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繁殖期生境选择 被引量:8
1
作者 黄华苑 卜荣平 +2 位作者 谢海 侯绍兵 武正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443-6451,共9页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4个主要结论:(1)在基于描述型生态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水体类型、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3种因子上差异显著,而植被类型、卵袋悬挂物、人为干扰程度3种生态因子对其生境选择无显著影响。(2)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间的植被盖度、水体面积、水体流速和水底泥沙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植被盖度较低、水体面积较大的水域、水体流速低和水底泥沙比较低的水域是猫儿山小鲵的优选繁殖地。(3)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和水底泥沙比2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80.3%,且对于检验也具有最大的贡献值,分别为0.840和0.622。(4)对猫儿山小鲵卵袋对数和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地表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地表湿度和低植被盖度对猫儿山小鲵的产卵量起促进作用。猫儿山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较低植被盖度、较大面积水体和较低流速、低水底泥沙、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的静水型水塘,与选择偏好的微生境相关的生态因子是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繁殖期 生境选择 生境特征
下载PDF
广西两栖类新纪录——绿背树蛙及其与形态相似种的比较
2
作者 侯绍兵 袁智勇 +4 位作者 蒋珂 赵连生 王绍能 武正军 车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0,共2页
2016年4—5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树蛙科Rhacophoridae雄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43,图1)和雌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64),经鉴定为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 Bourret,1937,为广西壮族... 2016年4—5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树蛙科Rhacophoridae雄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43,图1)和雌性成体标本1号(KIZ045764),经鉴定为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 Bourret,1937,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栖类新纪录。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4.8 mm,雌蛙体长39.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壮族自治区 形态特征 树蛙科 两栖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 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下载PDF
北京市发现刘氏链蛇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路杨 史静耸 +4 位作者 侯绍兵 张德怀 王兴哲 李京强 雷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3-815,共3页
2020年8月7日,于北京市怀柔区X020公路获得刘氏链蛇(Lycodon liuchengchaoi)亚成体雌性标本1例.另于2020年8月8日在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保护区获得刘氏链蛇雄性亚成体标本1例.系刘氏链蛇首次于北京市境内发现.标本现存于北京师范大学标... 2020年8月7日,于北京市怀柔区X020公路获得刘氏链蛇(Lycodon liuchengchaoi)亚成体雌性标本1例.另于2020年8月8日在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保护区获得刘氏链蛇雄性亚成体标本1例.系刘氏链蛇首次于北京市境内发现.标本现存于北京师范大学标本馆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氏链蛇 北京 新记录
下载PDF
云南省蛇类新记录——广西华珊瑚蛇
4
作者 洪艳华 刘小龙 +5 位作者 艾仁达 侯绍兵 杨云 蓝俊麟 袁智勇 段玉宝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4-184,共1页
2021年7月28日01∶10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103°57′31.33″E,22°49′27.38″N,海拔1592 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正在路边爬行的成体雄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006882),保存于西南林业... 2021年7月28日01∶10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103°57′31.33″E,22°49′27.38″N,海拔1592 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正在路边爬行的成体雄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006882),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标本室(SWFU006882)。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广西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 Liu,Yan,Hou,Wang,Nguyen,Murphy,Che,and Guo,2020(图1),隶属眼镜蛇科Elapidae华珊瑚蛇属Sinomicrurus(Liu et al.,2020),是前沟牙类毒蛇(赵尔宓,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珊瑚蛇 赵尔宓 前沟牙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眼镜蛇科 生物多样性保护 西南林业大学
下载PDF
云南省白链蛇和细白环蛇分布记录
5
作者 张浩宇 王立彦 +7 位作者 侯绍兵 吴云鹤 段正攀 金银德 左常盛 张永生 王剀 车静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4,共14页
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Günther,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 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Günther,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细白环蛇(L.subcinctus Boie,1827)的标本为同种,但与细白环蛇地模标本的分子遗传距离大,系统关系未解决,由于形态高度相似,暂定为细白环蛇(L.cf.subcinctus)。其中,白链蛇的发现恢复了该种在云南省近期才被移除的分布记录,而细白环蛇的发现则佐证了早期文献中长期被忽视的存疑记录。本文讨论了白链蛇在云南的分布历史和细白环蛇的分类问题,并指出未来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尽快摸清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忽视记录 连续分布 边境 跨国分布
原文传递
温度和密度对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秦建汉 程碧霞 +2 位作者 谢海 侯绍兵 武正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01-3705,共5页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和密度对雄性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静止代谢率的影响,本实验应用开路式动物呼吸测量仪,测定雄性泽陆蛙在不同环境温度(15、25、35℃)和密度(N=1、2、3、4、5、6、7、8、9、10)下的耗氧量,并由此计算出静止...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和密度对雄性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静止代谢率的影响,本实验应用开路式动物呼吸测量仪,测定雄性泽陆蛙在不同环境温度(15、25、35℃)和密度(N=1、2、3、4、5、6、7、8、9、10)下的耗氧量,并由此计算出静止代谢率。结果表明:雄性泽陆蛙的体温随环境温度(F_(2,27)=16.958, P<0.01)和密度(F_(2,27)=4.871, P=0.028)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为15℃和25℃时,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密度显著负相关,两者的回归曲线方程分别为(15℃:RMR_(15)=-0.0078N+0.4001, R^2=0.843,P<0.001;25℃:RMR_(25)=-0.0048N+0.9851, R^2=0.941,P<0.001);35℃时,雄性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密度显著正相关,回归曲线方程为(RMR_(35)=0.0551N+1.35, R^2=0.855, P<0.001)。研究表明,在温度较低时,雄性泽陆蛙可以通过群居来减少能量代谢,而在温度较高时,群居会加剧泽陆蛙的能量代谢,不利于泽陆蛙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陆蛙 密度 静止代谢率 温度
原文传递
云南高黎贡山发现僜湍蛙和察隅湍蛙 被引量:1
7
作者 于中斌 侯绍兵 +7 位作者 陈天恩 安东 赵海鹏 柳青 熊云 朱林 吴云鹤 车静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2-731,共10页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deng)和察隅湍蛙(A.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deng)和察隅湍蛙(A.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68.5 mm(n=3),雄性体长49.3~52.9 mm(n=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mm和44.8 mm(n=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此前记录僜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云南省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云南省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范围,较此前记录(2000~2400 m),海拔低点扩展至1385 m,高点扩展至2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高黎贡山 湍蛙属 新记录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