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
被引量:
2
1
作者
刘静
徐晶
+6 位作者
偶奇
韩龙飞
王子君
邵志刚
张培震
姚文倩
王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9-596,共18页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_(W)(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与2008年汶川地震(M_(W)7.9,M_(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_(W)7.8,M_(S)8.1)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
年海原大地震
历史地震
震级标定
面波震级
矩震级
同震位移分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晓波
偶奇
+3 位作者
王旖旎
王晗
杨明
张梅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711,共25页
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盆地(燕辽海盆)的东南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与同属盆地边缘区的河北滦县、北京南口、以及太行山区等地类似。研究区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
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盆地(燕辽海盆)的东南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与同属盆地边缘区的河北滦县、北京南口、以及太行山区等地类似。研究区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以及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与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相比,本区地层厚度较薄、长城系碳酸盐岩较少、碎屑物粒度较粗、部分层位(铁岭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缺失,几大沉积层序的底界超覆明显,体现了典型的古陆边缘特征。中元古界常州沟组至团山子组为一套局限分布的滨、浅海相海进至海退旋回沉积,常州沟组滨海相砂岩与下伏新太古代花岗岩沉积接触;大红峪组沉积时期广泛海侵,以石英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下部发育复成分角砾岩和石英砂岩质砾岩,与下伏地质体有沉积接触(非整合)、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岩溶不整合等多种接触关系,说明大红峪组沉积之前发生过沉积间断和地层褶皱变形,“兴城运动”所指的不整合并非单纯的海进超覆成因;蓟县系高于庄组下部为一套海侵陆源碎屑岩序列,不整合在大红峪组和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中、上部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蓟县系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总体为碳酸盐岩,仅含少量陆源碎屑成分或薄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为又一套陆源碎屑岩海进序列,平行不整合在蓟县系雾迷山组或待建系下马岭组?角砾状含燧石白云质灰岩之上,指示了芹峪上升和蔚县上升影响期间的岩溶平原发育历史;寒武系昌平组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平行不整合在景儿峪组中、薄层白云质灰岩之上。上述不整合及地层建造特征还说明山海关古陆长期存在并对辽西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有明显影响。此外,大红峪组的沉积在区内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自大红峪组沉积开始本区与燕辽海盆完全连通,整个盆地的演化也从强烈断陷向稳定沉降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华北克拉通
盆地演化
古地理
古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
被引量:
2
1
作者
刘静
徐晶
偶奇
韩龙飞
王子君
邵志刚
张培震
姚文倩
王鹏
机构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9-596,共1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605-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2232,U1839203,42030305,42104061)共同资助.
文摘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_(W)(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与2008年汶川地震(M_(W)7.9,M_(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_(W)7.8,M_(S)8.1)相当。
关键词
1920
年海原大地震
历史地震
震级标定
面波震级
矩震级
同震位移分布
Keywords
1920 Haiyuan earthquake
historical earthquake
magnitude scale
Gutenberg-Richter surface-wave magnitude
moment magnitud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分类号
P315.3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晓波
偶奇
王旖旎
王晗
杨明
张梅生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校区生物学系
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
长春工程学院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711,共25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修测项目(1212011120730)
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研究项目(PB2014004)。
文摘
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盆地(燕辽海盆)的东南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与同属盆地边缘区的河北滦县、北京南口、以及太行山区等地类似。研究区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以及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与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相比,本区地层厚度较薄、长城系碳酸盐岩较少、碎屑物粒度较粗、部分层位(铁岭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缺失,几大沉积层序的底界超覆明显,体现了典型的古陆边缘特征。中元古界常州沟组至团山子组为一套局限分布的滨、浅海相海进至海退旋回沉积,常州沟组滨海相砂岩与下伏新太古代花岗岩沉积接触;大红峪组沉积时期广泛海侵,以石英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下部发育复成分角砾岩和石英砂岩质砾岩,与下伏地质体有沉积接触(非整合)、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岩溶不整合等多种接触关系,说明大红峪组沉积之前发生过沉积间断和地层褶皱变形,“兴城运动”所指的不整合并非单纯的海进超覆成因;蓟县系高于庄组下部为一套海侵陆源碎屑岩序列,不整合在大红峪组和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中、上部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蓟县系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总体为碳酸盐岩,仅含少量陆源碎屑成分或薄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为又一套陆源碎屑岩海进序列,平行不整合在蓟县系雾迷山组或待建系下马岭组?角砾状含燧石白云质灰岩之上,指示了芹峪上升和蔚县上升影响期间的岩溶平原发育历史;寒武系昌平组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平行不整合在景儿峪组中、薄层白云质灰岩之上。上述不整合及地层建造特征还说明山海关古陆长期存在并对辽西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有明显影响。此外,大红峪组的沉积在区内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自大红峪组沉积开始本区与燕辽海盆完全连通,整个盆地的演化也从强烈断陷向稳定沉降转变。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华北克拉通
盆地演化
古地理
古环境
Keywords
Precambrian
North China Craton
basin evolution
paleogeography
paleoenvironment
分类号
P534.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
刘静
徐晶
偶奇
韩龙飞
王子君
邵志刚
张培震
姚文倩
王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兼讨论燕山裂陷槽东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演化
李晓波
偶奇
王旖旎
王晗
杨明
张梅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