,兼顾空间隶属和空间质量双重属性构建“三生”空间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功能间协调水平及各自对整体协调的作用方向,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所构建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路径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特点,能够在乡镇街道尺度有效识别“三生”空间功能分布格局和空间协调关系。(2)在乡镇街道尺度的较高标准约束下,苏州市“三生”空间功能具有较显著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且“三生”空间功能协调整体水平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协调水平主要受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同向作用,生态空间功能的协同作用不足、多呈现反向关系。(3)从城区、乡镇、生态单元等不同空间类型提升“三生”空间综合功能,完善基层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在更大尺度上实现“三生”空间的整体协调,构建功能复合、风貌相宜、协调共进的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生”空间 功能评价 协调关系 苏州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