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以孟京辉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倪思然 常瀚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8,共8页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戏剧为当代中国戏剧注入了崭新的艺术与文化元素。以孟京辉的戏剧创作观和舞台实践为考察中心,可见该时期先锋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塑造与戏剧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与西方后现代艺术似中...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戏剧为当代中国戏剧注入了崭新的艺术与文化元素。以孟京辉的戏剧创作观和舞台实践为考察中心,可见该时期先锋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塑造与戏剧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与西方后现代艺术似中见异的"东方后现代"色泽。该阶段的先锋戏剧对于中外戏剧艺术的资源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且在市场经济兴盛的语境中,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困境与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戏剧 后现代主义 情节结构 舞台形象 戏剧语言
下载PDF
追求个性自由独立 彰显崇高人性理想——从普希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其人生价值观 被引量:3
2
作者 倪思然 常瀚文 《创新》 2012年第6期108-110,128,共3页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不仅是伟大的诗圣,而且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显赫的艺术成就。通过剖析普希金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可以从其作品所体现的善恶观、爱情婚姻观和幸福观三方面洞察作家追求个性自由独立,彰显崇高人性理想的...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不仅是伟大的诗圣,而且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显赫的艺术成就。通过剖析普希金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可以从其作品所体现的善恶观、爱情婚姻观和幸福观三方面洞察作家追求个性自由独立,彰显崇高人性理想的人生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女性形象 善恶观 爱情婚姻观 幸福观 人生价值观
下载PDF
禅慧诗心与高洁旨趣的交汇——旅美华文作家潘郁琦生命书写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倪思然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1,共5页
旅美台湾作家潘郁琦在散文创作中融入饱含诗性智慧的生命体验,并将家国之思、禅宗智慧与人文关怀贯穿于作品的生命书写之中。她亦善于在文本中通过生命形态的参差对照,以丑衬美,从而体现出高洁的人生志趣。
关键词 潘郁琦 生命书写 家国之思 禅宗智慧 人文情怀
下载PDF
著诚去伪 敏智多思--论析廖玉蕙的生命体验与散文美学
4
作者 倪思然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48-54,共7页
台湾作家廖玉蕙以敏慧多情的笔触,追怀难忘的往事,记述自我生命的艰辛成长阅历,叠印出时代变迁中的流年暗换。她还在创作中勾勒出内心情感生活的涨落与嬗变状况,为亲情散文开辟出更丰富的书写路径。廖玉蕙心系苍生,在其散文文本中深刻... 台湾作家廖玉蕙以敏慧多情的笔触,追怀难忘的往事,记述自我生命的艰辛成长阅历,叠印出时代变迁中的流年暗换。她还在创作中勾勒出内心情感生活的涨落与嬗变状况,为亲情散文开辟出更丰富的书写路径。廖玉蕙心系苍生,在其散文文本中深刻地刻画出金钱拜物教和工具理性泛滥之下台湾社会多面向的众生相,揭露并反思社会现代性的弊端,贯穿着知识分子激浊扬清的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玉蕙 成长叙事 亲情书写 淑世情怀
下载PDF
淇水滔滔
5
作者 倪思然 《戏剧之家》 2013年第11期388-391,共4页
时代:周代登场人物:刘凤莲——二十一岁,一个聪颖持重、贤淑重情而又刚强自爱的女子。王羽——二十三岁,凤莲的丈夫,一个用情不专,待人轻浮、圆滑的男子,但尚有起码的恻隐之心。刘陵——三十岁左右,凤莲的兄长,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 时代:周代登场人物:刘凤莲——二十一岁,一个聪颖持重、贤淑重情而又刚强自爱的女子。王羽——二十三岁,凤莲的丈夫,一个用情不专,待人轻浮、圆滑的男子,但尚有起码的恻隐之心。刘陵——三十岁左右,凤莲的兄长,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男子。张氏——五十余岁,为王羽夫妇牵线搭桥的媒人。孙氏——十八岁,与王羽相好的女子,年轻貌美。王羽家的邻居若干人。(注:以上人物除刘凤莲、王羽二人外,均是凤莲回忆场景中的年龄。)布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女子 张氏 传统思想 回忆 小石子 妇人 男子 舞台 藤条
下载PDF
跨越时空的阈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雷雨》悲剧艺术比较研究
6
作者 倪思然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4期7-8,11,共3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分别是莎士比亚和曹禺的代表性戏剧作品。若从悲剧理论、宗教意识以及思想意蕴等角度审视这两部剧作的悲剧艺术,可见它们不仅是卓然可比的,还凝聚着二位剧作家独特的悲剧思想特色。
关键词 悲剧艺术 宗教意识 思想意蕴 审美 文化心理
下载PDF
郑愁予早期诗歌浪游题材的文化阐释
7
作者 倪思然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1年第4期26-29,共4页
郑愁予早期诗歌中的浪游题材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阐释空间。诗人创造性地接受佛理的无常观,在浪游题材文本的营构中,处处渗入自己的"郑氏"无常观。此外,作品中的浪子形象,不仅具有游侠气质,还或多或少拥有儒家传统精神的特质,... 郑愁予早期诗歌中的浪游题材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阐释空间。诗人创造性地接受佛理的无常观,在浪游题材文本的营构中,处处渗入自己的"郑氏"无常观。此外,作品中的浪子形象,不仅具有游侠气质,还或多或少拥有儒家传统精神的特质,体现出"仁侠精神"的精髓对诗人创作生涯的深远影响。郑愁予早期浪游题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质是他青年时期文化观在艺术创作层面的一个缩影,对读者理解其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变化历程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愁予 浪游题材 无常观 游侠气质 儒家精义
下载PDF
略论台湾光复初期《台湾文化》月刊的历史风貌
8
作者 倪思然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期182-183,共2页
《台湾文化》是台湾光复初期十分重要的文化期刊。它在“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支持下,由苏新、杨云萍、陈奇禄等编辑主导,扮演了评介、传播和推广祖国大陆“五四”时期以降优秀文化的重要角色。虽然《台湾文化》后期在“白色恐怖”的时代... 《台湾文化》是台湾光复初期十分重要的文化期刊。它在“台湾文化协进会”的支持下,由苏新、杨云萍、陈奇禄等编辑主导,扮演了评介、传播和推广祖国大陆“五四”时期以降优秀文化的重要角色。虽然《台湾文化》后期在“白色恐怖”的时代氛围中被迫收起锋芒、发生转型,但该刊整体的史料价值、文化内涵和学术意义均十分突出,理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化》 编辑群 文化重建 文化姿态
下载PDF
“湘西美”的颂歌——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文学史考察
9
作者 倪思然 《职大学报》 2014年第2期25-27,共3页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那纯美景色与自然人性的热情赞颂与理想化描摹,丰富了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整体内涵。此外,构设"湘西世界"体现出的批判都市文化弊端的主题也对文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此可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湘...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那纯美景色与自然人性的热情赞颂与理想化描摹,丰富了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整体内涵。此外,构设"湘西世界"体现出的批判都市文化弊端的主题也对文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此可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湘西世界"进行考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文学 湘西 文学史
下载PDF
龙瑛宗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探析——兼与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比较
10
作者 倪思然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9年第4期50-55,共6页
龙瑛宗在小说创作中合理地吸收俄国文学养分,结合日据时期台湾独特的社会语境,以富有诗意的浪漫抒情笔调,塑造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与19世纪俄国作家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相比,他们身上突出体现了日本殖民统治下台... 龙瑛宗在小说创作中合理地吸收俄国文学养分,结合日据时期台湾独特的社会语境,以富有诗意的浪漫抒情笔调,塑造出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与19世纪俄国作家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相比,他们身上突出体现了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小知识分子特有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瑛宗小说 俄国文学 “多余人”形象 抒情笔调
下载PDF
试析艾芜《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
11
作者 倪思然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0-24,共5页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芜 《南行记》 东南亚世界
下载PDF
用文学为马祖守夜——谢昭华诗艺论
12
作者 倪思然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12期50-51,共2页
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执诗笔;既拥有水中精灵般灵动的诗思,又能让奇特的想象力插翅翱翔在诗的王国;既熟稔于自幽幽梦境中捕捉灵感,又往往能让诗艺在流转的时空中邂逅美神——这就是谢昭华,一位颇具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台... 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执诗笔;既拥有水中精灵般灵动的诗思,又能让奇特的想象力插翅翱翔在诗的王国;既熟稔于自幽幽梦境中捕捉灵感,又往往能让诗艺在流转的时空中邂逅美神——这就是谢昭华,一位颇具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台湾诗人。他曾于1996年获得“台湾当代精锐诗人”的称号,从此在台湾诗坛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其扎实的诗歌创作态度和深沉的故乡情结,他还被称作“一个用文学为马祖守夜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艺 马祖 文学 台湾诗人 台湾诗坛 故乡情结 创作态度 想象力
下载PDF
《橡皮》擦去了什么——略论界线的淡化、交融与超越
13
作者 倪思然 何治乾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5期61-66,共6页
《橡皮》是20世纪新小说派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成名作。不论是从主题上、情节上来看,还是从体裁上、语言上来看,它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小说不仅淡化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界线,而且通过线索的碎片化处理... 《橡皮》是20世纪新小说派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成名作。不论是从主题上、情节上来看,还是从体裁上、语言上来看,它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小说不仅淡化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界线,而且通过线索的碎片化处理、体裁的融合,以及对于日常语言的超越,进行了一次有着读者积极参与的"深层的真实"的探索。以《橡皮》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满足于对旧有文学创作样式的颠覆,它们更是以一种离经叛道的形式完成了另一层意义上的继承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线索 体裁 界线 交融
下载PDF
重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4
作者 常瀚文 倪思然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5期145-147,共3页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关注20世纪新兴的机械复制技术及其对现代艺术、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立足于"灵韵"学说、机械复制理论以及文化与大众之关系等视角,阐述了颇为深刻的真知灼见。
关键词 灵韵 机械复制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下载PDF
挚情与根性
15
作者 倪金华 倪思然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0-12,共3页
人们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处世赏景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出许多细腻的人生感触或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常人不同,作为生活有心人的作家往往能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及时捕捉,化作鲜活的创作素材,写就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散文集《一路... 人们在日常的待人接物、处世赏景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出许多细腻的人生感触或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常人不同,作为生活有心人的作家往往能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及时捕捉,化作鲜活的创作素材,写就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散文集《一路风景》正是这样一部佳作,它的作者任启亮先生虽非专业作家,却以热爱读书、钟情文学的赤诚情怀,在辛苦繁忙的公务之余笔耕不辍,用可观的创作成果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任启亮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的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性 《一路风景》 创作素材 专业作家 待人接物 精神世界 散文集 人生
下载PDF
《小径分岔的花园》——由荒诞与虚无的隐喻直达人生的迷宫
16
作者 张芮 倪思然 《文化产业》 2018年第6期66-68,共3页
小径分岔的花园》揭开了"时间"的谜底,但关于时间,这个永恒的人生、哲学乃至宗教命题却永远地在人类面前保持高度的神秘性和距离感。人生由时间片段流动拼凑而成,与时间相比,生命本身对人类更具可感性。因此,从"人生&qu... 小径分岔的花园》揭开了"时间"的谜底,但关于时间,这个永恒的人生、哲学乃至宗教命题却永远地在人类面前保持高度的神秘性和距离感。人生由时间片段流动拼凑而成,与时间相比,生命本身对人类更具可感性。因此,从"人生"出发,去找寻和探究《小径分岔的花园》所包含的单向流动的人生荒诞与虚无的隐晦意涵,进而从"二度创造"的读者本体论的角度阐述其在文学史上对艺术表达和形式的革新,以及对东西方文坛的巨大影响与交叉学科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 荒诞虚无 单向流动 文学史 读者本体
下载PDF
追忆人心物性 抒写乡土变迁——阿盛散文创作论
17
作者 倪思然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45,共12页
台湾著名作家阿盛以卓异的审美视角、讲好"乡土故事"的叙事特质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呈现,追忆发生在台湾民间世界中的人文故事和乡土传奇,体现出他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变迁的高度敏感性。阿盛秉持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极为重视个人... 台湾著名作家阿盛以卓异的审美视角、讲好"乡土故事"的叙事特质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呈现,追忆发生在台湾民间世界中的人文故事和乡土传奇,体现出他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变迁的高度敏感性。阿盛秉持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极为重视个人家世血脉和乡土情谊。其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民间故事和乡野动物,汇聚了中华五四新文学的"大传统"与台湾方言写作的"小传统",承载了多元驳杂的深刻人生体验与感悟,折射出台湾社会与文化递次嬗变的历史桑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盛 乡土变迁 人物刻画 动物摹写 传奇叙事
下载PDF
《国声报》“南光”副刊与厦大校友作家群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思然 朱双一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9-184,共6页
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年)是整个二十世纪海峡两岸的政治、文化格局真正处于同构化状态的短暂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动荡以及和中国大陆的迅速的整合”,①许寿裳、黎烈文、黄荣灿、李霁野、李何林等杰出的大陆... 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年)是整个二十世纪海峡两岸的政治、文化格局真正处于同构化状态的短暂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动荡以及和中国大陆的迅速的整合”,①许寿裳、黎烈文、黄荣灿、李霁野、李何林等杰出的大陆文化界人士自抵达台湾伊始,即采取一系列富有魄力的措施,使得台湾战后社会文化的转型及其与中国大陆的“整合”得以稳步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光复初期 作家群 校友 副刊 中国大陆 “整合” 1949年 海峡两岸
原文传递
略论台湾光复初期新文化的重建——以《国声报》“南光”副刊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思然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年第3期26-31,共6页
《国声报》"南光"副刊在雷石榆和吴忠翰的主持与影响下,秉承文艺大众化的办刊宗旨与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强调通俗性与现实性,追求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传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培养台湾青年一代与祖国思想文化接轨,致... 《国声报》"南光"副刊在雷石榆和吴忠翰的主持与影响下,秉承文艺大众化的办刊宗旨与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强调通俗性与现实性,追求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传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培养台湾青年一代与祖国思想文化接轨,致力于文学新人的教育与重塑,为光复初期台湾新文化的重建做出贡献,实现了当时台湾政治阴霾下的文化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文化 《国声报》“南光”副刊 “新青年”
原文传递
雷震的舆论政治理念评析
20
作者 倪思然 《现代台湾研究》 2012年第1期64-66,共3页
雷震曾为国民党官僚高层中的一员,后因不满国民党的威权专制统治而奋起反抗。以往学界对雷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关于民主宪政和政党政治的思想主张之上,或着重阐发雷震及《自由中国》对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意义,而对于雷震的舆论... 雷震曾为国民党官僚高层中的一员,后因不满国民党的威权专制统治而奋起反抗。以往学界对雷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关于民主宪政和政党政治的思想主张之上,或着重阐发雷震及《自由中国》对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意义,而对于雷震的舆论政治理念则较少涉及。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念 雷震 舆论 政治民主化进程 《自由中国》 专制统治 思想主张 政党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