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联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方雯 林自强 +18 位作者 孟瑞琳 何冠豪 侯筑林 周脉耕 周纯良 肖义泽 俞敏 黄飙 许晓君 林立丰 肖建鹏 金东辉 秦明芳 殷鹏 许意清 胡建雄 刘涛 黄存瑞 马文军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9期736-744,共9页
目的研究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广东省、浙江省、湖南省、云南省和吉林省等多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6—2017年共124个市(自治州)的夏季人群非意外死亡时间序列资料,分别从国家... 目的研究夏季气温和湿度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广东省、浙江省、湖南省、云南省和吉林省等多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6—2017年共124个市(自治州)的夏季人群非意外死亡时间序列资料,分别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和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获取各研究市与死亡同期的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别拟合气温、湿度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运用分位数g计算回归(quantile g-computation,qgcomp)模型评估气温和湿度复合暴露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联合效应。结果夏季气温与人群死亡风险的累计死亡效应呈“J”型,而湿度与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则呈倒“J”型。气温和湿度复合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关联呈非线性关系,以复合暴露的第一分位数作为参考,第二、三、四分位数对应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是1.01(95%CI:1.00~1.02)、1.04(95%CI:1.02~1.05)和1.08(95%CI:1.05~1.10),其中男性、≥65岁人群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是敏感人群,中部地区人群危险性较低。气温和湿度在全人群联合效应中的贡献分别为84.92%和15.08%,男性与≥65岁人群的气温效应占比大于同亚组人群,分别为86.98%和86.16%,北方、中部和南方地区气温效应占比均在80%左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气温效应占比分别为68.01%、72.44%和71.46%。结论在夏季随着气温和湿度均升高,人群的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气温在联合效应中的贡献占比较高。性别、年龄、地区和患病情况均对气温和湿度的联合死亡效应有修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湿度 联合效应 非意外死亡
下载PDF
吉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现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诗镔 吴燕华 +8 位作者 侯筑林 徐洪芹 于澄 艾立哲 张晴晴 寇长贵 刘建伟 金丽娜 于雅琴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3-187,192,共6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高血压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吉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成年居民20473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检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高血压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吉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成年居民20473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检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高血压患病信息,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样本数据通过复杂加权后统计分析以估计全省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结果:经复杂加权后,吉林省成年居民收缩压为(128.1±20.2)mmHg,舒张压为(78.4±11.6)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30.5%(95%CI:29.7%~3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34.4%,95%CI:33.3%~35.6%)高于女性(26.3%,95%CI:25.3%~27.2%),东部地区(33.2%,95%CI:31.4%~35.1%)和西部地区(32.4%,95%CI:30.5%~34.3%)高于中部地区(29.0%,95%CI:28.1%~29.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30.4%,95%CI:29.3%~31.4%)与农村(30.6%,95%CI:29.6%~31.70)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2年吉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以往调查,且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提示高血压的防制应结合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现况调查 吉林省
下载PDF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疾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邱红 李晶华 +2 位作者 于丽莎 于涤 侯筑林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9,共9页
本文使用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8.12岁,其中男性为75.83岁,女性为80.61岁。与2010年第六次... 本文使用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8.12岁,其中男性为75.83岁,女性为80.61岁。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比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94岁,其中男性提高了1.71岁,女性提高了2.17岁。分析疾病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主要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其中前10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比例占98.94%,前4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9%,影响较大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进一步分析主要疾病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发现,循环系统疾病是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要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进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公共安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生命表 去死因预期寿命 死因顺位
下载PDF
胆囊穿刺引流结合不同时相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危重胆囊炎 被引量:13
4
作者 贾宝兴 金哲 +3 位作者 付裕 侯筑林 李馨多 刘亚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0-491,共2页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急性危重胆囊炎患者,先行PTGBD而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急性危重胆囊炎患者,先行PTGBD而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急诊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治疗效果 胆囊炎 cholecystectomy gallbladder 危重 急性
原文传递
吉林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5
作者 付尧 刘思洁 +3 位作者 刘婷 侯筑林 李璐 贾淯媛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97-1301,共5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对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全省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定吉林省6个项目地区,以社区或村为单位开展筛查。心...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对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全省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定吉林省6个项目地区,以社区或村为单位开展筛查。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回归方法采用进入法,效应值用OR值及其95%CI值来表示。结果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为24.3%,标化后高危检出率为21.6%。其中,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OR=1.16,95%CI:1.029~1.306,P=0.015);55~岁年龄组高危检出风险是35~岁年龄组的3.237倍(95%CI:2.760~3.797,P<0.001);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更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OR=1.499,95%CI:1.283~1.753,P<0.001;OR=1.539,95%CI:1.240~1.910,P<0.001);职业为行政人员者较农民更不易发展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OR=0.656,95%CI:0.502~0.858,P=0.002);10000~、25000~元家庭年收入水平者较<10000元收入水平者易成为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吸烟者、饮酒者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是非吸烟者、非饮酒者的1.822、1.303倍(OR=1.822,95%CI:1.617~2.053,P<0.001;OR=1.303,95%CI:1.090~1.559,P=0.004);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级指数升高,心血管病的高危检出风险随之升高。结论应重点关注城市居民、高年龄组、文化程度较高者、中低等水平收入者、吸烟者、饮酒者、超重者、肥胖者,应重点加强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所带来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高危人群 筛查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014年吉林省60岁以上人群死因监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付尧 朱颖俐 +7 位作者 侯筑林 张晶波 丁冬 梁淑杰 张迪 毛翘 李璐 殷雨天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的主要死因及特征,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吉林省监测点居民死亡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分类。对于吉林省监测点60岁以上的死亡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描述死亡人口的基本人口学资...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的主要死因及特征,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吉林省监测点居民死亡监测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分类。对于吉林省监测点60岁以上的死亡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描述死亡人口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报告单位类型、死亡地点及时间、报告时间、最高诊断单位以及三大类主要疾病的构成比、并计算死因顺位。结果 2014年吉林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报告的60岁以上死亡病例共有29 820例,其中,男性16 397例(55.0%),女性13 423例(45.0%);死亡病例主要为汉族26 024例(87.3%)、已婚20 206(67.8%)、农民15 176例(50.9%);文化程度低的比例较大,初中及以下26 166例(87.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报告的死亡病例18 386例(61.7%);死亡病例的死亡地点主要是家中的17 302例(58.0%);死亡病例的报告时间均匀分布在全年12月;死亡病例的生前主要疾病最高诊断单位主要是二级医院的15 148例(50.8%);高城镇化率监测点报告12 508例(41.9%),低城镇化率监测点报告17 312例(58.1%)。女性慢性病的死因构成(96.0%)高于男性(94.4%),男性伤害的死因构成(2.3%)高于女性(1.3%)。已婚和丧偶者、农民、无业、离退休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三大类疾病所占比例均较高。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前5位死因死亡居民占前10位死因的93.55%(27 308/29 192)。结论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吉林省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减少疾病和死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现况描述 疾病防控
原文传递
吉林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行为调查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晶波 朱颖俐 +3 位作者 丁冬 付尧 侯筑林 刘建伟 《职业与健康》 CAS 2015年第20期2792-2795,共4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情况,为制定控烟干预措施和实施健康宣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分析该省就业流动人口的吸烟情况。结果调查的1 497人中,总吸烟率为33.6%,现在吸... 目的了解吉林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情况,为制定控烟干预措施和实施健康宣教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分析该省就业流动人口的吸烟情况。结果调查的1 497人中,总吸烟率为33.6%,现在吸烟率为30.5%,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7.4%,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业流动人口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和行业分类。结论该省就业流动人口烟草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行业分类采取干预措施,加强烟草危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出台相关控烟条例,倡导无烟工作环境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吸烟行为 调查
原文传递
吉林省成年居民睡眠状况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晶波 朱颖俐 +4 位作者 丁冬 范吉祥 侯筑林 李璐 刘建伟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6年第6期579-581,共3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睡眠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吉林省调查数据,对4 776名成年居民的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成年居民每天睡眠时间为(7.3±1.3)h,城市地区居住人群每天...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睡眠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吉林省调查数据,对4 776名成年居民的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成年居民每天睡眠时间为(7.3±1.3)h,城市地区居住人群每天睡眠时间(7.1±1.3)h低于农村地区(7.4±1.3)h(t=29.34,P<0.01);每天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F=43.44,P<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间每天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 h的成年人群中,45.8%自评健康状况为差。不同睡眠时间中,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8,P<0.01)。结论吉林省成年居民睡眠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应加大健康睡眠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城市地区居民和老年人是睡眠干预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间 健康 成年人
原文传递
2012年吉林省60岁以上人群死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尧 朱颖俐 +6 位作者 侯筑林 张晶波 张闻洋 丁冬 梁淑杰 张迪 毛翘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5年第1期55-56,58,共3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60岁以上人群死亡情况,为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信息。方法对吉林省2012年卫生信息系统死因监测中64 310例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 目的了解吉林省60岁以上人群死亡情况,为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信息。方法对吉林省2012年卫生信息系统死因监测中64 310例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分别占老年人死亡人数的58.92%、22.48%、6.88%、2.98%、2.37%。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吉林省老年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加强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岁以上人群 死因 分析
原文传递
481例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现况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尧 朱颖俐 +7 位作者 侯筑林 张晶波 丁冬 梁淑杰 张迪 毛翘 李璐 殷雨天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5年第6期514-517,520,共5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特征,为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全国慢病调查吉林省监测点为基础,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48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基本的人口学信...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特征,为T2DM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全国慢病调查吉林省监测点为基础,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48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基本的人口学信息,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状况、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主要健康状况,血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结果 T2DM患者481例中男性243例(50.5%),女性238例(49.5%),平均年龄为(52.2±13.7)岁。血脂的平均水平TG为1.53 mmol/L、TC为4.36mmol/L、LDL-C为2.66 mmol/L、HDL-C为1.24 mmol/L;女性患者HDL-C平均水平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主进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者组的TG平均水平高于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组,差异有统主进意义(P<0.05);T2DM患者中TG升高126例(26.2%)、TC升高39例(8.1%)、LDL-C升高39例(8.1%)、HDL-C降低258例(53.6%)、血脂异常345例(71.7%);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脂异常率(分别为76.1%和73.8%)高于体重正常组(62.8%)差异有统主进意义(P<0.05);血脂指标异常中,构成以单纯HDL-C降低所占比例最高,为(37.4%),其次为TG升高合并HDL-C降低(12.9%)。结论 T2DM患者TG、TC、LDL-C水平高于一般人群,高TG患病率、高TC患病率、高LDL-C率、低HDL-C率以及血脂异常率也高于一般人群,血脂指标异常的构成以单纯HDL-C降低、TG升高合并HDL-C降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现况分析
原文传递
2012年吉林省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冬 侯筑林 +5 位作者 朱颖俐 张晶波 付尧 张迪 梁淑杰 毛翘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4年第6期459-461,464,共4页
目的调查2012年吉林省监测人群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在吉林省5个监测点,采取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1 500名18岁及以上就业流动人口,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及其危险... 目的调查2012年吉林省监测人群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为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在吉林省5个监测点,采取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1 500名18岁及以上就业流动人口,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信息,用于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1 490份,对不同年龄和性别18岁以上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与戒烟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18岁以上流动人口吸烟率33.4%,现吸烟率30.4%;男性每日吸烟量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吸烟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在每日吸烟者开始每日吸烟的年龄,男性在15~19岁年龄段最高,女性20~24岁年龄段最高;男性人群戒烟率和成功戒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戒烟率在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戒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在吸烟者近50.0%表示不想戒烟,男性和女性在不想戒烟的态度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现在非吸烟者中男性比女性更多暴露于二手烟。结论吉林省18岁以上流动人口吸烟率、现吸烟率、每日吸烟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绝大多数开始每日吸烟的年龄在15~24岁年龄段;戒烟率、成功戒烟率、打算戒烟率较低;男性比女性更多暴露于二手烟危害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戒烟 流动人口 调查
原文传递
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翟前前 杜德康 +2 位作者 刘思洁 张新刚 侯筑林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21年第5期879-880,共2页
食源性疾病预防是全球最广泛、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全球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监测在我国已经历20余年发展历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已经在吉林省范围内推广使... 食源性疾病预防是全球最广泛、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全球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监测在我国已经历20余年发展历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已经在吉林省范围内推广使用10年有余。但是,现有相关信息系统在使用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总体上缺乏数据整合与分析的综合性信息化平台,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病例监测 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我国5省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数据构建AQHI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静华 周纯良 +17 位作者 胡建雄 孟瑞琳 周脉耕 侯筑林 肖义泽 俞敏 黄彪 许晓君 刘涛 龚巍巍 金东辉 秦明芳 殷鹏 许意清 何冠豪 吴娴波 曾韦霖 马文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1-288,共8页
[背景]大气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是大气污染健康风险预警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的AQHI构建大多基于单污染物模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的]建立基于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AQHI(J-AQHI),为进行大气污... [背景]大气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是大气污染健康风险预警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的AQHI构建大多基于单污染物模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的]建立基于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AQHI(J-AQHI),为进行大气污染健康风险预警和风险沟通提供科学工具。[方法]本研究从云南、广东、湖南、浙江和吉林省疾病监测点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每日非意外死亡数据,包括死亡日期、年龄、性别和死因,同时分别通过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和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收集同期逐日气象(温度、相对湿度)及大气污染数据(SO_(2)、NO_(2)、CO、PM_(2.5)、PM_(10)和8 h O_(3)最高浓度)。首先使用Lasso回归筛选大气污染物;然后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将每个病例死亡日期的同一月份的同一星期几作为对照,为每个病例分配3~4个对照日;随后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建立筛选出的大气污染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进一步计算AQHI;最后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AQG 2021)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指导限值,将AQHI分为四个等级,并比较单污染模型构建的AQHI和多污染物模型构建的J-AQHI的超额死亡风险(ER)。[结果]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PM_(2.5)、SO_(2)、NO_(2)、O_(3)共4种污染物,建立DLNM模型,发现PM_(2.5)、NO_(2)、SO_(2)、O_(3)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ER及其95%CI分别增加0.71%(0.34%~1.09%)、2.46%(1.78%~3.15%)、1.25%(0.9%~1.6%)和0.27%(−0.11%~0.65%)。构建的J-AQHI呈右偏态分布,将其划分为四级,分别是低风险(0~1)、中风险(2~3)、高风险(4~5)、严重风险(≥6),分别占比为11.25%、64.61%、19.33%和4.81%。对于多污染物模型构建的J-AQHI和单污染物模型构建的AQHI,污染物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浓度,对应的ER(95%CI)分别增加3.61%(2.93%~4.29%)和3.39%(2.68%~4.11%)。[结论]本研究基于多污染物复合暴露模型构建了J-AQHI,展示了人群实际的空气污染的暴露健康风险,为AQHI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健康风险 空气质量健康指数 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助力吉林省落实健康中国行动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筑林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20年第6期801-802,816,共3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2016年8月19-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2016年8月19-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再次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更加清晰地指明了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奋斗方向。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及糖尿病防治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防控 健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