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伍力学 段立伟 +2 位作者 朱妍 倪沁赟 许永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6例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共检出8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55.1%、35.9%和8.9%。其中,肺炎克雷...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6例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共检出8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55.1%、35.9%和8.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革兰阴性菌的28.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革兰阳性菌的34.3%和40.6%。共检出41株多重耐药菌株,其中12株革兰阴性菌为耐碳青霉烯菌株。对死亡组和生存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ODS评分≥9分(72.4%与25.5%)、APACHEⅡ评分≥18分(75.8%与19.1%)、多重耐药菌感染(72.4%与34.0%)、持续肠外营养(62.1%与23.4%)及年龄≥65岁(65.5%与38.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持续肠外营养、MOD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较广,多重耐药菌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细菌是临床抗感染的难点。多重耐药菌感染、持续肠外营养、MOD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血流感染 多重耐药菌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艰难梭菌感染:ICU中如何处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德昌 倪沁贇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期16-17,55,共3页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重症患者非常重要的院内感染性疾病之一,常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艰难梭菌感染(CDI)仅占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中的10%~20%,但是目前CDAD的发生率呈...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重症患者非常重要的院内感染性疾病之一,常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艰难梭菌感染(CDI)仅占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中的10%~20%,但是目前CDAD的发生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且根据研究显示,重症患者CDAD的30天病死率已达36.7%。CDAD的临床表现多样,重症患者出现伪膜性肠炎表现,导致患者因严重毒血症而死亡。临床上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诊断。治疗上在停用相关抗菌药物后,需要应用抗艰难梭菌治疗、增强免疫及尽快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恢复其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液体复苏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倪沁赟 黄焰霞 +1 位作者 徐静媛 邱海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3-697,共5页
目的 观察全血、晶体液及胶体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利用股动脉放血复制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至40 mm Hg并稳定30 min作为模型成功的标准.动物数字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全血复苏组、林... 目的 观察全血、晶体液及胶体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利用股动脉放血复制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至40 mm Hg并稳定30 min作为模型成功的标准.动物数字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全血复苏组、林格氏液复苏组和羟乙基淀粉复苏组,每组7只,MAP至少恢复至基础水平的90%时认为液体复苏达标.肠系膜微循环采用旁流暗视野(SDF)成像仪器进行图像采集,通过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及微血管血流指数(MFI)对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评价.分别在基础状态时、失血性休克时、复苏达标时(Res-0)和复苏达标30 min时(Res-30)进行数据采集.结果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全身血流动力学及肠系膜微循环在基础状态时无明显差异,在失血性休克时各组动物MAP均在40 mm Hg左右,认为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成功.与失血性休克时相比,液体复苏可使全血复苏组MAP[(39.6 ±2.4) mm Hg比(69.0±6.1)mm Hg],林格氏液复苏组MAP[(39.6±1.5) mm Hg比(63.9±7.3) mmHg],羟乙基淀粉复苏组MAP[(39.1±2.2)mm Hg比(67.1 ±7.8) mm Hg]在复苏达标时明显升高(均P<0.05),基本恢复至基础状态时水平.与失血性休克时相比,液体复苏均可使TVD、PVD、PPV和MFI在Res-0时和Res-30时升高,在Res-0时,羟乙基淀粉复苏组TVD(16.1±2.8)比(21.2 ±4.0),PVD(16.0 ±2.8)比(21.2±4.0)显著低于林格氏液复苏组(均P<0.05),在Res-30时,各组肠系膜微循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失血性休克时,早期采用全血及林格氏液复苏可更好地改善肠系膜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复苏术 内脏循环 血液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