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裕 方坚强 +2 位作者 徐萍 俞跃东 王家莉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9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 目的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观察组采用VMAT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两组近期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SCC-Ag、CEA、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与IMRT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当,但VMAT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减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三维后装腔内放疗 不良反应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宫颈癌放疗中不同体位下的摆位误差、危及器官剂量及副反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裕 方坚强 +2 位作者 俞跃东 徐萍 王家莉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第9期1180-1183,共4页
目的 探讨宫颈癌放疗中不同体位下的摆位误差、危及器官剂量及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放疗的70例宫颈癌患者,按体位不同分为仰卧组和俯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摆位误差、危及器官剂量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俯卧组X、Y、Z轴向摆... 目的 探讨宫颈癌放疗中不同体位下的摆位误差、危及器官剂量及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放疗的70例宫颈癌患者,按体位不同分为仰卧组和俯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摆位误差、危及器官剂量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俯卧组X、Y、Z轴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仰卧组(均P <0.05)。两组小肠V50,直肠V20、V30、V40、V50,膀胱V20、V30、V40、V50,股骨头V20、V30、V40、V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俯卧组小肠V20、V30、V40,结肠V30、V40均低于仰卧组(均P <0.05)。两组肝肾功能损伤、放射性直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俯卧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低于仰卧位(均P <0.05)。结论 相较于仰卧位,宫颈癌放疗患者采用俯卧位可减小摆位误差,减少小肠、结肠受照剂量,降低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疗 摆位误差 危及器官 副反应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时BMI及治疗体位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方坚强 张青春 +4 位作者 刘裕 俞跃东 江婷 王家莉 李夏东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8期1943-1947,1965,I0006,共7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时BMI及治疗体位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37例和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67例共104例宫颈癌患者,按照纳排标准最终入组96例患者。按...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时BMI及治疗体位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37例和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67例共104例宫颈癌患者,按照纳排标准最终入组96例患者。按患者的BMI分为正常及以下组(<24 kg/m^(2))和偏胖及以上组(≥24 kg/m^(2)),再按治疗体位分为俯卧位与仰卧位;交叉组合分为4个亚组,A组为BMI≥24 kg/m^(2)且俯卧位20例,B组为BMI<24 kg/m^(2)且仰卧位40例,C组为BMI<24 kg/m^(2)且俯卧位23例,D组为BMI≥24 kg/m^(2)且仰卧位13例。采用智能勾画软件勾画小肠和直肠等危及器官,确认靶区后由放射物理师进行计划设计优化,分别记录4组患者小肠和直肠的放射剂量体积关系,统计并分析4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40_R(40 Gy等剂量线包绕的直肠体积占比)是发生Ⅱ级及Ⅱ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V40_R预测发生Ⅱ级及Ⅱ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UC为0.927,最佳截断值为45%,灵敏度为0.926,特异度为0.826。V40_R<45%组Ⅱ级及Ⅱ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3.4%,V40_R≥45%组发生率为67.6%。V40_R<45%组中不同BMI、治疗体位的亚组间Ⅱ级及Ⅱ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40_R≥45%组中4个亚组Ⅱ级及Ⅱ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D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仰卧位优于俯卧位。结论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下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和患者治疗体位相关,应该尽量采用仰卧位体位。同时尽量将直肠V40_R控制在45%以下以降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BMI≥24 kg/m^(2)患者建议采用仰卧位可显著降低Ⅱ级及Ⅱ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体重指数 急性放射性肠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