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过度胫骨前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倪乾坤 张辉 +5 位作者 宋关阳 张志军 郑峒 冯峥 曹晏维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急性损伤后出现过度胫骨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资料完整且...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急性损伤后出现过度胫骨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因急性ACL损伤行AC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资料完整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计14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6例、女性35例。在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测量胫骨前移,ATT≥6 mm定义为过度胫骨前移,该组患者为病例组,ATT<6 mm的患者归入对照组。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伤至手术时间、半月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及体格检查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出现过度胫骨前移的危险因素。结果:ATT≥6 mm的患者77例为病例组,ATT<6 mm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轴移试验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认异常增大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TS≥17°)(OR=4.22,P<0.001)和高度轴移(OR=2.46,P=0.037)是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半月板损伤、年龄、性别、BMI等与ATT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PTS≥17°和高度轴移是ATT≥6 m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平台后倾角 高度轴移 负重位胫骨前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不同长度胫骨轴线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的差异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倪乾坤 宋关阳 +3 位作者 张志军 郑峒 曹晏维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究在应用同一种测量方法时,下肢全长侧位X线片及短节段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并纳入100例于我科接受了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的... 目的:探究在应用同一种测量方法时,下肢全长侧位X线片及短节段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并纳入100例于我科接受了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的患者,应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分别在下肢全长侧位X线片及短节段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进行PTS的测量,PTS定义为胫骨轴线的垂线与胫骨平台前后向切线的夹角。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计算出两种测量值的绝对值差异及其频数分布。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00例ACL损伤患者。在下肢全长侧位X线片及短节段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PTS的测量值分别为15.2°±3.8°和13.2°±3.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50%的患者其在下肢全长及短节段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PTS的测量差值≥2.0°。结论:PTS测量值的大小会受到测量过程中胫骨轴线长短的显著影响;当评价PTS在ACL损伤、重建后失效中所起的作用时,测量过程中选取的胫骨长度应与测量值大小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平台后倾角 胫骨轴线
下载PDF
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术与三联术式治疗伴有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志军 宋关阳 +5 位作者 李岳 倪乾坤 曹晏维 冯峥 冯华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5-759,共5页
目的:对于伴有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比较股骨远端旋转截骨与三联术式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0例,其... 目的:对于伴有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比较股骨远端旋转截骨与三联术式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筛选出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50例,其中22例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旋转截骨组),其余28例行传统三联术式(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和胫骨结节移位)(对照组)。术前测量髌骨高度、滑车发育Dejour分型、胫骨结节-股骨滑车距离、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等影像学参数。最终随访时评估临床功能评分(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髌骨松弛指数以及髌骨再脱位率,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旋转截骨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9年,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旋转截骨组的Kujala评分(82.1 vs 76.2,P=0.016)和Tegner评分(5.2 vs 4.1,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髌骨应力像结果显示旋转截骨组的髌骨松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9%vs 43%,P=0.011)。在随访期间,旋转截骨组患者无髌骨再脱位发生,但对照组有7名患者出现髌骨再脱位,其再脱位率显著高于旋转截骨组(25%vs 0,P=0.014)。结论:对于术前存在严重髌骨轨迹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股骨远端旋转截骨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三联术式,术后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功能评分,更好的术后髌骨稳定性及更低的髌骨再脱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髌骨轨迹不良 旋转截骨
下载PDF
术前J形征分度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后短期临床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志军 张辉 +5 位作者 宋关阳 郑峒 倪乾坤 冯峥 曹晏维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5-929,共5页
目的:探讨对于行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 目的:探讨对于行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4名,平均手术时年龄为21岁。根据术前髌骨轨迹J形征分度将患者分为Ⅰ度组、Ⅱ度组和Ⅲ度组,术后采用髌骨切线位应力像评估髌骨术后稳定性,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Kujala评分,并比较其在上述三组间的差异。结果:Ⅲ度组患者平均股骨前倾角、胫骨外旋角和高位髌骨发生率均大于Ⅰ度组和Ⅱ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前平均Kujala评分为54分,术后为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Ⅲ度组患者的术后Kujala评分低于Ⅰ度组及Ⅱ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前倾角≥30°的患者,其术后Kujala评分低于股骨前倾角<30°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髌骨再脱位,但Ⅲ度组中有6人(18.8%)存在术后MPFL残存松弛,而Ⅰ度组和Ⅱ度组均无MPFL残存松弛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单纯MPFL重建或联合胫骨结节内移截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III度J形征对术后短期临床结果及髌骨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股骨前倾角增大、胫骨外旋角增大以及高位髌骨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出现Ⅲ度J形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J形征 股骨前倾角 髌骨稳定性
下载PDF
弹性电网及其恢复力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展望
5
作者 倪乾坤 《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 2020年第11期175-175,共1页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扰动时,在恢复力的帮助下能对事件进行抵御、适应以及快速恢复。这一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逐渐得到加强,因为人们遭受自然灾害次数的增多、反恐意识的增强,当面临这些极端事件情况下,极端扰动事件能在...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扰动时,在恢复力的帮助下能对事件进行抵御、适应以及快速恢复。这一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逐渐得到加强,因为人们遭受自然灾害次数的增多、反恐意识的增强,当面临这些极端事件情况下,极端扰动事件能在恢复力的帮助下形成弹性电网,并在当前发展中被国家政府所重视,不断地进行完善与应用,由此来形成新的智能电网,为弹性电网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机会。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针对弹性电网及其恢复力的基本概念,对其进行研究展望,希望能为我国电网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电网 恢复力 基本概念 研究 展望
下载PDF
“源规划、网现状、荷预测”科学破解县域电网新能源消纳困境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晓琴 倪乾坤 《企业管理》 2018年第S01期246-247,共2页
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是针对某个负荷预测结果采用最大容量裕度,规划阶段找到处理所有运行问题的最优解,规划方法相对简单。同时传统配电网规划处理分布式能源的基本原则是"即插即忘",传统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相对简单,出现电... 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是针对某个负荷预测结果采用最大容量裕度,规划阶段找到处理所有运行问题的最优解,规划方法相对简单。同时传统配电网规划处理分布式能源的基本原则是"即插即忘",传统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相对简单,出现电压越限情况分布式电源即离网运行,这样大大降低分布式能源的渗透率。针对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配电网规划 成本费用 新能源消纳 县域电网
下载PDF
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研究面临的问题初探
7
作者 王琪 郭小萌 +4 位作者 倪乾坤 李美景 徐睿 梁兴杰 龚慕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剂型。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in decoction,SADs)是指在煎煮过程中,中药活性成分受热运动剧烈,在氢键、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等分子作用力下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凝胶... 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剂型。中药水煎液自组装聚集体(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in decoction,SADs)是指在煎煮过程中,中药活性成分受热运动剧烈,在氢键、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等分子作用力下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凝胶、纤维等聚集体。研究发现SADs普遍存在于中药水煎液中,并可发挥优于有效单体或其物理混合物的生物活性,从成分互作-相态结构角度为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新的思路,现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归纳近年相关研究,发现水煎液体系的多分散性、煎煮过程中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的不稳定性、聚集体自组装规律的未知性、产品物理化学稳定性、纯度与产率等问题在研究中值得关注,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SADs的综合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汤剂 相态 聚集 药效物质
原文传递
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王震宇 杨方程 +6 位作者 程梅 郑果 倪乾坤 李远强 苟小力 唐康来 陶旭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33-839,共7页
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接受双平面截骨术治疗的31例Stephens-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2... 目的探讨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接受双平面截骨术治疗的31例Stephens-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41.4±1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2.8±8.9)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性和影像学评分,功能性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PROMIS评分患者报告结果测量信息系统评分中的疼痛影响评分(PI)和物理功能评分(PF);影像学评分包括足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Gissane角、Böhler角、跟骨后倾角、跟骨长度、足绝对高度、轴位跟骨宽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06.6±29.9)min。3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8.4±5.8)个月。本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3(2,3)、2(1,3)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76,87)、85(83,87)分]、PI评分[(57±9)、(48±6)分]、PF评分[53(39,61)、56(54,66)分]、Gissane角(109.6°±14.1°、109.3°±14.9°)、Böhler角(26.5°±11.6°、26.9°±11.8°)、跟骨后倾角[19.1°(14.5°,23.9°)、19.9°(14.5°,23.9°)]、足绝对高度[(76.5±9.6)、(76.0±9.9)mm]、轴位跟骨宽度[(38.5±4.1)、(38.3±4.1)mm]均较术前[5(4,6)分、62(56,67)分、(62±6)分、47(38,51)分、126.8°±13.1°、11.8°±10.9°、13.8°(8.2°,18.7°)、(71.0±9.1)mm、(42.8±5.5)mm]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平面截骨术治疗Stephens-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矫形能力强,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距下关节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倪乾坤 张辉 +5 位作者 宋关阳 张志军 郑峒 冯峥 曹晏维 冯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89-396,共8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连续收治并随访2年以上的非接触性ACL损伤而行ACL初次重建的患者178例。随访2年内25例患者出现MRI证实的ACL移...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连续收治并随访2年以上的非接触性ACL损伤而行ACL初次重建的患者178例。随访2年内25例患者出现MRI证实的ACL移植物完全断裂或轴移试验阳性或KT-1000侧侧差值超过5 mm或MRI上静态胫骨前移超过5 mm判定为术后失效,纳入术后失效组;按照1∶2的比例匹配术后2年内未失效者50例,纳入术后未失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随访时间、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胫骨前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失效组的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7.21°±2.20°,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14.36°±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术后失效组的术前胫骨前移为(8.29±3.42)mm,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4.09±3.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4,P<0.001)。两组性别、年龄、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分度、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角≥17°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2,P=0.002),胫骨前移≥6 mm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9.91,P=0.006);而性别、年龄、BMI、半月板是否损伤、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与术后失效无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17°和胫骨前移≥6 mm可增加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治疗失败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胫骨前方闭合截骨术在胫骨平台后倾角异常增大的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关阳 倪乾坤 +1 位作者 郑峒 张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977-984,共8页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联合胫骨前方闭合截骨术(anterior clos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ACW-HTO)治疗伴有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异常增大的陈旧性ACL损伤的短期疗效...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联合胫骨前方闭合截骨术(anterior clos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ACW-HTO)治疗伴有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异常增大的陈旧性ACL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PTS异常增大(大于17°)的陈旧性(受伤时间大于6个月)ACL损伤患者54例,男46例,女8例;年龄(30.8±3.9)岁(范围20~42岁)。采用ACL重建术联合ACW-HTO治疗(ACW-HTO+ACL重建术组)18例,采用单纯ACL重建术治疗(ACL重建术组)36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胫骨前移距离、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客观评级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受伤时间及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W-HTO+ACL重建术组胫骨前移距离为(0.9±0.4)mm,小于ACL重建术组的(7.3±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9,P<0.001)。ACW-HTO+ACL重建术组轴移试验低度阳性18例,KT-1000侧侧差值为(1.5±0.6)mm;ACL重建术组轴移试验低度阳性31例、高度阳性5例,KT-1000侧侧差值为(4.4±1.2)mm;两组轴移试验分度总体分布不同(χ^(2)=16.071,P<0.001),KT-1000侧侧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8,P<0.001)。ACW-HTO+ACL重建术组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为(93.3±4.3)分,高于ACL重建术组的(80.3±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6,P<0.001);ACL-HTO+ACL重建术组Tegner运动功能评分为(7.3±0.9)分,高于ACL重建术组的(6.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P=0.043);ACW-HTO+ACL重建术组IKDC客观评级结果为A级17例、B级1例,ACL重建术组为A级29例、B级5例、C级2例,两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1,P<0.001)。结论采用ACW-HTO联合ACL重建术治疗伴有PTS异常增大的陈旧性ACL损伤,术后短期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优于单纯ACL重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 截骨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修复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峒 冯华 +6 位作者 张辉 宋关阳 李岳 张志军 倪乾坤 曹晏维 冯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24-432,共9页
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 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撕裂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7.7±7.5)岁(范围17~45岁)。由同一术者施行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自体腘绳肌腱ACL解剖单束重建术,随访2年以上。根据二次关节镜下探查结果评估半月板愈合,根据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主观功能,根据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客观稳定性,根据矢状面MRI上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以术前胫骨前移距离进行分组,前移至少6 mm者(前移阳性组)18例,前移小于6 mm者(前移阴性组)15例,比较术前及术后2年两组患者胫骨前移距离及其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4.0)个月(范围24~39个月)。LMPR完全愈合23例(70%)、部分愈合9例(27%)、不愈合1例(3%)。Lysholm评分由(60.4±13.6)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82.7±11.1)分、术后2年的(91.4±9.1)分(F=155.996,P<0.001);Tegner评分由3(2,5)分[M(P25,P75)]提高至术后1年的4(3,5)分、术后2年的6(4,6)分(χ^2=47.791,P<0.001)。KT-1000侧侧差值由(9.1±3.3)mm降低至(2.0±1.7)mm(t=11.197,P<0.001);轴移试验由Ⅰ度10例、Ⅱ度20例、Ⅲ度3例改善至正常30例、Ⅰ度3例(U=5.161,P<0.001)。胫骨前移距离由(5.7±3.9)mm减少至(3.5±3.2)mm(t=3.530,P=0.001)。术后2年,前移阳性组的胫骨前移由(8.7±1.8)mm下降至(5.0±3.3)mm(t=4.765,P<0.001),前移阴性组的胫骨前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0,P=0.695)。前移阳性组胫骨前移下降幅度为(3.7±3.3)mm,大于前移阴性组的(0.3±2.8)mm(t=3.115,P=0.004)。结论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联合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术后2年半月板愈合率高;膝关节主观功能及客观稳定性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术前胫骨前移≥6 mm患者的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半月板 胫骨 治疗结果 关节镜检查
原文传递
声敏纳米材料在颅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玉捷 杨春容 +2 位作者 倪乾坤 杨宇忱 李景虹 《中国基础科学》 2022年第2期53-61,68,共10页
作为颅脑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脑肿瘤、脑梗死等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发病率逐年增加。其高致残率与致死率促使广大临床与科研工作者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应对日渐上升的临床治疗压力。区别于其他部位疾病,脑部疾病... 作为颅脑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脑肿瘤、脑梗死等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发病率逐年增加。其高致残率与致死率促使广大临床与科研工作者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应对日渐上升的临床治疗压力。区别于其他部位疾病,脑部疾病治疗中,药物需经外周循环系统由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进入脑区发挥效用。BBB阻碍治疗药物在颅内的递送和聚集,限制治疗效果。因此,针对脑部疾病,开发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安全性的治疗体系和递送策略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纳米材料因其组成的多样性和改造的便捷可控性逐渐成为临床问题解决方案储备库,声敏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超声敏化能力,在颅内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具有超声敏化性质的纳米材料在脑肿瘤及脑梗死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和临床转化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敏纳米材料 超声 脑肿瘤 脑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