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泽泻、茯苓和茯苓皮对小鼠腹膜淋巴孔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继承 丁伟勇 +4 位作者 沈毅 石元和 钟海玲 俞寿民 吕志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14-414,420,共2页
中医治疗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其促腹水转归机制尚不清楚。我们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腹膜淋巴孔是腹水转归的主要途径。最新的研究已经指出,药物可改变腹膜淋巴孔对物质吸收的速率。为此,我们从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剂中,筛选最常... 中医治疗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其促腹水转归机制尚不清楚。我们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腹膜淋巴孔是腹水转归的主要途径。最新的研究已经指出,药物可改变腹膜淋巴孔对物质吸收的速率。为此,我们从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剂中,筛选最常用,且代表不同中医辨证治疗的药物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丹参 泽泻 茯苓 小鼠 腹膜淋巴孔
下载PDF
人与小鼠膈腹膜乳斑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继承 赵章仁 +3 位作者 陈汉民 周吉林 叶学渊 俞寿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8-91,共4页
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ODO冷冻断裂技术,研究了人和小鼠膈腹膜乳斑(milkyspot)。用墨汁小鼠腹膜腔内注射,观察乳斑主要由巨噬细胞组成,其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90.5~361.2μm。在乳斑和附近... 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ODO冷冻断裂技术,研究了人和小鼠膈腹膜乳斑(milkyspot)。用墨汁小鼠腹膜腔内注射,观察乳斑主要由巨噬细胞组成,其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90.5~361.2μm。在乳斑和附近间皮上有许多腹膜孔。正常生理状态下,乳斑巨噬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当受到异物(如墨汁)刺激时,巨噬细胞伸出粗大的胞质突起,并呈游走状。同时,在腹膜下淋巴管内的巨噬细胞穿越腹膜孔,进入乳斑。本研究提示:在腹膜腔内,乳斑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可能参与使腹膜腔内炎症局限化和阻止或延缓腹膜腔内肿瘤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斑 巨噬细胞 膈腹膜 电镜
下载PDF
腹膜孔与腹水转归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继承 石元和 +1 位作者 陈肖波 俞寿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28-333,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ODO冷冻断裂技术,对16例人体样本的腹膜孔进行研究;并为证实腹膜孔作为腹水吸收的主要通路,作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人体腹膜孔位于膈腹膜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由相邻细胞的胞质突起围成。构成腹膜孔的立方形间...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ODO冷冻断裂技术,对16例人体样本的腹膜孔进行研究;并为证实腹膜孔作为腹水吸收的主要通路,作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人体腹膜孔位于膈腹膜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由相邻细胞的胞质突起围成。构成腹膜孔的立方形间皮细胞和腹膜孔无基底膜。在立方形间皮细胞的胞质内有成束的微丝。在腹膜下小管内,有由间皮细胞的胞质突起和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网格,并构成腹膜孔的底和淋巴陷窝的顶。在动物实验中,腹水小鼠的腹膜孔数量增多。口径变大;注入小鼠腹膜腔内的红细胞和碳颗粒被腹膜孔所吸收。本实验结果提示,立方形间皮细胞胞质内的微丝、腹膜下小管内的间皮细胞胞质突起和纤维网格,对腹膜孔的吸收起调节作用,腹膜孔是腹水转归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孔 腹水 间皮细胞 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中药对腹膜孔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继承 吕志连 +2 位作者 石元和 沈毅 俞寿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8期20-22,共3页
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和计算机联机的图像处理系统,对药物的腹膜孔调控和促腹水转归作用,作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丹参和泽泻均有显著开大腹膜孔的功能(P<0.05),并使腹膜孔... 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和计算机联机的图像处理系统,对药物的腹膜孔调控和促腹水转归作用,作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丹参和泽泻均有显著开大腹膜孔的功能(P<0.05),并使腹膜孔开放数目增加,分布密度明显增高(P<0.05)。茯苓和茯苓皮对腹膜孔的调控作用均不明显(P>0.05)。本文结果首次证实丹参和泽泻对腹膜孔有调控作用。根据腹膜孔对腹水的转归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孔 腹水转归 中药 肝硬化腹水 腹水 治疗
下载PDF
人体腹膜孔淋巴引流单位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继承 陈肖波 +2 位作者 章成伟 钟灵健 俞寿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104,T018,共5页
用电镜和锇酸-二甲基亚砜-锇酸(OsO_4-DMSO-OsO_4,ODO)冷冻断裂技术观察了人体腹膜孔淋巴引流单位的超微结构。淋巴引流单位位于腹膜孔内,由3种结构组成,即立方形间皮细胞、淋巴陷窝内皮细胞和两者之间的结缔... 用电镜和锇酸-二甲基亚砜-锇酸(OsO_4-DMSO-OsO_4,ODO)冷冻断裂技术观察了人体腹膜孔淋巴引流单位的超微结构。淋巴引流单位位于腹膜孔内,由3种结构组成,即立方形间皮细胞、淋巴陷窝内皮细胞和两者之间的结缔组织。上述3种结构相互并置,但其间无特殊的连接结构。立方形间皮细胞常伸出瓣膜状胞质突起,使腹膜下小管呈蜿蜒曲折状。间皮下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胞质突起可与淋巴陷窝内皮细胞相贴,而结缔组织的纤维层则横跨腹膜孔,形成腹膜孔的底和淋巴陷窝的顶。在这些纤维层中,纤维相互交织构成一个三维的结缔组织网。通过结缔组织网孔,使立方形间皮细胞与淋巴陷窝的内皮细胞相连,形成腹膜下小管。借助于腹膜下小管,腹膜腔与淋巴陷窝相通。腹膜孔淋巴引流单位位于腹膜腔物质吸收的必经之处,对物质的吸收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引流单位 腹膜孔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胎腹膜孔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继承 俞寿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9-361,共3页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图象处理技术对15例胎儿标本的腹膜孔进行了研究。为证明腹膜孔是否为物质吸收的通路,作了动物实验。在膈腹膜上有两类细胞,即立方形和扁平形间皮细胞,腹膜孔仅位于立方形细胞之间,形状多不规则。腹膜孔呈...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图象处理技术对15例胎儿标本的腹膜孔进行了研究。为证明腹膜孔是否为物质吸收的通路,作了动物实验。在膈腹膜上有两类细胞,即立方形和扁平形间皮细胞,腹膜孔仅位于立方形细胞之间,形状多不规则。腹膜孔呈簇状或带状分布。并发现膈肌性部和腱性部腹膜均有腹膜孔,前者的面积为10.43±1.61μm^2,后者为7.93±1.67μm^2。腹膜孔的基底面无基膜,直接开口在薄层结缔组织上,借此与丰富的腹膜下毛细淋巴管相毗邻,这样的位置关系对腹膜腔内的物质吸收更为有利。在动物实验中,我们注意到注入家兔腹膜腔内的台盼蓝颗粒可被腹膜孔吸收。本研究首次证实了人腹膜孔是腹膜腔中物质吸收的重要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 腹膜孔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椎体静脉回流的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朱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用解剖、血管透明法对20例新鲜尸体的椎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研究。椎体静脉往往呈水平方向排列,成人后椎体静脉粗,平均为1.94±0.04支;前外侧椎体静脉细,平均支数为4.86±0.67支。新生儿椎体内静脉配布较致密,各静脉间有广泛吻合,... 用解剖、血管透明法对20例新鲜尸体的椎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研究。椎体静脉往往呈水平方向排列,成人后椎体静脉粗,平均为1.94±0.04支;前外侧椎体静脉细,平均支数为4.86±0.67支。新生儿椎体内静脉配布较致密,各静脉间有广泛吻合,软骨区内静脉末端呈棒状或葡萄状膨大。椎体内静脉血注入椎内或椎外静脉丛。此外,本文就有关椎体静脉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椎体静脉 椎静脉系
下载PDF
椎内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朱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9-71,125,共3页
通过解剖、血管透明观察了15例新鲜尸体的椎内静脉丛。在椎管腹侧面,椎内静脉前丛成菱形或梯状吻合网;在椎管背侧面,血管较稀疏,无一定规则.作者认为椎内静脉造影对于椎间盘突出有较高诊断价值.
关键词 椎内静脉丛 椎间盘突出 静脉造影
下载PDF
人胎腹膜壁层间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继承 俞寿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18-321,共4页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对15例人胎腹膜壁层间皮细胞作了观察。膈腹膜间皮细胞有大量的小泡,小泡常开口在细胞游离面、基底面、细胞间隙和腹膜孔。小泡也可融合成大泡,开口在细胞基底面和游离面,在游离面上形成分泌颗粒。有时...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对15例人胎腹膜壁层间皮细胞作了观察。膈腹膜间皮细胞有大量的小泡,小泡常开口在细胞游离面、基底面、细胞间隙和腹膜孔。小泡也可融合成大泡,开口在细胞基底面和游离面,在游离面上形成分泌颗粒。有时在微绒毛内也包含有小泡,并有小泡开口在微绒毛上。盆壁腹膜间皮细胞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但小泡缺如。结果表明,人胎腹膜间皮细胞可有两种类型,即小泡型间皮细胞和内质网型间皮细胞,前者位于膈腹膜,后者位于盆壁腹膜。小泡型间皮细胞参与腹膜腔内物质的转运。内质网型间皮细胞含大量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这反映细胞具有高度的合成功能,可能与腹膜液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皮细胞 腹膜 胚胎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体腹膜壁层间皮细胞微绒毛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继承 俞寿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腹膜间皮细胞表面均有微绒毛,但不同部位微绒毛的长短、疏密和排列的方式不同。有的绒毛具有一些特殊形态:(1) 鼓槌状微绒毛;(2) 分叉状微绒毛;(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腹膜间皮细胞表面均有微绒毛,但不同部位微绒毛的长短、疏密和排列的方式不同。有的绒毛具有一些特殊形态:(1) 鼓槌状微绒毛;(2) 分叉状微绒毛;(3) 一根微绒毛主干上有多根次级微绒毛;(4) 微绒毛内含有吞饮小泡;(5) 微绒毛根部或其边缘有吞饮小泡开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 间皮细胞 微绒毛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体骶外侧动脉的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58-59,共2页
有关骶外侧动脉解剖的资料甚少、且不完整,大多仅限于起点部位及支数调查。为此,我们选用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尸体56具(男38女18),其年龄分布为:7月以上胎儿12具、新生儿11具、婴儿8具、1岁以上儿童11具、成人14具。先经腹主动脉或... 有关骶外侧动脉解剖的资料甚少、且不完整,大多仅限于起点部位及支数调查。为此,我们选用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尸体56具(男38女18),其年龄分布为:7月以上胎儿12具、新生儿11具、婴儿8具、1岁以上儿童11具、成人14具。先经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填充剂(天然橡胶12具、硫酸钡32具、ABS树脂3具、淀粉9具)。常规固定后置于放大镜或双目显微镜下解剖,部分标本脱水后二甲苯—冬青油透明,灌注ABS树脂标本腐蚀制成血管铸型。结果如下:1.骶外侧动脉支数对55例(110侧)标本统计,以2支者为多见,共74侧(67.27±4.47%),3支者也不少见,占23.64±4.05%,1支及4支者较少见,(表1)。2.骶外侧动脉的发出部位对两侧242支骶外侧动脉进行观察,以直接发自髂内动脉的最多见,125支(51.65±3.25%);发自臀下、臀上动脉者次之,分别为53支(21.90±2.66%)、48支(19.83±2.56%)(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分支 管径 标本 背侧支 计量单位 支数
下载PDF
腹膜超微结构与腹膜透析(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继承 俞寿民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5期233-236,共4页
近几十年来,由于腹膜透析的广泛应用,国外许多学者对与腹膜透析(contiun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有关的腹膜间皮超微结构作了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和动物腹膜的间皮细胞、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和腹膜孔进... 近几十年来,由于腹膜透析的广泛应用,国外许多学者对与腹膜透析(contiun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有关的腹膜间皮超微结构作了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和动物腹膜的间皮细胞、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和腹膜孔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 超微结构 腹膜透析
下载PDF
人体腹膜壁层间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继承 俞寿民 《科技通报》 1990年第4期237-240,共4页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冷冻断裂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细胞作了研究,并作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膈腹膜间皮细胞可区分为立方形细胞和扁平形细胞;(2)在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有腹膜孔;(3)膈腹膜肌性部和中心腱部均有腹膜孔;(4)在腹膜...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冷冻断裂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细胞作了研究,并作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膈腹膜间皮细胞可区分为立方形细胞和扁平形细胞;(2)在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有腹膜孔;(3)膈腹膜肌性部和中心腱部均有腹膜孔;(4)在腹膜孔附近,可见由静止型巨噬细胞组成的乳斑;(5)腹膜孔是腹膜腔内物质吸收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腹膜壁 层间皮 扫措电镜
下载PDF
人体骶中动脉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5年第1期19-21,共3页
本文用解剖、血管透明和腐蚀铸型等方法,在56具不同年龄的新鲜尸体上,对骶中动脉的发出部位、行径及其分支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并就骶中动脉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骶中动脉 最下腰动脉
下载PDF
冠状窦及其属支的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俞寿民 崔功浩 单宇定 《解剖学通报》 1983年第4期277-281,共5页
冠状窦及其属支是心静脉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回流整个心脏的60%静脉血(1),最后经冠状窦口汇入右心房。关于这方面的国人体质资料不多,仅金崇厚(2)、毕建础等(3)及石中梁作过一些调查。为了积累资料,更正确地反映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作... 冠状窦及其属支是心静脉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回流整个心脏的60%静脉血(1),最后经冠状窦口汇入右心房。关于这方面的国人体质资料不多,仅金崇厚(2)、毕建础等(3)及石中梁作过一些调查。为了积累资料,更正确地反映冠状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作者进行了本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窦 静脉瓣 瓣膜 心大静脉 左冠状静脉 左室后静脉 心中静脉 右冠状静脉 左房斜静脉
下载PDF
桡神经受压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俞寿民 邵静山 朱晞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为了观察压迫桡神经的腱性结构及其有关解剖,共研究了40具成人及10具新生儿的100侧上肢。在80侧成人上肢中均可见到桡侧腕短伸肌纤维桥及旋后肌弓,有肱三头肌纤维桥的48侧(60%),肱桡肌纤维桥的34侧(42.5%)。在20侧新生儿上肢中,这些腱... 为了观察压迫桡神经的腱性结构及其有关解剖,共研究了40具成人及10具新生儿的100侧上肢。在80侧成人上肢中均可见到桡侧腕短伸肌纤维桥及旋后肌弓,有肱三头肌纤维桥的48侧(60%),肱桡肌纤维桥的34侧(42.5%)。在20侧新生儿上肢中,这些腱性结构尚未完全发育,仅少数桡侧腕短伸肌纤维桥起始部与旋后肌弓近侧缘可出现一些结缔组织。测量了桡管上、中、下三段的长度,观察了各段内桡神经的毗邻关系。桡神经的浅、深支分叉部位在髁间线以上的33侧(41.25%),髁间线以下者29侧(36.25%),平髁间线的18侧(22.5%)。熟悉这些解剖内容,有助于桡神经受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肌弓 肌纤维 伸肌 福洛斯弓 肌细胞 臂丛 桡神经 挠神经 侧腕 臂外侧肌间隔 综合病症 综合征
下载PDF
10例腔静脉的畸变
17
作者 刘龙平 熊树明 +15 位作者 张书琴 刘朝宝 沈宗起 李应义 速家震 刘祯唐 李宝善 张永吉 郑秉学 王顺 段坤昌 俞寿民 李泽山(指导) 边冠鹤(指导) 于彦铮(指导) 李吉(指导) 《解剖学通报》 1983年第1期73-79,共7页
以上作者分别报导了10例腔静脉的畸变。1例为双上腔静脉、双奇静脉并伴有右侧胸导管。7例为双下腔静脉,其中1例伴有左肾重复肾盂,2例为左(位)下腔静脉。对这些畸变作了讨论。作者们报导了10例腔静脉的畸变,将其主要解剖记录,综合如下,... 以上作者分别报导了10例腔静脉的畸变。1例为双上腔静脉、双奇静脉并伴有右侧胸导管。7例为双下腔静脉,其中1例伴有左肾重复肾盂,2例为左(位)下腔静脉。对这些畸变作了讨论。作者们报导了10例腔静脉的畸变,将其主要解剖记录,综合如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下腔静脉 冠状窦 后主静脉 上主静脉 胸导管 左淋巴导管 上腔静脉 双下腔静脉 半奇静脉 腰椎体
下载PDF
腹膜孔
18
作者 李继承 俞寿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6-78,共3页
1863年Von Recklinghausen在光镜下发现,腹膜表面衬有单层边界清晰的间皮细胞,相邻细胞连接处有小孔。他首先命名这些小孔为腹膜孔,并认为腹膜孔是一种腹膜游离面上小的开口,与腹膜下淋巴管相连接。Recklinghausen提出的腹膜孔的概念,... 1863年Von Recklinghausen在光镜下发现,腹膜表面衬有单层边界清晰的间皮细胞,相邻细胞连接处有小孔。他首先命名这些小孔为腹膜孔,并认为腹膜孔是一种腹膜游离面上小的开口,与腹膜下淋巴管相连接。Recklinghausen提出的腹膜孔的概念,被当时一些研究腹膜结构和功能的学者所接受。但仍有不少学者对腹膜孔提出异议,认为腹膜表面被一层紧密连接的细胞所衬里,是完全封闭的,腹膜孔乃是附着子细胞表面或细胞边缘的银盐和浆液的沉淀物所形成的假象。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利用电镜对腹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其观察结果也不一致。Fukata对大鼠腹膜超微结构的观察,提出间皮细胞以桥粒相互连接,但细胞间并无腹膜孔。从生理学的观点出发,Cotran认为跨间皮的转运,是以孔系统的被动扩散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孔 腹膜孔结构 腹膜孔开放
下载PDF
椎静脉系造影术及其形态学基础
19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81-184,共4页
自1940年 Batson 首次全面地描述了椎静脉系的形态以来,椎静脉系的解剖愈来愈引起学者们重视,相继有不少学者详细地阐述了椎静脉系的组成及 X 线解剖。在此基础上,1968年 Būchler 首先经股静脉选择性插管行椎静脉系造影诊断惟间盘突出... 自1940年 Batson 首次全面地描述了椎静脉系的形态以来,椎静脉系的解剖愈来愈引起学者们重视,相继有不少学者详细地阐述了椎静脉系的组成及 X 线解剖。在此基础上,1968年 Būchler 首先经股静脉选择性插管行椎静脉系造影诊断惟间盘突出。1974年 Ga-rgano 肯定了该造影术的优越性,他认为应用本法可使椎间盘突出的术前诊断正确率高达91%以上。随之椎静脉系造影术在临床应用也日趋广泛。除用于椎间盘突出外,还可用于诊断椎管内其他疾患,如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本文收集了近年来有关椎静脉系形态、X 线表现及其椎静脉系造影术在临床应用等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静脉系 椎静脉系造影 X线
下载PDF
人体骶尾骨的动脉供应——骨外部分
20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本实验用解剖、透明、X线摄片和腐蚀铸型等方法研究了56例不同年龄新鲜尸体的骶尾骨骨外动脉的配布。骶骨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骶外侧动脉、骶中动脉、髂腰动脉和腰最下动脉。骶中动脉、骶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在骶骨腹侧面相互吻合形成骶前... 本实验用解剖、透明、X线摄片和腐蚀铸型等方法研究了56例不同年龄新鲜尸体的骶尾骨骨外动脉的配布。骶骨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骶外侧动脉、骶中动脉、髂腰动脉和腰最下动脉。骶中动脉、骶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在骶骨腹侧面相互吻合形成骶前格子状动脉吻合网。椎管前支在椎间孔内侧分为升降二支,相邻升降支间在椎体背面相互吻合,两侧升降支间呈横形吻合。在骶椎椎体背侧形成菱形的骶管腹侧动脉网。椎管后支在椎板腹侧面亦分为升降二支,同侧及两侧升降支间在椎板腹侧形成梯状的骶管背侧吻合网。骶外侧动脉的背侧支出骶后孔即分为内侧支、肌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在骶中嵴两侧分为上下二支,相邻上下支之间形成骶中嵴动脉网。外侧支在骶骨外侧部分为升降二支,亦形成吻合。尾骨腹侧面的动脉来自骶中动脉和骶外侧动脉,背侧面主要由骶外侧动脉的终支供应。尾骨表面的动脉吻合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尾骨 动脉供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