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念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对抗日战争的教学反思 被引量:1
1
作者 倪丽侠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1-43,共3页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4期刊登了陆静教授的文章《从高考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以下简称《陆文》),读来很受启发。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史有诸多新的讨论和看法,很多影视剧也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作品的模式。高...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4期刊登了陆静教授的文章《从高考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以下简称《陆文》),读来很受启发。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史有诸多新的讨论和看法,很多影视剧也突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作品的模式。高考在这方面的命题超越教材、突破传统,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能力 史观 高考
原文传递
从“三读”谈高中文科生的历史阅读素养——以甘肃两所中学为样本开展的行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倪丽侠 何慧珍 张聿军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年第9期74-79,共6页
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阅读的学科。阅读是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探究历史的基本途径。历史阅读是高中文科生历史学习中对各种文字或非文字素材的认知过程,这不仅关系到他们日常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关乎其升入大学后的学习潜质。
关键词 历史学习 阅读素养 文科生 行动研究 高中 样本 中学 甘肃
原文传递
大江毕竟东流去——我们对洋务运动“破产”的理解及教学处理
3
作者 倪丽侠 张聿军 景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年第3期55-55,共1页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对这个重要的历史结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简单解释为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只强调让学生识记。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我们...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对这个重要的历史结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简单解释为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只强调让学生识记。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我们备课组在讨论“洋务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经过各自的表达、相互的启发、共同的探索,大家对洋务运动的破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整理成文呈现于此,请同仁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破产问题 教学处理 甲午中日战争 新课程教学 历史结论 教学实践 清政府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东北、华北的行政区划问题
4
作者 倪丽侠 《历史学习》 2010年第3期24-25,共2页
为适应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行政区及其辖地都在不断地调整变化。这种时代的差异性给同学们准确掌握历史知识带来了不便。例如,今天东北、华北的行政区概念与民国时期的就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就“东北三省的沦陷”和“华北五省自治”两... 为适应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行政区及其辖地都在不断地调整变化。这种时代的差异性给同学们准确掌握历史知识带来了不便。例如,今天东北、华北的行政区概念与民国时期的就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就“东北三省的沦陷”和“华北五省自治”两个历史事件来谈谈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 东北三省 民国时期 华北 历史知识 历史事件 差异性
原文传递
巨大的变化,稳定的风格——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题简析
5
作者 张聿军 倪丽侠 董富全 《历史学习》 2004年第7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2004年 高考 全国卷 文科综合 历史 试题分析
原文传递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因的比较
6
作者 张聿军 倪丽侠 《历史学习》 2002年第10期3-3,共1页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形式。它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分别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对比两者形成的原因,却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 敌后抗日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相似之处 成因 发展壮大 历史任务 人民革命力量 半殖民地半封建
原文传递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必须讲清的四个问题
7
作者 张聿军 倪丽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年第5期47-47,共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介绍过于简略,加上学生没有世界史相关知识的底子,教师如果不灵活处理教材,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就很困难。但可以从以下四个问题着手来化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高中历史教材 原因 战争背景 人教版 世界史 学生
原文传递
什么样的历史对健全学生人格更有用——以人物史教学中的陈独秀为例
8
作者 张聿军 倪丽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年第6期24-26,共3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人物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因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史的教学就...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人物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因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史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教学 英雄人物 学生人格 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 陈独秀 人物史
原文传递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教训——由“修约”和“换约”所想到的
9
作者 张聿军 倪丽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年第10期28-29,共2页
研究鸦片战争史的专家茅海建先生说:“我在研究鸦片战争史时,很快便得出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与其缔结城下之盟,不如避开衅端,接受屈辱的“和平”,这是惟一明智... 研究鸦片战争史的专家茅海建先生说:“我在研究鸦片战争史时,很快便得出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与其缔结城下之盟,不如避开衅端,接受屈辱的“和平”,这是惟一明智的选择。但清朝的士大夫们显然没有接受鸦片战争的这一教训,堂堂天朝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选择。由“修约”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丧权辱国;因“换约”招致战祸再起,京城沦陷,圆明园被焚,让国人再次品尝战争的苦涩滋味。导致这种种不幸的关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未有任何改变,也不曾有发自内心的反省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修约 历史条件 “和平” 战争史 清朝 士大夫 圆明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