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_(333)对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内源GA_4和ABA含量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俞炳杲 严景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3-103,共1页
PP_(333)对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内源GA_4和ABA含量的调节作用俞炳杲,严景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安徽农学院)REGULATIONOFPP_(333)ONENDOGENOUSGA_4... PP_(333)对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内源GA_4和ABA含量的调节作用俞炳杲,严景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安徽农学院)REGULATIONOFPP_(333)ONENDOGENOUSGA_4ANDABALEVELSINR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 多效唑 赤霉酸 脱离酸 调节作用
下载PDF
汕优63及其亲本穗发芽若干特性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俞炳杲 杨浚 夏少卿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2-15,共4页
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汕优63制、繁种田的穗发芽研究表明,除恢复系明恢63的穗发芽率低于5%外,其余包括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杂交种汕优63的穗发芽均高于20%,后3个品种的穗发芽均随着籽粒的发育而逐渐提高。至始穗后24天出... 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汕优63制、繁种田的穗发芽研究表明,除恢复系明恢63的穗发芽率低于5%外,其余包括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杂交种汕优63的穗发芽均高于20%,后3个品种的穗发芽均随着籽粒的发育而逐渐提高。至始穗后24天出现一急剧上升时期,这种穗发芽的田间变化趋势与品种本身潜在发芽率的变化一致,杂交稻制繁种过程中的穗发芽主要与保持系的胎萌特性有关。GA可提高结实率50%,同时也促进了穗发芽(为对照2倍),在被调查品种中裂谷率与穗发芽的程度并非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 穗发芽
下载PDF
滇中玉米抽雄后不同群体叶面积叶绿素和光子通量密度的分布
3
作者 俞炳杲 杨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云南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玉米是云南主要的旱粮作物。据报道,滇中玉米最高产量可达15 t/hm^2以上。为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光、温条件,挖掘玉米高产的潜力,1992年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沙龙乡芮家村(海拔2003 m)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玉... 云南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玉米是云南主要的旱粮作物。据报道,滇中玉米最高产量可达15 t/hm^2以上。为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光、温条件,挖掘玉米高产的潜力,1992年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沙龙乡芮家村(海拔2003 m)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玉米抽雄至成熟期群体和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和光子通量密度(PFD)分布等影响群体光能利用的因素,旨在为该地区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抽雄 叶面积 叶绿素 光子通量密度
下载PDF
水稻穗发芽与籽粒内可溶性糖和α-淀粉酶活性的品种差异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浚 陆建飞 +2 位作者 俞炳杲 张传贤 王国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7-21,共5页
对四个穗发芽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籽粒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所有供试品种在始穗10天后均有部分籽粒可以发芽。其中易穗发芽的珍汕97B的潜在发芽能力明显地高于不易穗发芽的协优64,加系758;(2)易穗... 对四个穗发芽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籽粒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所有供试品种在始穗10天后均有部分籽粒可以发芽。其中易穗发芽的珍汕97B的潜在发芽能力明显地高于不易穗发芽的协优64,加系758;(2)易穗发芽品种籽粒发育前期(始穗后5~20天)可溶性糖含量高,维持时间长,其峰值出现迟于不易穗发芽的品种,而且始穗后30天又出现第二峰值;(3)籽粒成熟后期易穗发芽品种α-淀粉酶活性为不易穗发芽品种的2~5倍。抑制剂2号时珍汕97B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相应降低籽粒内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因此,水稻穗上发芽现象与籽粒内较长时间维持高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发芽 Α-淀粉酶 活性 可溶性糖
下载PDF
贮藏条件对枇杷贮藏期及主要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勤 俞炳杲 王薛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31,共5页
采用室温(25±5)℃、低温(3±1)℃两种温度和散装、自然降氧、气调3种方式组成6种贮藏条件,研究其对“照种“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室... 采用室温(25±5)℃、低温(3±1)℃两种温度和散装、自然降氧、气调3种方式组成6种贮藏条件,研究其对“照种“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室温下,即使采用气调,对批把贮藏的效果也不明显;低温可明显延长贮在期,尤以低温气调能大大延缓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等品质的损失,果实可贮藏40d以上.这与低温和低氧抑制果实呼吸和乙烯产生有关.低温散装或自然降氧虽能延缓果实衰老腐烂,但贮藏后期果实品质下降,腐烂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贮藏条件 品质
下载PDF
氯化钙对枇杷贮藏期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8
6
作者 章泳 俞炳杲 王薛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4-105,共2页
氯化钙对枇杷贮藏期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章泳,俞炳杲,王薛修(南京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4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学院)THEEFFECTOFCaCl_2ONLOQUATFRUITSSTORAGEDURATIO... 氯化钙对枇杷贮藏期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章泳,俞炳杲,王薛修(南京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4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学院)THEEFFECTOFCaCl_2ONLOQUATFRUITSSTORAGEDURATIONANDITS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氯化钙 贮藏 效应
下载PDF
植物多胺的薄层—荧光测定法 被引量:32
7
作者 杨浚 贺平清 俞炳杲 《植物生理学报》 CAS 1988年第6期63-66,共4页
多胺(PAs)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它包括精胺(Spm)、亚精胺(Spd)、尸胺(Cad)和腐胺(Put)。近年的研究表明:多胺广泛地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内,和核酸、蛋白质以及激素等重要的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密切... 多胺(PAs)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它包括精胺(Spm)、亚精胺(Spd)、尸胺(Cad)和腐胺(Put)。近年的研究表明:多胺广泛地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内,和核酸、蛋白质以及激素等重要的生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密切相关。关于多胺的定量测定,目前国外已报道的大都采用以层析分离为基础的检测方法,但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多胺的丹磺化衍生,薄层分离、荧光检测等处理,结合对大麦叶片内源多胺的测定,对薄层一荧光法的准确性、精密度、最小检出量和标样的参比范围作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胺 磺化 定量测定 提取液 多胺衍生物 激发波长 植物 薄层 地层
下载PDF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群体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特点 被引量:5
8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2 位作者 陈利 王万超 俞炳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6,共6页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指数 光合速率 滇中
下载PDF
滇中高原光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3 位作者 陈利 田玉仙 路季梅 俞炳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25-30,共6页
滇中小麦生长期间,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春性和弱冬性小麦一直以较高达率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昼夜温差大(14℃~15℃),对干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小麦生长季节,日光合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光能利用率达1.7... 滇中小麦生长期间,冬温不低,夏温不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春性和弱冬性小麦一直以较高达率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昼夜温差大(14℃~15℃),对干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小麦生长季节,日光合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光能利用率达1.7%~2.3%,干物质积累高于内地乃至青藏高原,即使在冬季(12月~2月)干物质日增长量最高也有148.7kg/hm^2(内地最高仅为15~75kg/hm^2),开花一灌浆初期平均可达37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作用 干物质积累 高原 光照 温度
下载PDF
硒对玉米叶片衰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林川 俞炳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2-25,共4页
0.1~1.0μmol/L Na_2SeO_3处理不同程度地延缓了玉米连体叶片的衰老,其中1μmol/L 效果最好。30C 黑暗条件下,1μmol/L Na_2SeO_3处理,玉米离体叶的 H_2O_2和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变化平稳;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比活力,处理比对照变化平稳... 0.1~1.0μmol/L Na_2SeO_3处理不同程度地延缓了玉米连体叶片的衰老,其中1μmol/L 效果最好。30C 黑暗条件下,1μmol/L Na_2SeO_3处理,玉米离体叶的 H_2O_2和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变化平稳;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比活力,处理比对照变化平稳。可见以适当浓度硒处理玉米叶片可以降低其 H_2O_2水平,减轻膜脂过氧化,延缓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衰老 活性氧
下载PDF
大麦连体叶片衰老与内源游离多胺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浚 俞炳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4-17,共4页
利用薄板-荧光检测方法对不同衰老状况的大麦连体叶片及施氮后幼苗叶片的游离多胺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叶龄增大,叶片游离多胺含量下降,其急剧下降时期明显早于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的速降期。施用氮肥可延缓叶片衰老,同时也提... 利用薄板-荧光检测方法对不同衰老状况的大麦连体叶片及施氮后幼苗叶片的游离多胺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叶龄增大,叶片游离多胺含量下降,其急剧下降时期明显早于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的速降期。施用氮肥可延缓叶片衰老,同时也提高游离多胺的含量。叶片衰老过程中游离 ABA 与游离腐胺含量呈互为消长的关系,说明连体叶片游离多胺的变化与叶片的衰老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叶片 衰老 多胺
下载PDF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 被引量:3
12
作者 路季梅 李坤阳 +2 位作者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13,共7页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滇中高产田块(13.5~16.6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株数67500~105000,每穗粒数550~670,千粒重250~320g,穗粒重0.1...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滇中高产田块(13.5~16.6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株数67500~105000,每穗粒数550~670,千粒重250~320g,穗粒重0.18~0.2kg。滇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受季风影响,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玉米生长期降水集中,气候温和平稳,夏无酷暑,太阳辐射强,日较差大。玉米的生育期特别是生殖生长期显著延长,有利于小花分化和大穗形成。株型紧凑,整齐度高,有利于增加种植密度。籽粒灌浆期处于高原雨季,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低,光合速率和灌浆速度处于中等水平,但滇中玉米的灌浆期长,叶面积稳定期长,干物质总的积累水平较高,其千粒重偏低与籽粒总库容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玉米 产量形成
下载PDF
多效唑对水稻叶片衰老的延缓效应和膜透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严景华 俞炳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A04期21-24,共4页
以庆莲16号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多效唑 MET 对连体叶片衰老的调节效应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可延缓叶片叶绿素、蛋白质的降解速度,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增强 SOD 活性,防止丙二醛的积累和膜透性的增加。多效唑对水稻叶片... 以庆莲16号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多效唑 MET 对连体叶片衰老的调节效应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可延缓叶片叶绿素、蛋白质的降解速度,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增强 SOD 活性,防止丙二醛的积累和膜透性的增加。多效唑对水稻叶片衰老的延缓效应与它对活性氧代谢的调节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水稻叶片 衰老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精胺对离体大麦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浚 俞炳杲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1989年第2期42-44,共3页
10^(-3)mol/L精胺(Spermine)能够有效地延缓离体大麦叶片的叶绿素、蛋白质总量的下降,并保持chla/chlb值,阻止非水溶性蛋白质的降解,提高结合态叶绿素相对含量。精胺对幼叶的作用大于其对老叶的作用。
关键词 精胺 大麦 叶绿素 蛋白
下载PDF
离体稻苗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简报) 被引量:8
15
作者 沈波 俞炳杲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1990年第4期33-35,共3页
离体稻苗叶片暗下衰老时,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迅速,其组分也同时改变。水溶性蛋白质中,Fraction Ⅰ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而Fraction Ⅱ蛋白质含量则显著增加。Fraction Ⅰ蛋白质中,RuBP羧化酶小亚基降解... 离体稻苗叶片暗下衰老时,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迅速,其组分也同时改变。水溶性蛋白质中,Fraction Ⅰ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而Fraction Ⅱ蛋白质含量则显著增加。Fraction Ⅰ蛋白质中,RuBP羧化酶小亚基降解速率比大亚基快。叶片衰老时有两条新电泳蛋白质谱带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衰老 蛋白
下载PDF
滇中高原高产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路季梅 李亚 +2 位作者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合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温有效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2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孕穗期长,幼穗分化充分,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抽穗灌浆期长,不出现30℃以上的逼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叶面积指数大,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效的灌溉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高产品种 小麦 产量形成
下载PDF
L-精氨酸与精胺延缓大麦离体叶片衰老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浚 俞炳杲 《植物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56-160,共5页
L-精氨酸和精胺均具有延缓大麦离体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下降的作用。L-精氨酸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移动性。但其最适浓度高于精胺100倍,作用时间也滞后于精胺。L-精氨酸可使叶片内多胺含量增加,多胺合成抑制剂ABA则削弱L-精氨酸... L-精氨酸和精胺均具有延缓大麦离体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下降的作用。L-精氨酸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移动性。但其最适浓度高于精胺100倍,作用时间也滞后于精胺。L-精氨酸可使叶片内多胺含量增加,多胺合成抑制剂ABA则削弱L-精氨酸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L-精氨酸转变成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多胺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精胺 大麦 衰老
下载PDF
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生殖器官对其相邻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浚 俞炳杲 +2 位作者 王万超 宋令荣 李坤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切除玉米(掖单6号)雄性花序和果穗以及应用5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去雄的花轴切口等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对植物顶叶和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穗位叶为界,生殖生长前期,与下部叶片...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切除玉米(掖单6号)雄性花序和果穗以及应用5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去雄的花轴切口等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对植物顶叶和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穗位叶为界,生殖生长前期,与下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步褪绿的同时.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仍继续增加至抽雄后30d才开始大幅度下降.整个生殖生长期间,越近果穗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越稳定,雄性花序可促进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果穗在抽穗后30d内可延缓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下降.ABA和乙烯利可抑制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它们与BA、GA3和NAA的作用相反.作者还从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玉米整株叶片衰老顺序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殖器官 叶片 衰老 栽培
下载PDF
滇中高原玉米吐丝后叶片衰老的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林川 俞炳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9-44,共6页
滇中高原玉米吐丝后叶片具有功能期长、衰老延缓的特点。成熟时90000株/hm2,单株绿叶数平均在8片以上,LAI达4.1。成熟前果三叶Chl含量仍保持在吐丝时的85.7%~95.2%,MDA含量变化平缓,光合速率和籽... 滇中高原玉米吐丝后叶片具有功能期长、衰老延缓的特点。成熟时90000株/hm2,单株绿叶数平均在8片以上,LAI达4.1。成熟前果三叶Chl含量仍保持在吐丝时的85.7%~95.2%,MDA含量变化平缓,光合速率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强度后期下降缓慢。温度处理进一步证实,当地温凉的气温(18.4℃)是叶片衰老慢的主要原因。20℃与30℃处理相比,前者叶片衰老过程中H2O2、MDA变化平缓,含量低,CAT活动性随H2O2水平相应变化,但滞后1~2天。较低的温度可以改善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进而延缓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高原 玉米 叶衰老 活性氧代谢
下载PDF
6BA 对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调节 被引量:17
20
作者 吴金贤 俞炳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0-23,共4页
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CAT 活性、CAR 含量在衰老初期就显著下降,而 SOD 活性直至衰老后期才迅速下降,同时,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 含量在叶片离体后就开始不断积累.6BA 可显著延缓离(整)体叶片衰老过程中 SOD 活性、CAT 活性、CAR 含量的下... 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CAT 活性、CAR 含量在衰老初期就显著下降,而 SOD 活性直至衰老后期才迅速下降,同时,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 含量在叶片离体后就开始不断积累.6BA 可显著延缓离(整)体叶片衰老过程中 SOD 活性、CAT 活性、CAR 含量的下降和 MDA 含量的上升.6BA 可延缓水稻叶片SOD 同工酶带数量增加和酶带强度的减弱.6BA 还可抑制 H_2O_2引发的 MDA 积累的加剧.6BA 在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对活性氧代谢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BA 水稻 叶片 衰老 活性 氧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