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对话·三主机制·多元策略——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探微 被引量:7
1
作者 俞学雷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88-91,共4页
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以文本对话的形态显现 ,且在四个层面展开 ,即人格与精神、阅历与经验、知识与文化、艺术与审美 ;这一文本对话始终贯穿于师、生、文构成的三主教学机制 ;据此 ,教学策略也有一个相应多元、综合的拟设。
关键词 教学机制 教学策略 主体间性 对话形态 阅读教学 审美策略 人格 知识 文化 个性策略 生活策略 言语策略
下载PDF
李玉电影:女性经验与影像伦理的双声重唱 被引量:3
2
作者 俞学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4,共3页
李玉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导演,其十余年影像叙述风格演变轨迹的得与失,告诉我们"中国式"女性主义电影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和本土观众的审美趣味,不能仅拘囿于纯粹女性性别意识范畴进行女性经验的影像叙述,而必须既... 李玉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导演,其十余年影像叙述风格演变轨迹的得与失,告诉我们"中国式"女性主义电影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和本土观众的审美趣味,不能仅拘囿于纯粹女性性别意识范畴进行女性经验的影像叙述,而必须既立足于女性立场和女性意识及经验的性别特质,但又须超越女性单纯的性别认知,赋予女性经验以更加丰厚的社会、时代、人文信息,因而,给富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像叙事带来更具建设性和可接受性的影像伦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玉 女性经验 影像伦理 双声重唱
下载PDF
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论 被引量:1
3
作者 俞学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1-45,共5页
阅读教学是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主体间性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来看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显现为文本改写的过程 :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引导下优化自己的解释文本 ,并借此最终达成知、情、意、言全方位的教育生成... 阅读教学是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主体间性对话。从阅读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内在规律来看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显现为文本改写的过程 :学生不断地在教师引导下优化自己的解释文本 ,并借此最终达成知、情、意、言全方位的教育生成。这样的文本改写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论 阅读教学 文本改写 教育性原则 解释有效性 语文效能 语文教学 文学解释
下载PDF
视角·意象·隐喻象征——《边城》细读札记 被引量:1
4
作者 俞学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6-20,共5页
以全知外视角为主、复合视角为辅的叙述视角 ,给小说《边城》的情节推衍、人物刻画带来从容自如、独具表现力的艺术风格 ;同时 ,意象化叙述营造了小说浓郁的诗化韵味 ;就小说主题而言 ,从隐喻象征角度切入 ,则可揭示《边城》的当代文化... 以全知外视角为主、复合视角为辅的叙述视角 ,给小说《边城》的情节推衍、人物刻画带来从容自如、独具表现力的艺术风格 ;同时 ,意象化叙述营造了小说浓郁的诗化韵味 ;就小说主题而言 ,从隐喻象征角度切入 ,则可揭示《边城》的当代文化阐释 :对传统文化人格缺陷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视角 意象 隐喻象征 传统文化人格 当代文化阐释
下载PDF
文学话语的精神结构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俞学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7-29,共3页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而文学话语作为特具审美价值的一种人类言语方式 ,自然充分地包融着人类精神的底蕴和内涵。这种文学话语的精神结构 ,显现三个层次 ,即 :人类共同的人性世界 ,尤其是话语者所属的文化心理模式 ;时代精神的特...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而文学话语作为特具审美价值的一种人类言语方式 ,自然充分地包融着人类精神的底蕴和内涵。这种文学话语的精神结构 ,显现三个层次 ,即 :人类共同的人性世界 ,尤其是话语者所属的文化心理模式 ;时代精神的特性 ;话语者个人的精神风貌及相关言语的禀赋才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话语 精神结构 人性世界 文化心理模式 时代氛围 个性才情
下载PDF
高师小教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刍议 被引量:1
6
作者 俞学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高师小教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包括三个层面 ,即 ,“全科型”的文化知识素质 ,含现代教育观、科学儿童观、正确学科观的教育理论素质以及全面的小教技能素质。据此 ,高师教育策略除了相关学科的设置还有相应的综合实践课程设置。
关键词 高等师范 小教专业 教师素质
下载PDF
中国式“大片”的五种文化“贫血症” 被引量:1
7
作者 俞学雷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3期6-7,共2页
中国式"大片"渐成当今中国影坛的一道景观,但其作为一种理应涉及人文精神维度的文化与艺术,明显存在五种"贫血症":不辨善恶的"暴力美学"倾向;消费性的"伪历史"书写;形式主义的唯美影像;人物的... 中国式"大片"渐成当今中国影坛的一道景观,但其作为一种理应涉及人文精神维度的文化与艺术,明显存在五种"贫血症":不辨善恶的"暴力美学"倾向;消费性的"伪历史"书写;形式主义的唯美影像;人物的抽象化、空洞化;缺失信仰的价值"悬置"和道德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美学 “伪历史”书写 唯美影像 人物空洞化 价值“悬置”
下载PDF
《麦田》:人、影像与文化的多重思辨
8
作者 俞学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82-84,共3页
电影《麦田》“仿写”人物在战争中被扭曲的“行动”,直逼历史文化中劣根性的一面,进行了深刻的影像叙事思辨,并在导演精神立场与价值信仰的“询唤”下,给观众以一种现代人文思想的启迪。该片在当下电影创作者普遍性的精神立场后撤... 电影《麦田》“仿写”人物在战争中被扭曲的“行动”,直逼历史文化中劣根性的一面,进行了深刻的影像叙事思辨,并在导演精神立场与价值信仰的“询唤”下,给观众以一种现代人文思想的启迪。该片在当下电影创作者普遍性的精神立场后撤乃至丧失而导致意义缺失的“泛娱乐化”影像泡沫充斥影坛的背景下,其体现出来的影像视角的独特美学意识和带给大众的人文启蒙价值尤显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摹仿” 文化反思 “询唤”启蒙 精神信仰
下载PDF
诗意的栖居:作为教育对话的语文生活
9
作者 俞学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05年第3期61-64,共4页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在语言实践中,以个体言语能力的习得为表征,深刻关涉主体精神世界的学习。它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为多元主体间的文本对话,它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包含意义建构、经验共享、感性复活和个性尊重为主要内涵的个体生命的诗...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在语言实践中,以个体言语能力的习得为表征,深刻关涉主体精神世界的学习。它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为多元主体间的文本对话,它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包含意义建构、经验共享、感性复活和个性尊重为主要内涵的个体生命的诗意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生活 主体间性 文本对话 诗性栖居
下载PDF
言语·儿童·乐学——小学语文教学三原色
10
作者 俞学雷 《小学语文》 2012年第11期19-22,共4页
当下小学语文教坛,各种教学流派与课堂风格纷纭叠出,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与真知灼见和朴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并存的,自然会有一些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存在。一线语文教师迷失自我,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的现象存在。正本清源,... 当下小学语文教坛,各种教学流派与课堂风格纷纭叠出,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与真知灼见和朴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并存的,自然会有一些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存在。一线语文教师迷失自我,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的现象存在。正本清源,回归本色,将言语、儿童和乐学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三原色,不失为是一帖疗治当下小学语文课堂诸多病症与乱象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三原色 乐学 儿童 言语 语文课堂 教学流派 迷失自我
下载PDF
个人化写作的合法性及其待解的问题 被引量:5
11
作者 俞学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3-25,共3页
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一道颇具人文内涵的景观.而对其含义的界定,似乎存在着一种误解,即简单地认为,从作家个人的审美眼光出发,观照个人性的,带有私密色彩的遭遇、经验,并以风格化的语言写之,就是个人化写作.其实不... 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一道颇具人文内涵的景观.而对其含义的界定,似乎存在着一种误解,即简单地认为,从作家个人的审美眼光出发,观照个人性的,带有私密色彩的遭遇、经验,并以风格化的语言写之,就是个人化写作.其实不然,我以为,个人化写作的含义还要宽泛和深刻得多,上述因素当然可以包含在它的内涵中,但还远不够.在我看来,个人化写作更主要的是指一种写作者的精神姿态.所谓个人化,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还应当包括作家思想文化、道德哲学等精神层面的个人识见,所赋予其观察、内省和表述生活的唯我性和独特性,而作为写作对象的题材,倒并不一定就是个人自传性的,或者非得是私密性的,即使是公众题材,也可以写出个人化的唯我性,反之,对纯粹个私性遭遇的叙写,也未必就能简单地与个人化写作划上等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写作 合法性 美学意义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语境 作家
下载PDF
冯小刚电影的当代性与中国性——兼及对中国当代电影本土化、产业化的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俞学雷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X期22-27,共6页
"冯氏电影"屡创国内票房奇迹与其能够准确介入和传达当代中国普通大众的精神境遇及社会心理期待而实践着的电影创作"当代性",以及影像叙事中顾及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呈现出比较浓郁的"中国性"这样两个... "冯氏电影"屡创国内票房奇迹与其能够准确介入和传达当代中国普通大众的精神境遇及社会心理期待而实践着的电影创作"当代性",以及影像叙事中顾及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呈现出比较浓郁的"中国性"这样两个重要的"冯氏"特质,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冯氏电影"的"当代性"和"中国性"又为中国当代电影实现本土化、产业化,为当代中国电影在兼顾人文、艺术、商品、大众、作者等诸多元素合力作用下,如何更有效地建构影像叙述形态并充分发挥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场域的精神沟通、交流与疏导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经验借鉴和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氏电影 当代性 中国性 启示
原文传递
“三问”中国当代电影——从《梅兰芳》与《三枪拍案惊奇》看电影发展的应然走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俞学雷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X期37-41,共5页
从比较《梅兰芳》与《三枪拍案惊奇》的人文内涵及影像叙事形态的视角,论述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的三个应然走向:在传统文化本体意义"道"的层面,致力于重构民族精神的影像叙事,而摒弃仅在传统文化"器""用"... 从比较《梅兰芳》与《三枪拍案惊奇》的人文内涵及影像叙事形态的视角,论述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的三个应然走向:在传统文化本体意义"道"的层面,致力于重构民族精神的影像叙事,而摒弃仅在传统文化"器""用"层面的猎奇式影像移植;在资本强势的创作架构中,尊重并实现作为电影创构灵魂的导演的主体性及其赋予影像"内在意义"的权利;读图时代,电影不能仅沦落为"泛娱乐"的泡沫化的影像消费,而更应该成为于泛滥的视觉狂欢之中拯救大众心灵、实践现代美学精神的一种艺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奇观移植 资本夹缝 创构主体 媚俗 审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