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于伴有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比较股骨远端旋转截骨与三联术式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0例,其...目的:对于伴有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比较股骨远端旋转截骨与三联术式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0例,其中22例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旋转截骨组),其余28例行传统三联术式(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和胫骨结节移位)(对照组)。术前测量髌骨高度、滑车发育Dejour分型、胫骨结节-股骨滑车距离、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等影像学参数。最终随访时评估临床功能评分(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髌骨松弛指数以及髌骨再脱位率,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旋转截骨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9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旋转截骨组的Kujala评分(82.1 vs 76.2,P=0.016)和Tegner评分(5.2 vs 4.1,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髌骨应力像结果显示旋转截骨组的髌骨松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9%vs 43%,P=0.011)。在随访期间,旋转截骨组患者无髌骨再脱位发生,但对照组有7名患者出现髌骨再脱位,其再脱位率显著高于旋转截骨组(25%vs 0,P=0.014)。结论:对于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股骨远端旋转截骨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三联术式,术后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功能评分,更好的术后髌骨稳定性及更低的髌骨再脱位率。展开更多
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剂型。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in decoction,SADs)是指在煎煮过程中,中药活性成分受热运动剧烈,在氢键、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等分子作用力下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凝胶...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剂型。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in decoction,SADs)是指在煎煮过程中,中药活性成分受热运动剧烈,在氢键、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等分子作用力下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凝胶、纤维等聚集体。研究发现SADs普遍存在于中药水煎液中,并可发挥优于有效单体或其物理混合物的生物活性,从成分互作-相态结构角度为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新的思路,现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归纳近年相关研究,发现水煎液体系的多分散性、煎煮过程中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的不稳定性、聚集体自组装规律的未知性、产品物理化学稳定性、纯度与产率等问题在研究中值得关注,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SADs的综合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于伴有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比较股骨远端旋转截骨与三联术式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0例,其中22例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旋转截骨组),其余28例行传统三联术式(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和胫骨结节移位)(对照组)。术前测量髌骨高度、滑车发育Dejour分型、胫骨结节-股骨滑车距离、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等影像学参数。最终随访时评估临床功能评分(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髌骨松弛指数以及髌骨再脱位率,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旋转截骨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9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旋转截骨组的Kujala评分(82.1 vs 76.2,P=0.016)和Tegner评分(5.2 vs 4.1,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髌骨应力像结果显示旋转截骨组的髌骨松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9%vs 43%,P=0.011)。在随访期间,旋转截骨组患者无髌骨再脱位发生,但对照组有7名患者出现髌骨再脱位,其再脱位率显著高于旋转截骨组(25%vs 0,P=0.014)。结论:对于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股骨远端旋转截骨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三联术式,术后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功能评分,更好的术后髌骨稳定性及更低的髌骨再脱位率。
文摘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剂型。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in decoction,SADs)是指在煎煮过程中,中药活性成分受热运动剧烈,在氢键、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等分子作用力下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凝胶、纤维等聚集体。研究发现SADs普遍存在于中药水煎液中,并可发挥优于有效单体或其物理混合物的生物活性,从成分互作-相态结构角度为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新的思路,现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归纳近年相关研究,发现水煎液体系的多分散性、煎煮过程中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的不稳定性、聚集体自组装规律的未知性、产品物理化学稳定性、纯度与产率等问题在研究中值得关注,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SADs的综合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