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会慧 杨婷 +3 位作者 俞长君 蒋庆新 朱磊 高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146-1150,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08—2022-10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治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08—2022-10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治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肺康复训练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膈肌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治疗3周后,2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2.07±0.45)L比(2.63±0.41)L,(2.11±0.47)L比(2.42±0.33)L]、用力肺活量(FVC)[(2.31±0.46)L比(2.77±0.38)L,(2.35±0.39)L(2.56±0.31)L]、FEV_(1)/FVC[(81.41±7.55)%比(89.25±6.43)%,(81.29±6.87)%比(85.12±5.32)%]、峰值呼气流量[(1.81±0.23)L/s比(3.15±0.57)L/s,(1.78±0.44)L/s比(2.54±0.41)L/s]、最大自主通气量[(61.78±7.49)L/min比(78.69±5.69)L/min,(60.25±6.59)L/min比(69.43±6.31)L/min]、动脉血氧分压[(65.47±7.23)mmHg比(94.47±6.53)mmHg,(66.33±6.01)mmHg比(85.29±5.77)mmHg]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3周后,2组膈肌厚度[(0.19±0.05)cm比(0.25±0.03)cm,(0.20±0.02)cm比(0.22±0.01)cm]、平静呼吸膈肌活动度[(1.25±0.17)cm比(1.46±0.26)cm,(1.27±0.22)cm比(1.36±0.14)cm]、深呼吸膈肌活动度[(2.85±0.36)cm比(3.56±0.44)cm,(2.91±0.34)cm比(3.25±0.31)cm]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的肺功能和膈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体外膈肌起搏 肺康复训练 肺功能 膈肌功能
下载PDF
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俞长君 杨婷 +2 位作者 张会慧 蔡雨星 杨蓓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02-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胸式呼吸组29例和腹式呼吸组29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胸式呼吸组和腹式呼吸组在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胸式呼吸组29例和腹式呼吸组29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胸式呼吸组和腹式呼吸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进行胸式呼吸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训练。评估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肺功能、呼吸力学指标及膈肌功能。结果康复训练3个月后,胸式呼吸组和腹式呼吸组肺功能、呼吸力学及膈肌肌电各项指标均优于训练前和常规康复组,且腹式呼吸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胸式呼吸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呼吸训练有助于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其呼吸力学指标和膈肌功能,且腹式呼吸训练方式的效果优于胸式呼吸训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呼吸训练 肺功能 膈肌功能
下载PDF
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9
3
作者 林强 李雪萍 +3 位作者 程凯 陈安亮 俞长君 周奕戈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86-1288,共3页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约70%脑卒中后存活者会遗留各种感觉、运动、言语、认知、心理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其中,关于运动功能障碍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却得不到足够重视;据报道,高达...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约70%脑卒中后存活者会遗留各种感觉、运动、言语、认知、心理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其中,关于运动功能障碍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却得不到足够重视;据报道,高达64%的脑卒中患者有某种程度的认知损害,并且其中1/3的人会发生痴呆,严重影响了患者运动功能、言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1],影响整体康复治疗的疗效,其对功能独立性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 早期认知 康复训练 认知损害 康复治疗 常规康复 存活者 认知障碍 定向力 上肢功能
下载PDF
针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8
4
作者 林强 陈安亮 +7 位作者 程凯 俞长君 周奕戈 王晓菊 杨婷 袁冰 李雪萍 毕海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98-901,906,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杨婷 李雪萍 +4 位作者 林强 杨倩 许亮 高政 俞长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最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运动功能 步行速度
下载PDF
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俊龙 李雪萍 +6 位作者 王大新 程凯 陈安亮 俞长君 周奕戈 林爱翠 林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4-36,50,共4页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为2008年9月~2010年8月间本院门诊的50例下背痛患者,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59.7±5.7)岁。对照组为50~70岁的正常人群,其中...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为2008年9月~2010年8月间本院门诊的50例下背痛患者,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59.7±5.7)岁。对照组为50~70岁的正常人群,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61.1±5.6)岁。观察组进行肌力训练,每次40 min,每天2次,共12周。两组人员分别行在治疗或入组前、治疗后12周行胸腰椎X摄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试,采用测骨器测量胸腰椎相关形态检查,同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均明显减少,2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及骨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的胸腰椎生物力学改变有积极的影响,并能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下背痛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程凯 杨婷 +3 位作者 李雪萍 林强 陈安亮 俞长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0-1433,共4页
目的观察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2)。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接受视... 目的观察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2)。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接受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共3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评分均在治疗后显著提高(t〉5.375,P〈0.001);除MMSE(P〉0.05)外,治疗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20,P〈0.05)。结论视觉扫描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偏侧忽略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侧忽略 视觉扫描训练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北京市三所高校大学生营养知信行调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俞长君 姜铄 +3 位作者 王蕊 王文哲 王辰 段俊婷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2年第7期57-61,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营养知识教育,促进身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3-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3所高校1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营养知识教育,促进身体健康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3-11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3所高校1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信息、营养知识、态度、行为4部分,体格测量包括身高和体重。结果:北京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值分别是(5.64±1.49)、(7.29±1.52)、(6.10±1.18)分。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BMI及是否接受过营养知识教育学生得分及格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营养KAP得分的因素主要有性别(OR=2.11)、生源地(OR=1.40)、BMI(超重与正常体重比较,OR=0.38)和是否接受过营养知识教育(OR=3.12)。结论:北京市3所高校应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尤其应引导男性、农村和超重学生通过营养知识指导日常的饮食行为,提升身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营养 知识 态度 行为
下载PDF
个体化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继发性胃轻瘫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俞长君 姜铄 段俊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5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胃轻瘫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T2DM胃轻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维持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胃轻瘫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T2DM胃轻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维持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等常规治疗,并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对照组采用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观察组采用个体化饮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总分,餐前和餐后胃电参数以及胃排空率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FPG、2hPG和GCSI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餐前和餐后波形主频率、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波形平均幅值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胃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餐前和餐后波形主频率、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波形平均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胃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胃排空率均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干预可更为有效地改善T2DM胃轻瘫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胃电节律和胃动力,促进胃排空,显著缓解胃轻瘫相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胃轻瘫 胃电参数 胃排空 个体化饮食干预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_(3)对老年肌少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10
作者 俞长君 姜铄 段俊婷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2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_(3)对老年肌少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6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65~85岁的老年肌少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身高...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_(3)对老年肌少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6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65~85岁的老年肌少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无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控制血糖,进行营养干预改善肌少症症状,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骨化三醇,每次0.25μg,每天2次,连续服用48 w。于治疗前和治疗48 w后,收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D_(3)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于干预前后测量骨骼肌肌量(ASM、ASM/H^(2))、优势手握力(HGS)及骨骼肌活动能力(SPPB),比较干预前后骨骼肌肌量、肌肉力量、骨骼肌活动能力、血糖变化及胰岛素抵抗状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_(3)水平无差异[(13.85±2.51)vs(14.30±2.35)]mmol/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显著增高,且高于对照组患者[(23.92±2.23)vs(14.73±2.12)]mmol/L(P<0.05);治疗前,2组患者ASM、ASM/H^(2)、HGS、SPPB均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GS和SPPB显著改善,均高于对照组指标(P<0.05)。治疗前,2组患者FBG、2 h PBG、HbA1c、HOMA-IR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BG、2 h PBG、HbA1c、HOMA-IR指标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_(3)干预老年肌少症合并糖尿病患者48 w,能够显著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改善肌肉力量和骨骼肌活动能力,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肌少症 糖尿病
下载PDF
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俞长君 李雪萍 +5 位作者 林强 程凯 蔡雨星 张会慧 赵秋云 夏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5-739,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4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的常规康复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每日2次,每周6d,康复治疗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呼吸肌肌力测定,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及下肢部分对2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分;然后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静止吸气压(Plmax)、最大静止呼气压(PEmax)、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除FMA和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发现,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肌力,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呼吸肌 呼吸功能 肺通气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长君 林强 +1 位作者 周俊 张会慧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1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产LUNAR)和定量超声检查仪(DBM Sonic 1200)联合测定45例单侧偏瘫患者(男28例、女17例)骨密度,对比两侧桡骨、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变化。...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产LUNAR)和定量超声检查仪(DBM Sonic 1200)联合测定45例单侧偏瘫患者(男28例、女17例)骨密度,对比两侧桡骨、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变化。结果偏瘫后遗症期患侧桡骨骨密度和超声波传导速度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侧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和超声声速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偏瘫患者的骨量变化随偏瘫时间呈现规律性及阶段性变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侧上肢骨质丢失明显,应加强上臂康复功能训练以减少骨钙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骨密度
原文传递
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配合多点等长肌力训练对髌骨软化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俞长君 张慧会 王斌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6期128-1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我科近年收治的40例髌骨软化症的总结,分析髌骨软化症的发病原因及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配合多点等长肌力训练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选择性电刺激及多点等长肌力训练,治疗时间30~40天,随访6个月。结果:愈显率达82.... 目的:通过对我科近年收治的40例髌骨软化症的总结,分析髌骨软化症的发病原因及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配合多点等长肌力训练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选择性电刺激及多点等长肌力训练,治疗时间30~40天,随访6个月。结果:愈显率达82.5%,总有效率达95%。结论: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配合多点等长肌力对髌骨软化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肌力训练 髌骨软化症 股内侧肌 电刺激
原文传递
低能量超声波骨折愈合仪的临床使用
14
作者 俞长君 袁冰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6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骨折愈合仪 能量超声波 临床使用 骨结构完整性 骨折延迟愈合 骨延迟愈合 再生过程 生物器官
原文传递
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雪萍 陈安亮 +5 位作者 周俊 程凯 于俊龙 张红飞 周奕戈 俞长君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索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刺激仪经直肠内采集盆底肌静息状态(10S)、快速收缩(2s×... 目的探索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刺激仪经直肠内采集盆底肌静息状态(10S)、快速收缩(2s×3)、持续收缩(10S)时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并对2组盆底肌不同状态下的数值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盆底肌静息时的RMS最大值(16.61±2.83)和平均值(13.52±2.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41±5.55)和(3.45±1.5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内比较,持续收缩时RMS最大值(20.24±13.99)和平均值(13.36±2.39)、快速收缩时的RMS平均值(13.40±2.31)与静息时RMS最大值和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状况和盆底肌功能的量化指标,对进一步制定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协调训练计划,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肠道功能障碍 表面肌电 盆底肌
原文传递
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会慧 李雪萍 +2 位作者 俞长君 刘萍 蔡雨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年第10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肺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肺康复训练干预,对照...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肺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肺康复训练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析对比治疗前后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溶积(FEV1)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溶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肺功能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实验差值为(47.78±6.78)m,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为(8.00±3.89)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癌因性疲乏量表差值为(0.78±0.14),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为(0.13±0.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癌患者术后采用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外科手术 护理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6分钟步行试验的运动强度和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钱兴皋 林强 +6 位作者 李雪萍 许慧岚 陆辉 程凯 陈安亮 俞长君 周奕戈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4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运动强度,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名志愿者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每位受试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D)、做功(W)和结束时的摄氧量(VO2-6 MWT),再按Bruce方案进行极量心肺运动试验(CPET),检测每位... 目的:研究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运动强度,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名志愿者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每位受试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D)、做功(W)和结束时的摄氧量(VO2-6 MWT),再按Bruce方案进行极量心肺运动试验(CPET),检测每位受试者极量运动时的峰值摄氧量(VO2-peak)和无氧阈(AT),CPET和6 MWT均采用便携式K4 B2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气体交换参数,以获得VO2-6 MWT、VO2-peak和AT。结果 :(1)6 MWT中16名受试者的摄氧量由运动初始的8.15 ml上升到28.42 ml,前1分钟上升较快,后5分钟基本进入平台期。(2)6分钟步行距离(6MWD)与6MWT结束时的摄氧量(VO2-6 MWT)成线性正相关;而VO2-6 MWT与CPET测得的A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健康受试者来说,6MWT是无氧阈水平的运动试验,它能够反映受试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可能反映其有氧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分钟步行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 摄氧量
原文传递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迪 陈安亮 +3 位作者 俞长君 袁冰 杨婷 蒋桂花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期165-167,共3页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按病情轻重分为7种类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患者在神经内科病情稳定后即转...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按病情轻重分为7种类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患者在神经内科病情稳定后即转入康复医学科,并在入住康复医学科的24小时内进行医疗、治疗、护理的整体评估,对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预测疾病转归、制定康复治疗措施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病例讨论的方式,来探讨急性GBS患者转入康复医学科的合适时机及注意事项,结果发现全面康复介入的最好时机在患者病情平稳以后,在急性进展期内以临床药物治疗为主,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应动态监测肌电图等电生理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康复方案
原文传递
老年性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观察与护理
19
作者 王庆平 刘牛庆 俞长君 《民航医学》 2005年第4期32-33,共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老年性下肢骨折手术后多见,Clarke等报道,全髋置换及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和66%,而且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危急生命。本院1995年1月至2004年1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老年性下肢骨折手术后多见,Clarke等报道,全髋置换及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和66%,而且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危急生命。本院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老年性(65~90岁)下肢骨折89例,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5.6%,经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骨折 老年性 术后并发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常见并发症 护理 骨折病人 全膝置换 全髋置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