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近附加设计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调节的影响
1
作者 陈云云 丁程璐 +3 位作者 李雪 黄莹莹 陈浩 保金华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比较高近附加设计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儿童调节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近视儿童,依次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多焦软镜、OK镜。分别在不同矫正状态(OK镜矫正1个月后裸眼检查)测量角膜形... 目的比较高近附加设计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儿童调节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近视儿童,依次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多焦软镜、OK镜。分别在不同矫正状态(OK镜矫正1个月后裸眼检查)测量角膜形态、3 D和6 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结果在3 D、6 D调节刺激下,配戴多焦软镜产生的调节反应均低于单焦软镜(3 D,F=5.94,P<0.01;6 D,F=4.81,P<0.05),但近似于OK镜(P>0.05);配戴多焦软镜产生的调节微波动大于OK镜和单焦软镜(3 D,F=7.51,P<0.01;6 D,F=4.81,P<0.05),而配戴OK镜与单焦软镜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近附加设计多焦软镜的调节反应与OK镜接近,但调节微波动高于OK镜,为近视防控机制研究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软镜 角膜塑形镜 单焦软镜 调节 调节微波动
下载PDF
近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调节反应和像差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保金华 任凤英 +1 位作者 乐融融 吕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0-455,共6页
背景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受调节、瞳孔和像差的共同影响;而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又被认为是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诱因。因此,研究近视及正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和像差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背景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受调节、瞳孔和像差的共同影响;而近距离工作时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又被认为是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诱因。因此,研究近视及正视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和像差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目的研究有初发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的青少年在阅读状态下的调节反应、瞳孔直径和像差的差异,从视网膜离焦诱导近视和像差诱导近视这两个假说探讨调节反应和像差与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57例年龄12~16岁青少年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6眼、初发性近视组20眼和进展性近视组21眼。嘱受试者阅读左眼前25effl处电脑显示屏上由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软件所呈现的一篇中文短文,用SEIKO—WV500型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实时录像记录瞳孔直径,并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像差,对3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和像差的个体差异均较大,在4D的调节刺激下,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值为(1.72±0.53)D,(1.74±0.44)D,高于正视组的(0.96±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t=4.47,P〈0.01)。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P〉0.05)。调节刺激在0~4D时,所有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随着调节力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但在同一调节刺激下,不同屈光组之间受试者的瞳孔直径、全眼像差、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性近视和近视进展过程中在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存在较高的调节滞后,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对离焦的低模糊敏感性、较高的调节滞后及远视性离焦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波前像差 调节反应 瞳孔直径
下载PDF
不同角膜接触镜对人眼Zernike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保金华 贺极苍 +1 位作者 毛欣杰 吕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2-487,共6页
背景 以往研究分析了角膜接触镜配戴产生的像差变化,但这些变化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完整理解镜-眼系统引起的波前像差变化原因是进一步改良角膜接触镜的设计、提高视觉矫正质量的基础.目的 通过分析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状态下的Zern... 背景 以往研究分析了角膜接触镜配戴产生的像差变化,但这些变化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完整理解镜-眼系统引起的波前像差变化原因是进一步改良角膜接触镜的设计、提高视觉矫正质量的基础.目的 通过分析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状态下的Zernike像差,研究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光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眼为近视状态的26例志愿者52眼,等效球镜屈光力为-1.75~-8.50 D,使用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分别测量受试眼在未矫正状态、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状态及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CL)状态的人眼像差.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3种状态下人眼波前像差及Zernike系数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受试眼未矫正状态下各像差与RGP-CL矫正状态或Soft-CL矫正状态下像差变化的关系、未矫正状态下各像差与RGP-CL矫正状态或Soft-CL矫正状态下双眼像差的关系及3种状态下双眼间像差变化的关系. 结果 在未矫正状态、RGP-CL矫正状态下及Soft-CL矫正状态下整眼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分别为(0.71±0.30)、(0.54±0.19)、(0.74±0.32)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8,P<0.001).RGP-CL矫正状态下的整眼像差RMS明显低于未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6,P=0.008),Soft-CL矫正状态下的整眼像差RMS与未矫正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1,P=0.531),RGP-CL矫正状态下的整眼像差RMS显著低于Soft-CL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01).未矫正状态、RGP-CL矫正状态及Soft-CL矫正状态下的3~7阶高阶像差RMS分别为(0.34±0.12)、(0.28±0.12)、(0.40±0.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81,P<0.001).与未矫正状态相比,RGP-CL矫正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7,P=0.053),Soft-CL矫正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明显高于未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41);RGP-CL矫正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显著低于Soft-CL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P<0.001).与未矫正状态相比,RGP-CL矫正状态的主轴散光(C5)和球差(C12)、Soft-CL矫正状态的球差(C12)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矫正状态相比,RGP-CL矫正的三叶草像差(C6)、垂直彗差(C7)和四叶草像差(CL0)的平均绝对值显著降低,而Soft-CL矫正状态垂直彗差(C7)的平均绝对值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矫正状态与RGP-CL矫正状态下球差(C12)的正相关性最显著(r=0.763,P<0.001),与Soft-CL矫正状态下二阶散光(C11)的相关性最低(r=0.469,P<0.001). 结论 RGP-CL配戴和Soft-CL配戴与角膜产生的相互作用不同,因此对人眼像差结构的影响不同.RGP-CL矫正可能基于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而减弱了双眼像差的双侧对称性,因此对人眼像差的改变最大,而Soft-CL矫正改变了人眼的高阶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 Zernike像差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
下载PDF
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人眼单色波前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保金华 王海容 +2 位作者 乐融融 贺极苍 吕帆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2270-2275,共6页
目的通过测量波前像差,研究不同光学矫正方式(框镜和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光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客观波前像差仪测量29人55只近视眼在5种矫正下的波前像差:裸眼(UC)、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硬镜)、软性角膜接触镜(软镜)、框架眼镜(框镜... 目的通过测量波前像差,研究不同光学矫正方式(框镜和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光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客观波前像差仪测量29人55只近视眼在5种矫正下的波前像差:裸眼(UC)、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硬镜)、软性角膜接触镜(软镜)、框架眼镜(框镜)和框镜等效球镜(等效框镜)。光学矫正镜片为球面设计。采用波前像差的均方根(RMS)值和Zernike像差进行计算。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均值分析。结果硬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最小。与裸眼状态相比,软镜矫正的均方根值增加,而硬镜矫正和框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显著减少(F=11.90,P<0.002;F=4.75,P<0.05)。高阶像差中,戴硬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比裸眼、戴软镜和戴框镜矫正都显著减少(F=6.18,P<0.02;F=20.73,P<0.001;F=25.51,P<0.001),而戴软镜和戴框镜矫正的均方根值比裸眼状态都显著增加(F=4.98,P<0.05;F=7.86,P<0.01)。对于中度散光眼,戴软镜矫正会显著增加裸眼状态的均方根值(F=4.87,P<0.05)。戴软镜会引起高阶Zernike像差显著增加;戴框镜显著减少了2阶散光的Zernike像差,戴硬镜则显著减少2至4阶Zernike像差。结论戴软镜矫正增加高阶像差,戴框镜矫正减少低阶像差,戴硬镜矫正减少整眼像差。对于波前像差小的裸眼,由于光学镜片矫正打破了屈光介质之间波前像差的平衡,眼像差增加。球性软镜和不规则角膜表面间厚度不均的泪液层会使中度散光眼的像差显著增加。戴硬镜、软镜和框镜矫正均显著降低初级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硬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软镜) 框架眼镜(框镜)
下载PDF
近附加对近视眼调节反应及其微波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保金华 吴道雷 陈浩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360-362,共3页
目的:研究近距阅读状态下,近附加对近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位近视受试者,等效球镜范围为-0.50~-6.00 D。在试镜架全矫基础上随机添置近附加(范围为0~+3.00 D,间隔0.50 D),采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右眼近距... 目的:研究近距阅读状态下,近附加对近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位近视受试者,等效球镜范围为-0.50~-6.00 D。在试镜架全矫基础上随机添置近附加(范围为0~+3.00 D,间隔0.50 D),采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右眼近距阅读状态下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并用Von Graefe法测量不同近附加下的近距离水平隐斜。结果:受试者在不同近附加状态下的调节反应主要表现为调节滞后,随着近附加的增加,调节滞后逐渐减小(F=39.07,P<0.001),调节微波动亦逐渐减小(F=16.05,P<0.001),近距隐斜向外隐斜方向变化(F=7.11,P<0.001)。结论:近附加镜可以有效降低高调节滞后者的调节误差;不同近附加对调节异常的调控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附加 调节反应 调节微波动 近隐斜
下载PDF
浅析中美眼视光学专业课考试题型和模式的异同 被引量:2
6
作者 保金华 毛欣杰 陈浩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2期377-377,共1页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中美眼视光学专业课在考试题型和考试模式上存在的异同点,并结合我国在校学生对考试题型和考试模式的看法,探究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改进考试题型和考试...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中美眼视光学专业课在考试题型和考试模式上存在的异同点,并结合我国在校学生对考试题型和考试模式的看法,探究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改进考试题型和考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考试题型 考试模式
下载PDF
人眼Kappa角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程丹 徐菁菁 +2 位作者 保金华 潘建东 吕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5-429,共5页
背景 Kappa角是指人眼视轴与瞳孔轴相交所成的角度,是调整角膜屈光手术的切削中心和设计斜视手术矫正量的重要参数.以往的研究表明Kappa角的大小和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也受检测仪器精度的影响. 目的 采用温州医科大... 背景 Kappa角是指人眼视轴与瞳孔轴相交所成的角度,是调整角膜屈光手术的切削中心和设计斜视手术矫正量的重要参数.以往的研究表明Kappa角的大小和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也受检测仪器精度的影响. 目的 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评价正常人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并进行权重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纳入年龄18 ~38岁、平均屈光度为-1.0D的健康志愿者50人,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测量受试者双眼水平和垂直Kappa角,每个受试者测量3次移动距离,取平均值,计算水平和垂直的Kappa角.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 结果 以眼轴长度(X1)、前房深度(X2)和角膜曲率半径(X3)作为自变量、水平Kappa角(Y)作为因变量建立的有效回归方程为:Y=15.554-0.587X1 +0.724X2 +0.232X3(R=0.788,R2=0.621,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587,β1=-1.002,P=0.000);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724,β2=0.296,P=0.030),角膜曲率半径与水平Kappa角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3=-0.232,β3=-0.068,P=0.338),剔除角膜曲率半径变量后回归方程为:Y=14.235-0.622X1+0.824X2(R=0.786,R2=0.618,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622,β1=-1.062,P<0.05);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824,β2=0.337,P<0.05).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角膜曲率半径与垂直Kappa角的回归方程为:Y=0.492-0.020X1+0.038X2+0.089X3,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弱相关(R=0.436,R2=0.191,P=0.000),3个自变量与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水平Kappa角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眼轴长度对水平Kappa角的影响更为明显,但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对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PA角 眼轴长度 前房深度 角膜曲率
下载PDF
模拟失重对成年小鼠闪光视网膜电图和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戴旭锋 保金华 +3 位作者 陈晓萍 李文炯 黄海笑 陈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小鼠通过悬尾来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然后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最终每组6只。具体分组如下:实验1组(尾悬15d),实验2组(尾悬30d),实验3... 目的:小鼠通过悬尾来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然后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最终每组6只。具体分组如下:实验1组(尾悬15d),实验2组(尾悬30d),实验3组(悬吊30d后恢复体位30d);对照1组(正常饲养15d),对照2组(正常饲养30d),对照3组(正常饲养60d)。时间满足后马上检测暗适应闪光ERG,记录混合反应和振荡电位(OPs),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然后提取视网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用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悬吊15d组,暗适应ERG的混合反应,b波较大而OPs振幅明显降低,后者第二个子波(O 2)幅值197±33μV,15d未悬吊组336±47μV(t=-5.938,P<0.001)。悬吊30d组,小鼠ERG恢复,O 2幅值264±39μV,与30d未悬吊组308±41μV无差异(t=-1.887,P>0.05)。悬吊15d组FFA,视网膜微血管较对照组更密集,呈迂曲扩张的表现,其他实验组基本正常。各实验组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未见凋亡阳性细胞。结论: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短期内小鼠ERG和视网膜微循环可能受到影响,但未对视网膜产生明显的永久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尾部悬吊 模拟失重 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微循环
下载PDF
近视儿童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欧丽蓉 保金华 +1 位作者 汪育文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阅读距离、阅读时间等特点,并与正视儿童进行比较,分析阅读行为在儿童近视中的作用,探究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与近视成因和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校学生视力普查时,随机选取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正视及近视儿童各20名,... 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阅读距离、阅读时间等特点,并与正视儿童进行比较,分析阅读行为在儿童近视中的作用,探究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与近视成因和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校学生视力普查时,随机选取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正视及近视儿童各20名,进行阅读距离测量和阅读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内容有:①眼屈光参数测量和生长发育参数测量。②模拟课文阅读环境,采用拍摄系统对两组儿童逐一进行跟踪动态阅读距离测量。③设计问卷和对话测试表,收集儿童读书习惯和姿势、看电视时间、用电脑时间和家长屈光状态。结果近视儿童的平均阅读距离为(18.48±4.6)cm,明显低于正视组(22.65±5.4)cm(P=0.012),尤其是五年级近视组阅读距离显著近于正视组(P=0.004);五年级儿童的近视屈光度数(OD=-2.536D,OS=-2.723D)高于三年级儿童(OD=-1.673D,OS=-1.762D)。正视儿童看电视和用电脑时间比近视儿童少,其中使用电脑时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4.00,P<0.05)。结论小学生的阅读距离普遍近。阅读行为与近视发生、发展有关,阅读距离过近和阅读时间过长可能是诱导儿童近视的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阅读距离 阅读行为
下载PDF
近视眼患者在不同矫正方式下的对比度视力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海荣 保金华 +2 位作者 毛欣杰 贺极苍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04-206,211,共4页
目的在亮、暗两种环境条件下,检测近视眼患者配戴三种矫正方式的对比度视力。方法26名近视眼患者(45眼;另外7眼散光>-0.75D,本实验予以排除),在亮(250.0cd/m2)、暗(25.0cd/m2)环境条件下,给予每例患者配戴三种矫正方式:框架眼镜(spec... 目的在亮、暗两种环境条件下,检测近视眼患者配戴三种矫正方式的对比度视力。方法26名近视眼患者(45眼;另外7眼散光>-0.75D,本实验予以排除),在亮(250.0cd/m2)、暗(25.0cd/m2)环境条件下,给予每例患者配戴三种矫正方式:框架眼镜(spectacles,SP)、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及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分别全矫后随机检测四个对比度视力(100%、25%、10%、5%)。结果在亮、暗环境条件下,测得的四个对比度视力,RGPCL的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SP、SCL(P<0.05);仅在亮环境条件下,SCL的10%的对比度视力差于SP,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随着对比度的下降,视力随之下降。在相同矫正方式和相同对比度下,亮环境的视力好于暗环境的视力。结论近视眼患者配戴RGPCL与其配戴SCL和SP镜相比,RGPCL能提供最好的矫正视力,运用对比度视力检测手段可以有效地评价近视眼患者配戴不同矫正方式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敏感度函数 对比度视力 框架眼镜 硬性透 气性角膜接触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
下载PDF
单眼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茹茹 吕帆 +2 位作者 王瑞珺 保金华 乐融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9-524,共6页
背景平面画面中有多种视觉线索构成深度或距离感知信息,但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哪些深度线索对人眼的调节起主要作用,以及注视距离的不同是否使这种影响存在差异。目的研究不同距离的单眼空间深度感知对人眼调节反应的影响,分析线性透... 背景平面画面中有多种视觉线索构成深度或距离感知信息,但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哪些深度线索对人眼的调节起主要作用,以及注视距离的不同是否使这种影响存在差异。目的研究不同距离的单眼空间深度感知对人眼调节反应的影响,分析线性透视和大小知觉恒常性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所起的作用。方法运用FLASH软件设计4组视标,视标1为静止环形图案;视标2包含大小知觉恒常性深度线索,动态表现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的环形图案;视标3包含线性透视和大小知觉恒常性2种深度线索,动态表现从远至近及从近至远的连续变化的车行轨迹;视标4去除线性透视深度线索,仅表现视标3中车的大小的动态变化。纳入26名22~26岁的受试者,球镜度数平均为(一4.06±1.99)D,柱镜度数平均为(-0.38±0.41)D,在矫正视力下单眼分别注视50cm和33.3cm的视标,采用Grand Seiko WAM-5500近红外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以5次/s的调节反应记录方式,全程记录受试者在注视变化过程中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结果在50cm的注视距离下,由大小知觉恒常性和线性透视共同作用时(注视视标3),由近处的距离感知引起的调节反应值为(1.52±0.46)D,远处为(1.37±0.46)D,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由大小知觉恒常性独立作用时(注视视标4),大车的调节反应值为(1.43±O.35)D,小车为(1.43±O.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在33.3cm的注视距离下,由大小知觉恒常性和线性透视共同作用时(注视视表3),由近处的距离感知引起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40±0.53)D,远处为(2.35±0.5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由大小知觉恒常性独立作用时(注视视标4),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8±0.48)D,小车为(2.39±0.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只有线性透视深度线索(注视视标3)参与的由远近距离的心理感知所引起的总调节微波动曲线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结论单眼的空间深度知觉在一定距离可以影响调节反应。构成空间知觉的深度线索中,线性透视提供了高层次的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起主要作用,而大小知觉恒常性依赖于线性透视等其他深度线索的辅助,其本身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的作用微小,甚至起反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调节/生理 线索 空间深度知觉/生理 心理物理学 视觉识别模式/生理
下载PDF
三种瞳孔直径测量方法在不同测量状态下测量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汪育文 保金华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18-220,226,共4页
目的比较三种瞳孔测量方法的不同,并分析不同测量状态对瞳孔大小的影响。方法对年龄为21~32岁的40例最佳矫正视力≥5.0的近视和正视志愿者分别采用照相机拍摄法、Pupillometer瞳孔测量仪和Rosebaum瞳孔尺三种方法测量瞳孔大小。瞳孔... 目的比较三种瞳孔测量方法的不同,并分析不同测量状态对瞳孔大小的影响。方法对年龄为21~32岁的40例最佳矫正视力≥5.0的近视和正视志愿者分别采用照相机拍摄法、Pupillometer瞳孔测量仪和Rosebaum瞳孔尺三种方法测量瞳孔大小。瞳孔大小的测量在远距(5m)的双眼和单眼状态下以及近距(33cm)的清晰注视单个视标和阅读状态下进行。结果自然状态下的照相机拍摄法测得的瞳孔直径均小于Pupillometer瞳孔测量仪(P〈0.01),远距瞳孔直径大于近距.近距清晰注视视标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大于近距阅读状态(随机区组方差分析,P〈0.05)。结论三种方法中.照相机拍摄法最为自然、精确。瞳孔近反应和阅读状态下的主动性导致了瞳孔大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瞳孔直径 调节 测量
下载PDF
不同调节视标下调节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如芝 吕帆 +1 位作者 保金华 欧丽蓉 《眼视光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分析人眼在马耳他十字视标(Maltese cross)、E视标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erbal presentation,RSVP)系统汉字三种调节视标下的调节反应,探讨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31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其中正视15位,... 目的分析人眼在马耳他十字视标(Maltese cross)、E视标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erbal presentation,RSVP)系统汉字三种调节视标下的调节反应,探讨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31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其中正视15位,等效球镜屈光力为-0.25~+0.50D;近视16位,均为稳定性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力为(4.06±2.00)D。利用精工SEIKO-WV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比较33cm处不同调节视标下,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结果Maltesecross视标、E视标、RSVP汉字视标作为调节视标,调节反应分别为(2.07±0.35)D、(2.08±0.30)D、(1.88±0.42)D。其中RSVP汉字视标与E视标相比较,调节反应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RSVP汉字视标与Maltese cross视标相比,调节反应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3),而Maltese cross视标与E视标之间,调节反应差异无显著性。RSVP汉字作为调节视标时,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调节视标下,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之间的调节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RSVP中汉字作为调节视标,在模拟阅读状态时和在低注意力情况下正自主性调节成分减少,调节反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反应 自主性调节 正视 近视 稳定性近视
下载PDF
近视性离焦对静态视力和动态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军 保金华 陈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背景光学离焦对静态视力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动态视力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近视性离焦对静态视力和动态视力影响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研究纳入40名志愿者,包括20名平均年龄(27.40±1.64)岁的成人和20名平均年龄(11... 背景光学离焦对静态视力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动态视力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近视性离焦对静态视力和动态视力影响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研究纳入40名志愿者,包括20名平均年龄(27.40±1.64)岁的成人和20名平均年龄(11.70±1.49)岁的儿童。受检眼排除眼科疾患,最佳矫正视力≥1.0D,散光≤0.75D,双眼屈光参差〈1.50D。受检眼在远用屈光全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加戴+1.00、+1.50、+2.00、+2.50D的正透镜进行离焦,使用自制的DVA-I动态视力测试仪和静态视力表测试受试者的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结果成人组和儿童组的静态视力和动态视力均随着离焦度的增加而下降,4种离焦度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6.907,P=0.000);成人组和儿童组在各离焦度的动态视力与静态视力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静态视力或动态视力与离焦度间均呈阳性相关(R2=0.819,t=26.720,P=0.000;R2=0.826,t=27.420,P=0.000);离焦度与静态视力的斜率和截距均明显陡于离焦度与动态视力的斜度和截距(F=34.180,P=0.000;F=1005.560,P=0.001)。结论等量离焦对静态视力和动态视力的影响不同,推测动态视力不仅与屈光系统有关,还可能与其他影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焦 静态视力 动态视力 近视
下载PDF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阅读状态下不同屈光组调节反应的差异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凤英 保金华 +1 位作者 乐融融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2期81-83,88,共4页
目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之间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调节因素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45例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分为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 目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之间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调节因素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45例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分为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组,各15例。阅读材料为位于距受试者左眼角膜平面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一篇中文短文,通过RSVP软件呈现单个字符,字体大小为9pt,文字呈现速度为150字/min。使用SEIKO-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其开放视野阅读状态下左眼的调节反应。结果所有受试者在4D的调节刺激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个体差异较大。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低于正视组[(2.32±0.43)Dvs(3.19±0.53)D,P<0.01],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亦低于稳定性近视组[(2.32±0.43)Dvs(3.07±0.34)D,P<0.01],而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1)。结论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有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造成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促成因素,随着近视发展的稳定,调节反应恢复至一般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 调节反应 近视
下载PDF
近视儿童配戴PAL缓解近视进展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帆 陈浩 保金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05年第7期97-99,共3页
关键词 近视 研究分析 PAL 缓解 儿童 视网膜 发生率 年轻人 飞行员 病理性 青光眼 视力
下载PDF
屈光矫正对近视者眼-足反应时间的作用
17
作者 邓军 保金华 +1 位作者 徐菁菁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屈光矫正与非矫正状态下近视眼眼-足反应时间的差异。方法使用运动视觉测试仪(Wayne Sac-cadic Fixator)对31名近视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男性17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为(25.8±1.9)岁。根据屈光状态将受试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 目的研究屈光矫正与非矫正状态下近视眼眼-足反应时间的差异。方法使用运动视觉测试仪(Wayne Sac-cadic Fixator)对31名近视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男性17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为(25.8±1.9)岁。根据屈光状态将受试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0.50^-3.00D)9人,中度近视组(-3.25^-6.00D)12人,高度近视组(-6.25^-9.00D)10人。在屈光矫正和非矫正两种状态下,分别测量受试者的眼-足反应时间、视觉反应时间和动作反应时间,重复测量5次,取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屈光矫正与非矫正两种状态下,低、中、高度屈光组的眼-足反应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1、-1.16、-0.15,P>0.05)。三个屈光度组的视觉反应时间和动作反应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与非矫正两种状态下,优势足与非优势足的眼-足反应时间、视觉反应时间、动作反应时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形觉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屈光矫正与否对近视眼的眼-足反应时间、视觉反应时间、动作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视觉测试仪 近视 眼-足反应时间 视觉反应时间 动作反应时间
下载PDF
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调节微波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刁凯 徐菁菁 +2 位作者 郑志利 保金华 陈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5-558,共4页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后表现出调节反应减少,调节滞后增加和调节微波动,与近视的形成和发生密切相关,但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调节微波动的差异,探讨其...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后表现出调节反应减少,调节滞后增加和调节微波动,与近视的形成和发生密切相关,但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调节微波动的差异,探讨其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联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8~12周岁学龄儿童89例,其中正视者47例,近视者42例。应用综合验光仪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小瞳孔下规范主觉验光,并检查双眼视功能和立体视觉,用GrandSeikoWAM5500型红外验光仪测量阅读距离为25cm及40cm时两组受试者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而组内不同阅读距离时调节微波动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当阅读距离为25cm时,正视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为(2.67±0.31)D,大于近视组受试者的(2.31±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P=0.000);阅读距离为40cm时,正视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为(1.70±0.23)D,也大于近视组的(1.49±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0,P=0.000)。阅读距离为25cm时,近视组的调节微波动明显大于正视组的(0.26±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0,P=0.002);阅读距离为40em时,近视组的调节微波动为(0.27±0.10)D,大于正视组的(0.24±0.09)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阅读距离为25cm时近视组受试者的调节微波动明显高于40Cnl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0,P=0.000),而正视组在这2个距离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结论随着调节反应的增大,近视儿童较正视儿童的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微波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调节反应 调节微波动 近视
下载PDF
利用残余调节客观测量方法研究美多丽P对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的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旭 保金华 吕帆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74-978,共5页
目的通过客观法测量眼残余调节(RA)量,评估美多丽P(质量分数0.5%托品酰胺+质量分数0.5%苯肾上腺素)在近视儿童中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方法 85例近视儿童,年龄6~14岁;主觉等效球镜-0.75~-5.75D。受试者双眼点用美多丽P滴眼液3次,每次1滴... 目的通过客观法测量眼残余调节(RA)量,评估美多丽P(质量分数0.5%托品酰胺+质量分数0.5%苯肾上腺素)在近视儿童中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方法 85例近视儿童,年龄6~14岁;主觉等效球镜-0.75~-5.75D。受试者双眼点用美多丽P滴眼液3次,每次1滴,间隔5min;第3次点用30min后,应用开放视野的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单眼注视4m与33cm处0.2SnellenE视标的调节反应。远距离与近距离的调节反应均值之差为RA量。结果平均RA量右眼为(0.22±0.27)D(95%CI:0.16~0.28),左眼为(0.24±0.27)D(95%CI:0.18~0.30)。RA量在左右眼间(t=-0.84,P=0.41)和不同性别的同眼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t=0.02,P=0.98;左眼:t=-0.82,P=0.41);应用美多丽P滴眼液后左右眼的RA量呈正相关(r=0.49,P=0.00);应用美多丽P滴眼液后眼RA量与年龄、近视度数之间均无相关性(r=0.10,P=0.39;r=-0.15,P=0.17)。结论大多数受试者低度的RA量表明,美多丽P滴眼液在近视儿童中是一种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肌麻痹 残余调节 托品酰胺 近视 儿童
下载PDF
中文简体与繁体引起的眼调节反应和近距离工作致暂时性近视回退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叶 保金华 +2 位作者 徐菁菁 王晨晓 吕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00-1103,共4页
背景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通用文字为中文繁体字,而大陆使用的则是中文简体字,通用阅读文字的不同是否与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阅读状态是否与... 背景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通用文字为中文繁体字,而大陆使用的则是中文简体字,通用阅读文字的不同是否与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阅读状态是否与近视发生存在关联值得关注。目的检测同种字体随着字号增大所引起调节反应的量和近距离工作导致暂时性近视(NITM)回退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因中文字构架差异所诱导的调节发生的异同及其内在的关系。方法选取22名受试者,其中男15名,女7名;年龄24~29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O.50—-6.00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86+2.34)D。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150字/min)(RSVP)软件提供9pt、12pt的中文简体和繁体阅读视标,GRANDSEIKO—WV5500型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受试者配戴全矫等效球镜随机阅读眼前(角膜平面)33cm处计算机显示屏上的中文简体字与繁体字(调节刺激为3D),字号包括9pt和12pt,在阅读2min时测量调节反应,阅读每种文字10rain测量调节反应,阅读10rain后闭眼休息10s测远用屈光度数,再间隔58、10s继续测远用屈光度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对于调节反应和NITM的影响。结果中文简体与中文繁体引起的调节反应量均表现为调节滞后,滞后量分别为(1.11±0.38)、(0.95±0.43)、(1.18±0.33)、(1.06±0.28)D,其中简体12pt与繁体9pt引起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2)。4种视标均引起一定的NITM,分别为(-0.45±0.45)、(-0.47±O.46)、(0.45±O.82)、(-0.46+0.78)D,各视标引起的NITM回退水平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结论短时间阅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因在调节滞后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而在NITM回退机制上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差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反应 近距离工作导致暂时性近视 中文 简体 繁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