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学、教书和创作——从沈从文的教书谈开去
1
作者 陈剑宁 傅举晋 《阅读与写作》 2009年第9期35-36,共2页
记得上个世纪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大都市中的乡下人》一文中,曾提到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后上第一堂课时,窘态毕露,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老实承认是自己怯堂,而没找什么借口为自己圆场。校长胡适知道后,却说他“上课讲不... 记得上个世纪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大都市中的乡下人》一文中,曾提到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后上第一堂课时,窘态毕露,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老实承认是自己怯堂,而没找什么借口为自己圆场。校长胡适知道后,却说他“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不禁引起了笔者一些回忆和感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教书 治学 创作 人民日报 乡下人 大都市 海外版
下载PDF
从沈从文教书说开去
2
作者 傅举晋 《写作(中)》 1996年第6期22-23,共2页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都市中的乡下人》一文中,曾提到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后上第一堂课时,窘态毕露,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老实承认是自己怯场,而没找什么借口为自己圆场。校长胡适知道后,却说他"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都市中的乡下人》一文中,曾提到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后上第一堂课时,窘态毕露,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老实承认是自己怯场,而没找什么借口为自己圆场。校长胡适知道后,却说他"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这不禁引起了我一些回忆和感触。新文学作家中,学历不高或并未受过文学专业训练的人不少。前者如沈从文,后者如五四后的茅盾,巴金、叶圣陶、蹇先艾,以及三十年代的艾芜、沙汀、萧军、蒋牧良、叶紫等等。但他们具有解剖社会现象的敏锐眼光,能捕捉到时代的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三十年代 大都市 文学创作 蒋牧良 古典文学 新文学作家 朱自清 第一堂课 学生
下载PDF
大经师大名士王闿运 被引量:2
3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3年第7期11-15,共5页
关键词 王闿运 清朝 生平 经学 个性化 庄子思想 《湘军志》
原文传递
近代奸雄徐世昌 被引量:1
4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0年第3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徐世昌 袁世凯 张作霖 政事堂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奉系军阀 直系军阀 内阁总理大臣 第一次直奉战争 黎元洪
原文传递
辜鸿铭讽刺徐世昌
5
作者 傅举晋 《文史春秋》 2005年第3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风雅 清诗 诗选 当代 文士 诗作 讽刺 徐世昌 容闳 进士
原文传递
闲话微型艺术
6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2年第12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东西 田野 美学 艺术 欣赏价值 词典 携带 田鼠 孩子 宠物
原文传递
学习鲁迅对校对的认真态度
7
作者 傅举晋 《民主》 2000年第4期39-40,共2页
现在出版物上错字和其他纰漏之多,已人尽皆知,虽还没有黄毒那样严重,但对驱使读者坠入知识误区却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如果这些错误出现的地方是在广播、电视等传媒等范围之内,则影响更广,甚至可能影响及于国际视听。时至今日,恐怕再也... 现在出版物上错字和其他纰漏之多,已人尽皆知,虽还没有黄毒那样严重,但对驱使读者坠入知识误区却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如果这些错误出现的地方是在广播、电视等传媒等范围之内,则影响更广,甚至可能影响及于国际视听。时至今日,恐怕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他在《笞二百系一百之误》一文(见《集外集拾遗》)中说:“我在《又是古已有之》里说宋朝禁止做诗,‘违者笞一百’,今天看见副刊,却是‘笞二百’,不知是我之笔误,抑记者先生校者先生手民先生嫌其轻而改之欤?但当时却乎只打一百,即将两手之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对人员 可能影响 态度 出版物 学习鲁迅 无产阶级 误区 宋朝 读者 还没有
原文传递
语言学家张清与《西南联大校歌》
8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1999年第2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西南联大 语言学家 校歌 冯友兰先生 西南联合大学 新体诗 朱自清 满江红 张先 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闲话毛驴
9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1999年第4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驴肉 《黔之驴》 闲话 柳宗元 文学艺术 高速交通工具 毛泽东同志 城市环境污染 阿凡提 《驴皮记》
原文传递
“名流内阁”总理熊希龄
10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1998年第2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熊希龄 袁世凯 梁启超 内阁 慈善事业 香山慈幼院 杨度 考察报告 幼儿教育 陈宝箴
原文传递
达·伽马:开辟欧洲通往印度商路
11
作者 傅举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6年第7期34-34,共1页
达·伽马:开辟欧洲通往印度商路傅举晋葡萄牙国王曼纽尔-世曾派遣达·伽马率领四艘船只进行一场远征,试图开辟一条前往东印度诸国及群岛的直接通路,船队在一群支持者的送别下,于1497年7目8日出发。他们沿非洲南端的... 达·伽马:开辟欧洲通往印度商路傅举晋葡萄牙国王曼纽尔-世曾派遣达·伽马率领四艘船只进行一场远征,试图开辟一条前往东印度诸国及群岛的直接通路,船队在一群支持者的送别下,于1497年7目8日出发。他们沿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朝北航行于非洲以东未经勘查过的茫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葡萄牙人 国王 基督教徒 城镇广场 直接通路 欧洲 伊斯兰教徒 船员 莫桑比克
原文传递
孔祥熙昆明碰壁
12
作者 傅举晋 《纵横》 1995年第1期51-51,共1页
1944年春,国民党政府首魁孔祥熙来到昆明,他向西南联大教授陈雪屏(国民党溃逃台湾前曾任青年部长)表示,要到西南联大讲演。陈雪屏是个狡猾的反动政客,鉴于孔在知识界尤其大学生中声名狼藉,便以安全为由,婉劝其打消此念。西南联大当局也... 1944年春,国民党政府首魁孔祥熙来到昆明,他向西南联大教授陈雪屏(国民党溃逃台湾前曾任青年部长)表示,要到西南联大讲演。陈雪屏是个狡猾的反动政客,鉴于孔在知识界尤其大学生中声名狼藉,便以安全为由,婉劝其打消此念。西南联大当局也怕引起不良后果承担不了责任而加以劝阻,但孔执意要对昆明学生作讲演。经过磋商决定,既然孔执意要讲演,就任其讲演,但讲演地址不设在西南联大,而设在云南大学,以避联大学生之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祥熙 西南联大 国民党政府 昆明 抗战时期 蒋介石 日本帝国主义 云南大学 爱国民主人士 知识界
原文传递
一支红杏出墙头——记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
13
作者 傅举晋 《文史春秋》 2005年第12期54-56,共3页
马杏垣(1919-2001),吉林长春人,祖籍河北乐亭。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中国... 马杏垣(1919-2001),吉林长春人,祖籍河北乐亭。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誉为“地苑赤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家 西南联合大学 爱丁堡大学 抗战胜利后 中国科学院 博士学位 地质教育 学部委员
原文传递
擦背擦出来的总统府庶务长
14
作者 傅举晋 《芳草(经典阅读)》 2011年第8期74-74,共1页
清代慈禧太后宠信的阉宦李莲英,最初是由于别的人为慈禧梳头时,往往导致秀发脱落,而李却有一手使秀发不会脱落的绝招,能使慈禧感觉称心如意而遽尔发迹的。无独有偶,民国"贿选大总统"曹锟手下的红人李彦青也是由于有一手擦背的好手艺,... 清代慈禧太后宠信的阉宦李莲英,最初是由于别的人为慈禧梳头时,往往导致秀发脱落,而李却有一手使秀发不会脱落的绝招,能使慈禧感觉称心如意而遽尔发迹的。无独有偶,民国"贿选大总统"曹锟手下的红人李彦青也是由于有一手擦背的好手艺,博得曹锟的青睐,而权倾朝野的。小人得志,祸国殃民,如出一辙,可为后人殷鉴。李彦青没发迹以前,一直在哈尔滨一家澡堂中为人擦背。曹锟由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几经迁升,官至新军第三镇统制,得意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统府 慈禧太后 李莲英 曹锟 哈尔滨 发迹 清代 民国
原文传递
茶馆里的书斋
15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1年第A0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书斋 先生 会聚 茶馆 老舍 生活 教会 风味
原文传递
中国新盲文的创造者
16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部长 创造者 居住 长安街 盲文
原文传递
擦背擦出来的总统府庶务长
17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1年第A03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曹锟 慈禧太后 总统 清代 感觉 贿选
原文传递
龙三公子现形记
18
作者 傅举晋 《文史天地》 2008年第12期41-43,共3页
本文介绍了龙云的三公子龙绳曾自绝于人民的经历,有传奇性。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到建国前后云南动荡的政局。
关键词 三公 建国前后 传奇性
原文传递
奴隶制
19
作者 M.I.芬利 傅举晋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3-37,共5页
一、奴隶制法学家佛罗伦提努斯曾将奴隶制界说为“一种据以使一个人处于另一个人支配之下的悖于天理的‘万民法’(ius gentium)制度”(《学说汇纂》1.5、4、1)。在非法学范围内,古人经常使用我们译之为“奴隶”一词(以及其词根绝非奴隶... 一、奴隶制法学家佛罗伦提努斯曾将奴隶制界说为“一种据以使一个人处于另一个人支配之下的悖于天理的‘万民法’(ius gentium)制度”(《学说汇纂》1.5、4、1)。在非法学范围内,古人经常使用我们译之为“奴隶”一词(以及其词根绝非奴隶之意的词汇)的各种字眼,虽则并非出于粗心之故。其泛用程度远过于在法学范围中的使用。古希腊人的“奴隶”意义的词汇变化多端,他们在这方面的泛用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将此等词汇泛用于诸如黑劳士之类的具有其他奴役关系的范畴中,而严格言之,黑劳士与其主人并无财产性关系。又如,在古典时代的希腊文中,“杜洛斯”(例如,与“安德拉波顿”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隶制度 奴隶主 古典时代 希腊文 罗马帝国 奴隶劳动 泛用 罗马世界 法学家 词汇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