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睑板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文停(综述) 刘慧霞(审校) 倪梦圆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2期3921-3924,3930,共5页
睑板腺癌是源于机体睑板腺和睫毛的皮脂腺癌,位居我国眼睑恶性肿瘤第2位,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由于其易误诊、高复发、局部扩散及远处转移的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目前,睑板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随着手术及放射... 睑板腺癌是源于机体睑板腺和睫毛的皮脂腺癌,位居我国眼睑恶性肿瘤第2位,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由于其易误诊、高复发、局部扩散及远处转移的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目前,睑板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随着手术及放射治疗方式的改进、相关基因的发现、局部化学治疗药物的使用,以及光动力疗法的出现,睑板腺癌的治疗选择方式越来越多。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睑板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板腺癌 治疗 眼睑重建 综述
下载PDF
青光眼滤过术后小切口白内障手术45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慧霞 高平 倪梦圆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512-513,共2页
青光眼术后多致眼内结构改变及角膜内皮损伤,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属于复杂白内障[1],多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颞侧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置入。我院于2013-06至2016-06,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置入... 青光眼术后多致眼内结构改变及角膜内皮损伤,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属于复杂白内障[1],多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颞侧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置入。我院于2013-06至2016-06,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置入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45例(49眼),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术后 白内障
下载PDF
巨大副泪腺潴留性囊肿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慧霞 高平 +2 位作者 黄文停 倪梦圆 翁海燕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83-84,共2页
患者女性,45岁。右眼上眼睑包块反复隆起半年余,于2019年1月23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右眼结膜下囊肿”收住。入院查:双眼视力1.0,右眼睑上方隆起,可触及约3.0 cm×1.5 cm大小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边界尚清,活动度差,眼睑轻... 患者女性,45岁。右眼上眼睑包块反复隆起半年余,于2019年1月23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右眼结膜下囊肿”收住。入院查:双眼视力1.0,右眼睑上方隆起,可触及约3.0 cm×1.5 cm大小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边界尚清,活动度差,眼睑轻度下垂(图1),触压疼(-)。翻开眼睑,上穹窿结膜下见泡状囊性肿物,自内侧至外侧,占满了整个上穹窿,几乎遮盖上睑板,结膜表面血管正常走行(图2)。眼球活动自如,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肿物 屈光间质 眼球活动 双眼视力 波动感 上睑板 右眼睑 穹窿结膜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病程不同阶段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的变化
4
作者 倪梦圆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1-964,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不同阶段糖尿病(DM)大鼠和正常(NC)大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均等分为DM组和NC组,以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Ⅱ型DM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周、8周、16周... 目的动态观察不同阶段糖尿病(DM)大鼠和正常(NC)大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均等分为DM组和NC组,以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Ⅱ型DM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周、8周、16周处死大鼠,取角膜组织;以HE染色法比较DM组和NC组大鼠角膜形态学变化,以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结果造模后8周和16周,DM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疏松,基质层水肿明显。造模后16周DM组和NC组大鼠角膜上皮claudin-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后4周和8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DM病程延长,Ⅱ型DM可能导致大鼠角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角膜上皮 紧密连接蛋白 免疫荧光染色 WESTERN BLOT
下载PDF
催化发夹组装诱导的金纳米颗粒聚集比色检测卡那霉素
5
作者 吴子琦 叶泰 +7 位作者 徐斐 曹慧 袁敏 韦雅晴 严昱 袁娅 倪梦圆 金美辰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29-1134,共6页
建立了基于催化发夹组装诱导的金纳米颗粒聚集检测卡那霉素的方法。利用卡那霉素与适配体的特异性结合释放出引发链,引发吸附于金纳米颗粒表面的催化发夹组装,形成大量双链结构,导致金纳米颗粒在高盐浓度条件下发生聚集。通过凝胶电泳... 建立了基于催化发夹组装诱导的金纳米颗粒聚集检测卡那霉素的方法。利用卡那霉素与适配体的特异性结合释放出引发链,引发吸附于金纳米颗粒表面的催化发夹组装,形成大量双链结构,导致金纳米颗粒在高盐浓度条件下发生聚集。通过凝胶电泳和透射电镜对催化发夹组装和金纳米颗粒的聚集进行了表征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7℃条件下,发夹探针浓度为160 nmol/L,NaCl浓度为20 mmol/L时,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4.0~160 nmol/L,检测限为1.6 nmol/L。将该方法用于牛奶样品中卡那霉素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7.5%~109.0%,相对标准偏差在1.9%~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那霉素 适配体 催化发夹组装 金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