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六)
- 1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4年第1期31-32,共2页
-
文摘
3.津贴制度我国目前实行的津贴制度,名目繁多。据1978年材料,全国实行的津贴制度多达200余种。就其性质来看,有的是工资性津贴;有的是非工资性津贴。从各种津贴的经费来源看,有的从工资基金开支;有的直接摊入成本;有的从福利费开支;有的从国家专项拨款开支。从享受的范围来看,有的只是少数人享受;
-
关键词
津贴制度
非工资性津贴
劳动工资
专项拨款
工资水平
工资构成
调整工资
加班加点工资
第二个五年计划
货币工资
-
分类号
F2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七)
- 2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4年第2期31-,共1页
-
文摘
六、奖励制度 1.奖金性质和奖励制度的变化奖励制度是工资等级制度的辅助形式,它根据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从奖金上区别具有同样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之间,或者是做同样工作的劳动者之间实际劳动效果的差别。我国实行的奖励制度,是在新的工资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从1952年后开始实行奖励制度以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取消奖励制度中的物质奖励。第一次是在1958年“大跃进”以后,第二次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精神鼓励则一直存在着。
-
关键词
奖励制度
工资等级
精神鼓励
劳动工资
按劳分配原则
物质鼓励
辅助形式
物质奖励
技术水平
节约奖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八)
- 3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4年第3期32-,共1页
-
文摘
七、福利制度 1.福利制度企业、事业和机关实行的福利制度,是国家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减轻职工日常生活事务而设立的,分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两个方面。职工集体福利事业,一部分用国家集体福利基金兴办,包括由国家投资兴建职工住宅和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另一部分用企业集体福利基金举办,解决本企业职工的集体生活需要和个人实际生活困难问题。集体福利事业大多数由基层工会和地方工会举办和管理。
-
关键词
地方工会
福利制度
基层工会
集体福利基金
集体福利事业
业余文化
文化娱乐设施
劳动工资
社会公共事业
工会组织
-
分类号
F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五)
- 4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3年第18期30-31,共2页
-
文摘
五、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1.工资政策我国对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采取以下的原则: 第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每个人对社会所贡献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人不能参加分配。国家以货币形式给职工支付劳动报酬。工资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国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给予社会保障。第二,“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时国家留多少,集体留多少,个人消费占多少应当处理得当。国家留得太多就要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消费占得太多,就要影响国家建设,长远看也要影响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三者必须兼顾。
-
关键词
劳动工资
个人消费品
工资等级
职务等级工资制
劳动报酬
劳动能力
工资制度
八级工资制
人民消费
工资政策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四)
- 5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3年第17期31-32,共2页
-
文摘
四、劳动力管理劳动力管理是指对在劳动年龄以内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进行的组织、分配和使用等工作。其包括劳动力的招收、录用、培训、调动、考核、奖惩、辞退等等。1.招工这是指将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安置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以保证各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招工工作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首先,招工单位根据生产(或工作)需要,编制劳动力计划;然后,按照国家批准的劳动力计划,编制招工计划,并且在劳动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和范围内进行招工。国营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招工计划,由国家批准。大集体的招工计划和各单位临时工的录用,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
-
关键词
劳动行政部门
劳动能力
劳动力计划
劳动力管理
工作岗位
劳动工资
劳动年龄
留用察看
录用条件
违反纪律
-
分类号
F2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二)
- 6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3年第15期31-30,共2页
-
文摘
二、劳动就业方针我国的劳动就业方针,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任务而有不同的规定。1.全国解放初期,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尽快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就业办法。(1)对旧有的公教人员和1952年前后企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多余出来的人员,采取“包下来”的办法。(2)对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实行能进能出,自行招工的办法。(3)对社会上的失业人员,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登记,鼓励他们自谋职业或积极介绍就业,或组织转业训练,帮助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对于暂时无法就业的失业人员,采取了“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的办法。
-
关键词
劳动工资
失业人员
就业方针
就业问题
创造就业
劳动就业
转业训练
劳动行政部门
改革运动
城镇个体劳动者
-
分类号
F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三)
- 7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3年第16期31-32,共2页
-
文摘
三、劳动就业制度1.用工制度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有: (1)固定工制度。在国民经济计划增加职工指标范围内新招收的职工为固定工。固定工制度是目前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大集体企业中主要的用工制度。它的好处是职工的工作安定,职业有保障。执行中的主要弊病是企业用人的多少,同本企业的生产任务是否饱满、经营的好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完全脱节。职工一旦参加工作,不管这个单位的生产(工作)是否需要以及劳动(或工作)好坏,只要没有重大过失,其职位可以一直保持到退休。这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制度。(2)劳动合同制,是目前劳动制度改革中正在试行的一种新的用工制度。它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契约以法律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关键词
用工制度
固定工制度
劳动制度改革
用人单位
全民所有制企业
劳动工资
用工单位
重大过失
劳动法制
劳动合同制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我国劳动工资问题(一)
- 8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83年第14期30-32,共3页
-
文摘
本文原载《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为帮助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我国劳动工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当前研究探讨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问题,经征得该书编委会同意,本刊特予分期转载。这次发表时作者根据新的情况又作了部分修改。
-
关键词
劳动工资
劳动年龄
城镇待业人员
劳动就业
城镇个体劳动者
职工人数
现代中国
文原
城镇劳动力
劳动力供给
-
分类号
F2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确定一级工资标准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 9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56年第6期40-41,共2页
-
文摘
怎样确定一级工人工资标准,是制定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我国的工资水平,而且对工人之间、各类人员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别,都是以一级工资标准来衡量的.目前,在考虑一级工资标准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以下几种思想:第一种思想,认为应该根据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决议规定连本人在内,维持二个人的最低生活的精神,来规定最低等级工人的工资标准.因此,首先必须根据职工家计调查材料,确定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作为规定一级工人工资标准的依据.我们认为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决议,规定职工及其瞻养家属最低生活需要的保证,在当时情况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六次劳大召开到现在。
-
关键词
一级工资
职工家计调查
全国劳动大会
工人工资
最低生活需要
工资标准
最低生活标准
工资制度改革
工资水平
职工生活
-
分类号
F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六年来我国工资支付形式的演变
- 10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中国劳动》
1956年第5期46-47,共2页
-
文摘
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由于工人阶级不断地进行斗争,迫使反动统治者在主要工矿城市采用生活费指数的办法计算工资.尽管计算出来的'生活指数'每次都有所上升,如上海解放前夕工人生活指数为363万倍,但是公布生活指数到实际发工资,中间要相隔几天,而且这种计算是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因此和实际情况仍然有着很大的距离.生活费指数提高的速度,赶不上物阶的直线上升,使职工的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就连工人的最低生活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
-
关键词
解放前夕
国民党统治区
生活指数
支付形式
老解放区
混合粮
工安
津姑
完全格
分币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工业经济学》第二章辅导材料
- 11
-
-
作者
俞树芳
-
出处
《经济管理》
1985年第2期73-76,共4页
-
文摘
一、什么叫劳动力资源的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的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再分配状况。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各个国家的劳动力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又由于人口多少、国土面积大小、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研究劳动力资源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根据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规定劳动力再生产的规模,根据生产计划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状况供给各部门以一定的劳动力;搞好劳动力后备的培养,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大体协调地发展;统筹安排和合理分配、使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不同职务、不同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作者的比例关系。
-
关键词
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产业结构
生产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
生产力发展水平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不同工种
社会主义经济
劳动力再生产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