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溶血性贫血对大鼠脾脏影响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1
作者 张颖 贲长恩(指导) 俞慧珠(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84年第1期107-112,128,共7页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乙酰苯肼(APH)所造成的动物体内急性溶血性贫血对大鼠脾脏的影响,系统地观察了脾脏内酶的活性变化,并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巨噬细胞内抗氟化物酯酶的活性进行了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注射APH后,随着脾小体缩小...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乙酰苯肼(APH)所造成的动物体内急性溶血性贫血对大鼠脾脏的影响,系统地观察了脾脏内酶的活性变化,并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巨噬细胞内抗氟化物酯酶的活性进行了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注射APH后,随着脾小体缩小和淋巴细胞的减少,脾脏白髓和红髓的琥珀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逐渐降低,第9天最低,第13天有所恢复。2.实验动物脾红髓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于第3~6天时有所下降,第9天上升至接近正常,第13天稍高于正常水平。3.注射APH后,脾红髓的酸性磷酸酶和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于实验第6天开始明显增强;非特异性酯酶和抗氟化物酯酶的活性于第3天开始增强,并与注射APH的次数相平行。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动物脾脏巨噬细胞内的抗氟化物酯酶活性于第3,6,9,13天时分别为正常动物的7.4、9.5、20.3和9.4倍。上述酶活性的增强是与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功能的增强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性粒细胞 氟化物 酶活性 吞噬细胞 卤化物 酶活力 大鼠脾脏 脾红髓 溶血性贫血 脾小体 显微分光光度计 实验设备 实验性 化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