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D-SWE技术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价值研究
1
作者 信亮亮 温智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联合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价值。方法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7例,常规行胃镜...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联合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价值。方法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7例,常规行胃镜检查了解EV发生情况,采用超声2D-SWE技术检测肝硬度(LSM)和脾硬度(SSM)。根据临床检测结果计算FIB-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肝硬化患者EV发生的效能。结果经胃镜检查发现,本组1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非EV者42例(35.9%)和发生EV者75例(64.1%);EV组LSM、SSM、FIB-4和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9.4±5.4)kPa、(42.5±9.5)kPa、(4.7±1.6)和(168.6±50.4)pg/mL,显著高于非EV组【分别为(14.2±4.7)kPa、(30.9±8.6)kPa、(2.6±0.9)和(130.9±39.3)pg/mL,P<0.05】;经ROC曲线分析,LSM、SSM、FIB-4和血清VEGF水平联合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发生(其截断点分别为16.0 kPa、38.8 kPa、3.7和142.9 pg/mL)的AUC为0.95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和85.7%,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应用2D-SWE技术检测LSM和SSM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能够帮助初步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 血管皮内生长因子 诊断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EB病毒抗体谱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信亮亮 温智 张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EB病毒抗体谱并分析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9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UC患者64例,CD患者31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EB病毒抗体谱并分析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9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UC患者64例,CD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包括EBV-CA-IgM、EBV-CA-IgG、EBV-EA-IgG、EBV-NA-IgG四项抗体,并开展1年随访观察预后。结果CD组EBV-CA-IgM阳性率为41.94%,明显高于UC组的18.75%(P<0.05)。在EB病毒抗体谱[EBV-CA-IgM(+)、EBV-CA-IgG(+)、EBV-EA-IgG(-)、EBV-NA-IgG(+)]中,CD组的比例(32.26%)高于UC组(12.50%)(P<0.05)。UC组EBV-CA-IgM阳性、阴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3.33%、92.31%(P>0.05)。CD组EBV-CA-IgM阳性、阴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6.92%、94.44%(P>0.05)。UC组不同EB病毒抗体谱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0.00%、100%、87.50%、100%、91.67%、85.71%、100%、100%(P>0.05)。CD组不同EB病毒抗体谱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00%、100%、90.00%、100%、84.62%、100%、100%、100%(P>0.05)。结论UC和CD患者EB病毒抗体谱存在差异,CD患者EBV-CA-IgM阳性率更高,不过EB病毒抗体谱与预后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EB病毒 抗体谱 预后
下载PDF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应用CT腹部检查+肠系膜上动脉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信亮亮 温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139-140,152,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CT血管造影(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I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腹部CT...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CT血管造影(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I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腹部CT、SMA CTA、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检测和肠镜检查,以肠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腹部CT+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IC的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肠镜检查诊断为IC者60例,非IC者20例。与非IC组相比,IC组PT缩短,APTT和TT延长,Fib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PT、APTT、Fib、TT诊断IC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59s、>29.16s、≤3g/L和>18.41s。腹部CT+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诊断IC的AUC值为0.876,高于各项单一诊断(P<0.05)。结论腹部CT、SMA CTA和凝血四项检测对IC的早期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但与各项单一诊断相比,腹部CT检查+SMA CTA联合凝血四项检测有助于提高IC的早期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腹部CT 肠系膜上动脉 CT血管造影 凝血指标 诊断价值
下载PDF
HBV合并HEV感染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信亮亮 李冰 荣义辉 《肝脏》 2016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HBV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69例,其中单独HBV感染患者39例,HBV合并HEV感染患者30例;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HBV DNA水平、凝...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HBV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69例,其中单独HBV感染患者39例,HBV合并HEV感染患者30例;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HBV DNA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以及预后情况;PCR扩增HBV-PC区序列,测序与ACLF相关的变异位点A1762T、G1764A、C1766T、T1768A、G1896A、A1762T+G1764A、G1764A+C1766T+T1768A,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HBV合并HEV感染存活与死亡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重叠感染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与单纯HBV感染组比较,合并HEV感染组患者的TBil[(216.4±12.1)μmol/L对(364.2±170.24)μmol/L]、肝性脑病发生率(17.9%对33.3%)、MELD评分(21.26±6.65对28.26±8.65)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TA[(33.3±22.4)%对(24.5±20.1)%]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BV-PC变异分析比较位点A1762T(66.7%对76.7%)、G1764A(69.2%对80.0%)、A1762T+G1764A(59.0%对70.0%)和G1764A+C1766T+T1768A(2.6%对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合并HEV感染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MELD评分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T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PC变异分析比较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P=0.006,OR=2.672)、PTA(P=0.036,OR=2.115)、MELD评分(P=0.003,OR=1.682)、肝性脑病并发症(P=0.001,OR=3.631)和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P=0.043,OR=2.081)因素与预后有关。结论单独HBV与合并HEB感染导致的ACLF患者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更差。TBil、MELD评分、肝性脑病并发症和HBV-PC区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发生率越高。PTA越低,ACLF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HBV-PC区变异
下载PDF
一种全长扩增克隆HEV方法和HEV体外瞬时转染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信亮亮 李冰 荣义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建立HEV全长基因组扩增克隆和全长HEV RNA体外瞬时转染细胞方法和初步应用。方法取5例抗HEV IgG阳性患者血清,采用特异性引物逆转录HEV RNA为cDNA,设计通用的分段且相互重叠的PCR引物分步扩增,然后再分别将PCR产物进行重组PCR扩增,... 目的建立HEV全长基因组扩增克隆和全长HEV RNA体外瞬时转染细胞方法和初步应用。方法取5例抗HEV IgG阳性患者血清,采用特异性引物逆转录HEV RNA为cDNA,设计通用的分段且相互重叠的PCR引物分步扩增,然后再分别将PCR产物进行重组PCR扩增,最终获得全长的HEV RNA cDNA产物片段。测序确定其序列,采用T-A克隆全长HEV cDNA序列,将HEV全长cDNA序列进行体外转录,提取转录后产物的RNA(去除DNA模板),获得高水平的HEV RNA产物,采用脉冲电流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24 h、48 h和96 h观察细胞上清HEV抗原分泌和HEV RNA载量。结果自Gen Bank获得约300条HEV全长基因组序列,设计了分段重组PCR方法,快速获得了HEV基因组全长序列;T-A克隆HEV全长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序列,体外转录制备高纯度的HEV mRNA,通过电转方式转入HepG2细胞,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HEV RNA,有效地评价了HEV的体外表型。HEV抗原要先于HEV RNA出现;体外实验显示Ⅰ型和Ⅳ型HEV复制能力无明显差别,都在转染后48 h达到峰值。结论建立的分段重组PCR法扩增HEV全长基因组,体外电转细胞系后分泌HEV RNA,为后续HEV分子病毒学和表型耐药研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HEPG2细胞 全长扩增 瞬时转染 体外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在大肠息肉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信亮亮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在大肠息肉中的表达,了解胃肠道激素对大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大肠息肉的发病机理。方法:选... 目的: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在大肠息肉中的表达,了解胃肠道激素对大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大肠息肉的发病机理。方法:选取经病理诊断确诊,且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及糖尿病,其他肿瘤如肺癌、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及其它肠道疾病的大肠息肉患者血清65例,取结肠镜检查阴性者血清标本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EGF、VIP、P物质含量。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在正常人血清中EGF、VIP、SP的表达较弱,而在息肉组EGF、VIP、SP的表达较强。肠息肉组的EGF阳性单位均值(2714.600±50.657)ng/L高于正常体检组(1122.74±324.758)n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息肉组VIP阳性单位均值(340.918±25.331)ng/L高于正常体检组(158.098±19.391)ng/L(P<0.05),在肠息肉组SP阳性单位均值(188.924±12.504 ng/L)也高于正常体检组(112.328±14.492)n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EGF、VIP、SP在肠息肉中成正相关,大肠息肉患者血清中EGF、VIP、SP浓度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大肠息肉血清中EGF、VIP、SP增高与其病理类型相关。结论:EGF、VIP、SP等肽类激素与在大肠息肉的发生、发展、甚至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表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