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书纪年〉解谜》后记
1
作者 倪德卫 解芳 邵东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21,共18页
这篇"后记",是我三十余年所作研究之回顾。细数从研究之初,受学人发现而鼓舞,到后来步步深入,得到意外结果的历程。近两百年来,学者皆视"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作。但在1979年,我则证实了"今本"《竹书纪... 这篇"后记",是我三十余年所作研究之回顾。细数从研究之初,受学人发现而鼓舞,到后来步步深入,得到意外结果的历程。近两百年来,学者皆视"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作。但在1979年,我则证实了"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造。赞成我之观点的一派中,后来又衍生出两种意见。一种是我的意见,另一种是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的意见。夏含夷的意见,大抵针对我之观点而发(下文括号内数字代表〈后记〉相应各节)。在我看来,"今本"《竹书纪年》完好保存了公元280年左右出土之《竹书纪年》竹简的原貌。该竹简古书,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除结尾几处散乱外,均编排有序。(以"岁"记之日期,乃后人加入,属微调,无碍全局)大体上,我以"今本"《竹书纪年》作底本,重订了夏、商两代的纪年(第1至第3节),并倚赖天文学发现,对简文加以修复,以使其更加准确。经修复的"今本"《竹书纪年》简文,现已数量过半(第4及第7节)。夏含夷与我看法相悖。他认为,竹简出土时,已杂乱无章。晋代学者整理、编辑竹简,必然加以重组、改写(甚或杜撰)。于是,他断言道,我所作之纪年研究,除周代部分,余皆毫无依据,不值一提(第6至第7节)。此处有一关键问题。即,夏含夷发现之错简究竟发生于何时?又为何有人将周代成王纪年位处中段的一支竹简错置于武王纪谱结尾处,致使武王在周克商后的在位年份增添三年?夏含夷以为此举乃晋代学者所为,目的在于使乱简看起来有序、合理。我认为,错简在魏国时期,即竹简古书遭埋藏以前,必已造成。魏国时人之所以如此举动,乃是要支持魏惠成王在公元前335年宣言称王。据我观察,竹简排列有序,且我研究所得结果,亦可拿来与甲骨文、金文作对照(第5及第13节)。夏含夷发现之错简,必在移动前即已存在。且要使错简成立,必得把成王纪年中有关周公去世、丧葬年份往前倒退十年。结果,周公死后所举行的禘祭竟然发生在他去世以前。这种改动,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在晋代,而属于魏国专家有意为之(第5、第7及第15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第11节中解释了夏帝仲康五年九月朔之日食。要对此加以解释,就不得不假设战国时代对远古纪年作错误调整的人采用了章蔀置闰法,并据此要找到一个九月朔日时太阳位置在房的年份。他发现公元前428年恰是这样一个年份,且该年九月朔日为庚戌日。于是,他推断从公元前428年往前推1520年(一纪),即公元前1948年,情形也必相同。除此无法解释他提出的"1948"和"庚戌"的说法。可是若他用此推断法,他必得掌握一千五百年前历史的确切记载。因为他得知道确切的夏朝起始年和确切的日食年份,才能加以推断。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战国时代编写原本《纪年》的人大抵相同:均掌握确切的历史记载,并对此记载加以"修正"(见第3节)。我们必须找到他们的动机和误解,才能对现存的《竹书纪年》加以利用,并推断出远古的真实年代和日期。此乃我写作《〈竹书纪年〉解谜》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元年说 错简 仲康日食 章蔀年代计算 周公之禘礼
下载PDF
“今本”《竹书纪年》与中国上古年代研究--《〈竹书纪年〉解谜》概观 被引量:2
2
作者 倪德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103,共16页
《〈竹书纪年〉解谜》一书讨论了"今本"《竹书纪年》对研究中国上古年代的重要性,认为任何恢复准确年代的企图都必须从分析"今本"《竹书纪年》开始——而此却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完全忽略了。书中以"今本"... 《〈竹书纪年〉解谜》一书讨论了"今本"《竹书纪年》对研究中国上古年代的重要性,认为任何恢复准确年代的企图都必须从分析"今本"《竹书纪年》开始——而此却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完全忽略了。书中以"今本"《纪年》为基础,结合古代天文和历法的研究成果,提出《纪年》记载的在位年数通常是从完成对先君的服丧期之后算起的假设,确定克商的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040年4月18日,并提供了夏商周三代的具体编年。接着对断代工程做了评论,表明断代工程的方法和结论并不完全可靠。最后,重构了《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前303条竹简,讨论分析了商周递嬗之际的年代,并认为"今本"《纪年》是战国时魏人对真实年代篡改的结果。附录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对断代工程在确定商代后期事件时间的问题上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本《竹书纪年》 中国古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下载PDF
晋侯的世系及其对中国古代纪年的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倪德卫 夏含夷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1,共1页
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晋侯苏编钟问世以后 ,铭文的历法问题引起中国及海外学术界的兴趣。本文提出两种新的观点 :( 1)铭文所载“三十三年”年代必指宣王在位年 ,即公元前 795年 ,可是所载四个月份、月象和干支具备的历法记载却与此... 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晋侯苏编钟问世以后 ,铭文的历法问题引起中国及海外学术界的兴趣。本文提出两种新的观点 :( 1)铭文所载“三十三年”年代必指宣王在位年 ,即公元前 795年 ,可是所载四个月份、月象和干支具备的历法记载却与此年不合 ,而合乎次年公元前 794年。本文提出两个解释以说明这一点。 ( 2 )“晋侯苏”即晋献侯无疑 ,可是《史记·晋世家》以其在位年为公元前 82 2—公元前 812年 ,与公元前 795或公元前 794年不合。因为在《史记》所载晋侯的世系里 ,献侯的儿子为穆侯、穆侯的孙子为昭侯 ,与周礼昭穆制度相矛盾 ,所以本文推测献侯和穆侯的世系被颠倒 ,献侯实际在位年是宣王三十三年到四十三年 (公元前 795—公元前 785年 )。如此不仅与晋侯苏编钟铭文所载历法记载全合 ,并且也可以说明一系列中国古代年代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侯苏编钟 断代学 年代学 昭穆制度
全文增补中
中国的历史哲学
4
作者 倪德卫 崔雅琴 《思想与文化》 2007年第1期1-35,共35页
一、何为"历史哲学"?"历史"一词既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指人们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书写和思考。由此相应,"历史哲学"往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过去事件(也有可能扩展到将来假定会发生的事件)的意义... 一、何为"历史哲学"?"历史"一词既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指人们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书写和思考。由此相应,"历史哲学"往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过去事件(也有可能扩展到将来假定会发生的事件)的意义或样式进行的哲学思考,一种是对我们如何以及应该如何思考(及书写)过去所展开的哲学分析和哲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历史编纂 哲学分析 六经皆史 哲学批判 刘知几 所传闻世 天下一统 《商君书》 《史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