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特征追踪技术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应变 被引量:16
1
作者 喻思思 俞瑶涵 +4 位作者 唐雪培 邹倩 李淑豪 郑甜 龚良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探讨MR特征追踪技术(CMR-F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HCM患者60例(HCM组)及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心室短轴、二腔心、四腔心层面快速平... 目的探讨MR特征追踪技术(CMR-F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应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HCM患者60例(HCM组)及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心室短轴、二腔心、四腔心层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FIESTA)和延迟增强扫描(LGE)。HCM组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强化亚组和有强化亚组。采用CMR-FT后处理软件测定心肌整体的径向应变峰值(GPSR)、环向应变峰值(GPSC)、纵向应变峰值(GPSL)以及心室不同部位(心尖部、心室中部和基底部)的径向、环向和纵向应变峰值(PSR、PSC和PSL)。结果有强化亚组、无强化亚组和对照组的GPSR、GPSC和GP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呈增高趋势。除心尖部PSL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有强化亚组、无强化亚组和对照组的PSR、PSC和PS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心脏各部位均呈上升趋势。LVEF、SV与GPSR、GPSC、GPSL均呈正相关(P均<0.05)。GPSR、GPSC、GPSL诊断HCM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2、0.77(P均<0.05),其中GP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CMR-FT技术能够早期敏感地发现HCM的心肌应变功能障碍,且纵向应变受损早于或重于环向应变及径向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磁共振成像 特征追踪 心肌应变
下载PDF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中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李淑豪 邹倩 俞瑶涵 熊发奎 龚良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19-523,共5页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儿童巨大食管平滑肌瘤1例
3
作者 俞瑶涵 郑怡 周银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587,共2页
1病例简介女,11岁,主诉:进食后哽噎7年余,呕吐3年余。体格检查无异常。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见图1A、B,胸部CT检查见图1C~F,胸部MRI检查见图1G~J。入院后行胸腔镜探查+食管病损切除+胸腔闭式引流:胸腔镜下见肿瘤巨大,与周围组织部分粘连,剥... 1病例简介女,11岁,主诉:进食后哽噎7年余,呕吐3年余。体格检查无异常。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见图1A、B,胸部CT检查见图1C~F,胸部MRI检查见图1G~J。入院后行胸腔镜探查+食管病损切除+胸腔闭式引流:胸腔镜下见肿瘤巨大,与周围组织部分粘连,剥离困难,开胸,肿瘤组织质硬、脆,肿瘤外包膜与肿瘤粘连,部分位置外包膜缺损,肿瘤包裹食管中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平滑肌瘤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室异质性重构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任海波 唐雪培 俞瑶涵 熊发奎 龚良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71-1774,共4页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 w、4 w、8 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 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最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心肌梗死 重构
原文传递
104例儿童眶周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分布与CT影像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进华 俞瑶涵 +2 位作者 陈中雨 陆斌 胡颖姿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61-1565,共5页
目的探讨104例儿童眶周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分布与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眶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患儿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 目的探讨104例儿童眶周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分布与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眶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患儿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病变按眶骨CT四象限定位法定位;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例患儿手术中位年龄2岁11个月。眶骨CT四象限定位法显示病变位于眶外上象限外眦区(OC-UO)52例(50.0%),眶内上象限内眦区(IC-UI)24例(23.1%),眶外上象限眉弓区(G-UO)23例(22.1%)和眶内上象限眉间区(I-UI)5例(4.8%),病灶与额颧缝、额筛缝关系密切。103例病灶最大径〈2.0cm,G-UO病灶均值为(1.10±0.31)cm,与IC-UI、I-UI病灶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I-UI病灶均值为(0.64±0.14)cm,与G-UO、OC-UO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形态G-UO呈扁平状9例(69.2%),I-UI、IC-UI类圆形分别是4例(80.0%)、22例(91.7%),不规则形及哑铃状位于OC-UO。28例(26.9%)I-UI及G-UO对周围骨质有轻度压迫,而压迫明显者位于OC-UO。病变总的平均CT值为(-5.2±22.0)HU,但合并炎症的囊肿病灶其平均CT值为2.2 HU,高于单纯囊肿-7.5 HU,不同部位的病灶CT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眼眶CT四象限法有助于病变定位和描述,不同部位的儿童眶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