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小鼠的Dectin-1、TLR-2和TLR-4及细胞因子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俞演 古玉 +11 位作者 王承东 胡静 杨瑷宁 杨乔 李德生 张和民 邓林华 凌珊珊 左之才 彭广能 钟志军 马晓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49-1457,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石膏样小孢子菌经皮肤感染小鼠后皮肤损伤组织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和TLR-4及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大熊猫源石膏样小孢子菌,分别在第3、7和14天取病变皮肤组织,经PAS染色和HE染色观... 本试验旨在研究石膏样小孢子菌经皮肤感染小鼠后皮肤损伤组织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和TLR-4及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大熊猫源石膏样小孢子菌,分别在第3、7和14天取病变皮肤组织,经PAS染色和HE染色观察孢子定植部位和病理损伤;分别在第3、6和12小时取病变皮肤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受体mRNA的转录表达量;分别在第1、3、7和14天取样,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表达量。结果表明: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小鼠后导致皮下脓肿,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角质层增厚。试验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和TLR-4的转录表达量增加(P<0.01),细胞因子IL-6、IL-1β、IL-23、 TGF-β、IL-17A、IL-17F和IL-22的转录表达量增加(P<0.01)。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病原菌表面模式识别分子而引发免疫反应。本研究表明,机体感染石膏样小孢子菌后,模式识别受体表达显著增加,并通过识别菌体表面模式识别分子从而激活Th17途径,分化成熟的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2、IL-17A和IL-17F,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样小孢子菌 DECTIN-1 TLR-2 TLR-4 细胞因子 病理学检测 qRT-PCR
下载PDF
育龄大熊猫阴道源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进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晓平 杨天意 +3 位作者 俞演 张志和 王承东 古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199,共7页
旨在对大熊猫阴道源乳酸杆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取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为试验组,人阴道分泌物为对照组,对其乳酸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学、生化特性、16S r DNA特征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通过API 50CHL系统鉴定生化特性,结合16... 旨在对大熊猫阴道源乳酸杆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取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为试验组,人阴道分泌物为对照组,对其乳酸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学、生化特性、16S r DNA特征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通过API 50CHL系统鉴定生化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共分离到6株革兰氏阳性乳酸杆菌,分别为从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的唾液乳酸杆菌GPV01、植物乳酸杆菌GPV02和Lactobacillus saerimneri GPV03,从对照组人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嗜酸乳酸杆菌WAV01、卷曲乳酸杆菌WAV02和植物乳酸杆菌WAV03,大熊猫和人阴道中均存在植物乳酸杆菌(分别为GPV02和WAV03)。该结果可为后续研究大熊猫阴道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大熊猫阴道益生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阴道 乳酸杆菌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大熊猫阴道源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马晓平 杨天意 +3 位作者 俞演 张志和 王承东 古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93-1102,共10页
用大熊猫阴道源的3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PV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GPV02和Lactobacillus saerimneri GPV03)作为试验组,用人阴道源3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AV01、Lactobacillus crispatus WAV02... 用大熊猫阴道源的3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PV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GPV02和Lactobacillus saerimneri GPV03)作为试验组,用人阴道源3株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AV01、Lactobacillus crispatus WAV02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AV03)作为对照组,进行产过氧化氢能力、耐酸性、耐热性、抗菌活性、药物敏感性及黏附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L.salivarius GPV01、L.plantarum GPV02和L.saerimneri GPV03的产H2O2能力和耐热能力不及L.acidophilus WAV01、L.mcrispatus WAV02和L.plantarum WAV03。L.salivarius GPV01、L.plantarum GPV02和L.plantarum WAV03具有很好的酸耐性,在培养基pH为2~3之间时,3株菌的D值在0.2~0.55之间,其中L.plantarum GPV02的D值最高,达到0.55。同时,6株乳酸杆菌的培养上清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6株乳酸杆菌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远弱于pH 3.5的乳酸。6株乳酸杆菌对多西环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莫西林高度敏感,而对四环素和利福平一般敏感。6株乳酸杆菌对链霉素、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磺胺甲基异恶唑表现出耐药。6株乳酸杆菌均能黏附到Hela细胞上,GPV01、03,WAV01、03对Hela细胞的平均黏附数为18.8~32.8·cell^(-1)。WAV02黏附能力最强(54.75±2.40)个·cell^(-1),而GPV02黏附能力最弱(6.83±0.33)·ce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乳酸杆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大熊猫源枝孢样枝孢霉野生株(Z20)与突变株(Zt)部分生物学特性及药敏试验比较
4
作者 马晓平 杨秋霞 +4 位作者 俞演 李德生 王承东 凌珊珊 古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28-1335,共8页
为探明枝孢样枝孢霉野生株Z20与突变株Zt在生物学特性及药物敏感上的差异,将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于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7 d,每天观察菌落形态及长势。将菌株Z20和Zt在沙氏液基上培养4 d后用透射电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采用硫酸-苯... 为探明枝孢样枝孢霉野生株Z20与突变株Zt在生物学特性及药物敏感上的差异,将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于PDA培养基上连续培养7 d,每天观察菌落形态及长势。将菌株Z20和Zt在沙氏液基上培养4 d后用透射电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的菌丝体多糖含量。运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对枝孢样枝孢霉Z20和Zt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株Zt的生长速率高于Z20,菌落颜色较浅,孢子数量减少。在透射电镜下,野生株Z20的菌丝壁厚度和菌丝宽度显著大于突变株Zt,且菌丝的含糖量也显著高于突变株Zt。药敏试验中,除灰黄霉素外,枝孢样枝孢霉Zt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Z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孢样枝孢霉 生物学特性 最小抑菌浓度 药敏实验
下载PDF
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与白色念珠菌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瑷宁 马晓平 +6 位作者 古玉 俞演 胡静 姜尧章 彭广能 钟志军 左之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6,共9页
群体感应最早在细菌中发现,近年来也陆续发现存在于真菌中。群体感应中的关键信号分子被称为群体感应分子,是由微生物自身所分泌、感知、响应并作用于其自身,在引起反应的浓度时对其自身没有毒性的一类物质。法尼醇是白色念珠菌的群体... 群体感应最早在细菌中发现,近年来也陆续发现存在于真菌中。群体感应中的关键信号分子被称为群体感应分子,是由微生物自身所分泌、感知、响应并作用于其自身,在引起反应的浓度时对其自身没有毒性的一类物质。法尼醇是白色念珠菌的群体感应分子,影响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菌丝形成、黏附力和凋亡;影响白色念珠菌宿主机体的免疫及宿主细胞的凋亡。此外,白色念珠菌对法尼醇具有高于其他真菌的耐受性,但这种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对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的作用机制缺乏了解,本文就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与白色念珠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分子 白色念珠菌 法尼醇 耐药性 菌丝形成 法尼醇耐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