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邵建伟 胡赟赟 +4 位作者 倪通天 陈敏 周伟君 毛恩强 陈尔真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022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022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n=572)和中重症组(n=450)。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365)和有斑块组(n=657);并按斑块数量分为单发斑块组(n=249)、双发斑块组(n=91)和多发斑块组(n=317),按回声特点分为稳定斑块组(n=316)和不稳定斑块组(n=341)。分析各亚组在NIHSS评分轻症组和中重症组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无斑块组中轻症患者占71.8%(262/365),有斑块组中轻症患者占43.1%(283/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4,P<0.01)。单发斑块、双发斑块和多发斑块组间中重症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79,P=0.007),中重症组不稳定斑块患者比例(57.4%)高于轻症组(45.8%)(χ^(2)=8.738,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斑块组对照,有斑块组NIHSS评分>3分可能性是原来的3.691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数量及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血栓弹力图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倪通天 陈敏 +4 位作者 陆亚 盛慧球 周伟君 毛恩强 陈尔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72 h后,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首次发病的ACS患者,在确诊后给予负...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72 h后,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首次发病的ACS患者,在确诊后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治疗72 h后采血并记录当时胸痛症状,通过TEG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根据72 h后是否存在胸痛将患者分为2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应用药物、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未缓解组的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74.38±9.13)%,明显低于胸痛缓解组[(82.08±8.68)%](P=0.002)。另外,当最大血块强度大于68 mm时,氯吡格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TEG测定能客观反映ACS患者药物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变化,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