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心络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间质重塑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傅发源 李淑梅 陈良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干预对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间质重塑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微栓塞组和通心络组,每组分为术后3天和4周两个观察时间点,每时间点10只。术后3天观察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病理学改变;术后... 目的探讨通心络干预对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间质重塑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微栓塞组和通心络组,每组分为术后3天和4周两个观察时间点,每时间点10只。术后3天观察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病理学改变;术后4周观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面积、小冠状动脉血管密度及左心室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天,微栓塞组心肌内点状分布的坏死灶形成,多位于心内膜下,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多,符合微栓塞病理学改变。与微栓塞组比较,通心络干预4周后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轻,小冠状动脉密度显著增加;同时左心室腔减小,左心室壁增厚,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予通心络干预4周能减轻心肌间质的重塑,并改善左心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通心络 冠状动脉微栓塞 心肌间质 重塑 左心室功能
下载PDF
一种新的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傅发源 陈良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6只。钳夹升主动脉后自主动脉根部注入自身血栓微粒0.2ml/只,24h后取心脏标本,染色计数被栓塞的小冠脉数量;28d后染色计算胶原纤维...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6只。钳夹升主动脉后自主动脉根部注入自身血栓微粒0.2ml/只,24h后取心脏标本,染色计数被栓塞的小冠脉数量;28d后染色计算胶原纤维占心肌组织面积的百分比。结果①HE染色显示,模型组被栓塞的小冠脉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1.88±3.80)%、(1.50±0.93)%(P<0.01);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artius—Sarlet—Blue染色显示,模型组被栓塞的小冠状动脉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2.38±3.81)%、(1.38±0.92)%(P<0.01);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irius-Red染色显示模型组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分别为(6.51±1.22)%、(1.08±0.19)%(P<0.01);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身血栓微粒能稳定的造成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该模型可作为冠状动脉微栓塞病理生理学研究较理想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冠状动脉 微栓塞 手术 心肌组织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傅发源 张飞龙 陈良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07-911,共5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瑞舒伐他汀干预对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微栓塞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0.5 mg/(kg.d)]和高剂量组[3.0mg/(kg.d)],每组分为术后3天、28天两个观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瑞舒伐他汀干预对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微栓塞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0.5 mg/(kg.d)]和高剂量组[3.0mg/(kg.d)],每组分为术后3天、28天两个观察时间点,每时间点6只,瑞舒伐他汀干预的时间从术前7天到术后7天。术后3天,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术后28天,检测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观察左心室功能改变。结果与微栓塞组比较,瑞舒伐他汀高剂量组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同时减少心肌组织微梗死灶数量,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心肌胶原纤维增生,并改善左心室功能。而低剂量组则不能。结论围术期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干预能抑制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减轻心脏重塑,并改善左心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冠状动脉微栓塞 炎症反应 左心室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栓塞与心肌重塑 被引量:1
4
作者 傅发源 陈良龙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并非总是导致心外膜导血冠状动脉的完全闭塞,形成急性心肌梗塞(AMI);更多时候是斑块破裂后释出的血栓栓子和致栓物质进入微循环,造成冠状动脉微...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并非总是导致心外膜导血冠状动脉的完全闭塞,形成急性心肌梗塞(AMI);更多时候是斑块破裂后释出的血栓栓子和致栓物质进入微循环,造成冠状动脉微栓塞。反复、多次的微栓塞也可能造成心肌细胞大量丢失,细胞外基质数量发生改变,引发心肌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栓塞 心肌重塑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下载PDF
冠状动脉微栓塞与心肌重塑
5
作者 傅发源 陈良龙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84-87,共4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微栓塞的现象普遍存在。反复、多次的微栓塞也可引发心肌重塑,从而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阐述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重塑的证据,然后从心肌细...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微栓塞的现象普遍存在。反复、多次的微栓塞也可引发心肌重塑,从而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阐述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重塑的证据,然后从心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冠状动脉系统三方面就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重塑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栓塞 心肌重塑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病理机制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微血栓构建大鼠急性左心衰竭模型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淑梅 曾凯 +4 位作者 钟玲 孙伏清 傅发源 江琼 陈良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670-1673,共4页
目的建立重复性好、相对稳定的大鼠急性左心衰模型。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4)、假手术组(n=12)。经左心室内注射自体微血栓、同时短暂主动脉夹闭,造成冠状动脉微栓塞及左室微小心肌梗死,构建大鼠实验性左心衰模型。分别采用... 目的建立重复性好、相对稳定的大鼠急性左心衰模型。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4)、假手术组(n=12)。经左心室内注射自体微血栓、同时短暂主动脉夹闭,造成冠状动脉微栓塞及左室微小心肌梗死,构建大鼠实验性左心衰模型。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血液动力学和病理学检测观察大鼠的心功能变化及心肌微小梗死灶面积。结果术后模型组除8只死亡,存活的16只大鼠均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活动及进食减少等表现。术后48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显著降低,左室收缩压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明显下降,伴左室舒张末压显著升高。HE染色显示模型组斑片状心肌梗死灶,梗死面积(21.00±2.55)%;肺组织显示肺水肿。结论冠状动脉微栓塞是构建小动物急性左心衰竭模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冠脉微栓塞 模型 小动物
下载PDF
慢性冬眠心肌的间质重塑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进建 陈良龙 +6 位作者 林朝贵 李金国 钟玲 叶明芳 傅发源 江琼 卢仁荣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冬眠心肌(CHM)间质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小型猪采用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术,造成心脏左前降支中段狭窄、心肌慢性缺血,建立CHM模型。24只小型猪被分成:CHM组和假手术组,于模型建立后4周、12周终止实验。心脏切片... 目的:观察慢性冬眠心肌(CHM)间质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小型猪采用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术,造成心脏左前降支中段狭窄、心肌慢性缺血,建立CHM模型。24只小型猪被分成:CHM组和假手术组,于模型建立后4周、12周终止实验。心脏切片以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以苦味酸天狼星红(PSR)染色,偏光镜观察间质胶原纤维类型和比例;以免疫组化法测定间质糖蛋白、纤维结合蛋白(FN)和骨桥蛋白(OPN);以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收缩功能。结果:较之假手术组(1)CHM的间质空间扩大,成纤维细胞增多,胶原增生;(2)CHM的间质胶原容积分数(ICVF)、血管周围胶原容积分数(PCVF)及光密度积分(IOD)、FN和OPN均明显增加,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3)PSR染色偏光镜观察示CHM组Ⅰ型胶原大量聚集,排列紊乱,Ⅲ型胶原少量,Ⅰ/Ⅲ胶原比例增高;(4)CHM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室壁增厚率(%WT)显著降低(P<0.01);(5)胶原纤维含量与LVFS、LVEF和%WT呈高度负相关(r=-0.754~-0.872,P<0.01)。结论:慢性冬眠心肌出现间质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顿抑 纤维胶原类 糖蛋白类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的建立(英文)
8
作者 叶明芳 陈丹 +4 位作者 傅发源 陈良龙 洪华山 吴黎明 林朝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1期4374-4375,i002,共3页
背景: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相当常见,并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的病理生理意义奠定基础。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福建... 背景: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相当常见,并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的病理生理意义奠定基础。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鼠类动物实验室完成。实验选取24只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钳夹升主动脉后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0mg/kg,1.5h后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注入月桂酸钠后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损害及微血栓形成情况;早期缺氧心肌情况。结果:①注入月桂酸钠1.5h后冠状动脉微血栓组所有大鼠均出现微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及微动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此情况(P<0.01);冠状动脉微血栓组微动脉内皮损伤率为(10.17±2.33)%,血栓形成率为(9.42±2.02)%。②Nagar-Olsen染色显示心肌缺血区域占所观察心肌横截面面积的(7.52±2.26)%,对照组无心肌缺血(P<0.01)。结论:月桂酸钠可稳定地诱发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此模型可作为冠状动脉微血栓及微栓塞研究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冠状动脉微血栓 动物模型 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 心肌缺血 病理学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报告
9
作者 陈若菡 洪华山 傅发源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215-215,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诊断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下载PDF
福州市城乡居民冠心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傅发源 徐幽琼 +2 位作者 曹祥玉 李红 张晓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306-1310,共5页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冠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地区城市(台江区)与农村(闽侯县)各2家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或卫生...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冠心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地区城市(台江区)与农村(闽侯县)各2家基层医疗机构(社区或卫生院),选取2017年在社区(卫生院)登记建档且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48例为病例组,同期参加体检健康居民(无冠心病)748例为对照组,收集人群健康档案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病例组城市居民知晓率、介入治疗率、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79.5%vs.59.7%;60.7%vs.43.6%;73.5%vs.65.7%;P均<0.01);病例组居民冠心病知晓率、吸烟率、口味重咸、睡眠时间<6 h、睡眠质量差、生活紧张、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或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比例、白细胞≥9.5×109/L、肌酐≥115μmol/L、尿素氮≥8.3 mmol/L、三酰甘油≥1.7 mmol/L、总胆固醇≥5.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居住地区CO平均浓度≥0.7 mg/m3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例组的饮酒率、有开抽油烟机、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血红蛋白≥150 g/L、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直接胆红素≥7.1μmol/L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吸烟、睡眠时间<6 h、睡眠质量差、生活紧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化血红蛋白≥6.5%、居住地区CO平均浓度≥0.7 mg/m3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饮酒、ApoA1/ApoB≥1、Tbil≥17.1μmol/L与冠心病成负相关。结论福州市城市居民冠心病知晓率、介入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农村居民;冠心病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疾病史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冠心病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11
作者 陈苍浩 卓锦辉 +2 位作者 林军华 王静 傅发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12-315,共4页
随着循证证据的逐渐积累,左束支起搏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式。本文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和指南,对左束支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束支起搏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房室结消融结合希氏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一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傅发源 林军华 +2 位作者 张飞龙 罗育坤 陈良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59-161,共3页
患者女,79岁。主因“活动后气促9个月,加重3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9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步行2~3m即感气促明显,伴心悸,偶有夜间端坐呼吸。就诊福州市第一医院,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9mm、左... 患者女,79岁。主因“活动后气促9个月,加重3d”就诊入院。患者入院前9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步行2~3m即感气促明显,伴心悸,偶有夜间端坐呼吸。就诊福州市第一医院,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9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消融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起搏治疗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希氏束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活动后气促
原文传递
联合损伤电流与R波感知优化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植入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建华 张飞龙 +4 位作者 范林 陈学海 王伟伟 傅发源 陈良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及起搏参数与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优化植入之间的关系,寻找判断起搏导线优化植入的理想参数。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306例符合纳入排标准的行右...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及起搏参数与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优化植入之间的关系,寻找判断起搏导线优化植入的理想参数。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306例符合纳入排标准的行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植入的患者分成2组,单次植入(SP)组229例,术中主动固定右心室起搏导线1次植入成功的患者;多次植入(MP)组77例,术中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螺旋后发生脱位或术中测试参数不满意,需重新进行起搏导线植入的患者。比较两组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损伤电流(COI1)和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损伤电流(COI10)、起搏阈值、R波感知(R10min)和起搏阻抗的大小。筛选可以预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优化植入的参数,并探讨这些参数的量化标准。结果(1)与MP组比较,SP组COI1[(9.34±2.44)mV比(3.19±1.36)mV,P〈0.001]、COI10[(4.99±2.04)mV比(1.91±0.62)mV,P〈0.001]及R10min[(14.2±4.5)mV比(5.4±0.7)mV,P〈0.001]较高,起搏阈值较低[(0.65±0.18)V比(1.90±0.40)V,P〈0.001],2组起搏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135)n比(790±140)n,P=0.251]。(2)起搏导线植入的稳定性与COI,(OR=0.247,95%C10.098—0.623,P=0.003)和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的R波感知(OR=0.081,95%C10.015—0.428,P:0.003)相关。(3)COI,的最佳节点值为4.77mV(敏感度0.97,特异度0.95);R10min的最佳节点值为7.25mV(敏感度0.96,特异度1.00)。术后3个月时随访,右心室起搏导线起搏阈值(0.68±0.19)V,R波感知(12.1±3.6)mV,阻抗(543±107)Ω。结论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的损伤电流(〉4.77mV)和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R波感知(〉7.25mV)是判断右心室主动固定起搏导线优化植入的理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电描记术 损伤电流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建华 张飞龙 +6 位作者 陈学海 王伟伟 傅发源 陈良龙 李金国 孙旭东 唐密容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65岁,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手术组在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行经导管环肺静脉前庭线性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CPVI)手术,药...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年龄≥65岁,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手术组在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行经导管环肺静脉前庭线性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CPVI)手术,药物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严格降压治疗,控制血压达标(<140/90mmHg,1mmHg=0.133kPa)。随访时间12个月。比较患者入组时及1年随访结束时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室间隔厚度(IVS)和后壁厚度(LVPW)以及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结果:手术组共有33例患者完成手术并随访1年以上,药物组共有30例患者完成随访1年以上,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血压控制达标。手术组术后4例再发房颤,其中1例于第1次射频消融术后8个月再行射频消融术,其余3例在口服1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或普罗帕酮)情况下可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术前及术后1年LA分别为(38.1±2.1)mm及(35.1±1.9)mm(P<0.05),LVED分别为(50.2±2.5)mm及(48.3±1.6)mm(P<0.05),LVSD分别为(31.2±4.0)mm及(28.5±3.2)mm(P<0.05),LVEF分别为(59.6±3.8)%及(60.8±9.7)%(P>0.05),LVPW分别为(11.3±1.1)mm及(10.2±0.8)mm(P<0.05),IVS分别为(11.7±1.0)mm及(10.1±2.0)mm(P<0.05),血NT-proBNP水平分别为(332.3±146.5)pg/ml及(117.8±65.1)pg/ml(P<0.05)。药物组患者均口服1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9例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未发生房颤,其余21例有1次以上发生房颤,其中11例因房颤入院治疗,1例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治疗;基线及随访结束时LA分别为(38.9±2.2)mm及(40.5±2.7)mm(P<0.05),LVED分别为(50.2±2.5)mm及(51.8±2.3)mm(P<0.05),LVSD分别为(30.5±3.5)mm及(31.5±3.6)mm(P<0.05),LVEF分别为(59.3±3.0)%及(57.3±2.9)%(P<0.05),LVPW分别为(11.0±0.9)mm及(11.4±0.9)mm(P<0.05),IVS分别为(11.4±0.9)mm及(11.7±2.9)mm(P>0.05),血清NTproBNP水平分别为(307.5±171.4)pg/ml及(297.2±184.1)pg/ml(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可以降低LA、LVED、LVSD,IVS和LVPW,改善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的结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室重构
原文传递
损伤电流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建华 张飞龙 +3 位作者 陈学海 王伟伟 傅发源 陈良龙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19-823,共5页
目的:评价损伤电流(COI)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90例,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测得的COI10>3.5mV;B组,48例,COI1... 目的:评价损伤电流(COI)的动态变化与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1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90例,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测得的COI10>3.5mV;B组,48例,COI10值<3.5mV。比较两组COI0(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测得COI)值和COI10值的变化,观察起搏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起搏阈值和R波感知的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①COI0值为(10.54±1.98)mV∶(6.54±0.81)mV(P<0.001),COI10值为(6.84±1.70)mV∶(2.47±0.53)mV(P<0.001),导线螺旋固定10 min后测试结果:起搏阈值(0.61±0.18)V∶(1.40±0.31)V(P<0.001),R波感知(15.40±4.18)mV∶(5.10±0.77)mV(P<0.001),电极阻抗(716.47±150.03)ohms∶(745.00±149.93)ohms,P=0.479。②B组中有9例患者于术中稍用力向后提拉导线后发生起搏导线脱位;15例患者10min后测得的起搏阈值和(或)R波感知不良而进行重新植入;有2例患者10min后测得的起搏参数均满意,但分别于术后10h和24h发生起搏导线脱位,予重新植入。而A组患者术中提拉导线均未发生导线脱位,10min测得的起搏参数均满意。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右心室电极起搏阈值、R波感知以及电极阻抗等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各参数P>0.05。结论:起搏导线螺旋固定后即刻测得的COI0值较低(<7.0mV),COI值迅速下降,COI10值<3.0mV,导线螺旋固定10min后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降低,R波感知降低,提示起搏导线固定不良,容易造成起搏导线脱位,需要寻找新的位置进行重新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损伤电流 起搏
原文传递
限制热量摄入对超重人群长寿、代谢适应性和氧化应激生物学标记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林 傅发源 李曦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511-1511,共1页
关键词 生物学标记物 延长寿命 热量摄入 氧化应激 代谢率 超重人群 美国医学会杂志 适应性 随机对照研究 啮齿类动物
原文传递
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肺结核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官陈平 傅发源 +2 位作者 王依妹 刘必端 徐幽琼 《医学动物防制》 2021年第10期931-935,共5页
目的分析福州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福州市肺结核的发病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和合理支配公共卫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GM(1,1)模型,运用Excel 2007和SPSS 18.0软件完成福州市2010—2019年肺结核历史... 目的分析福州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福州市肺结核的发病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和合理支配公共卫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GM(1,1)模型,运用Excel 2007和SPSS 18.0软件完成福州市2010—2019年肺结核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福州市2010—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为57.06/10万~38.73/10万,呈波动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841,P<0.05)。肺结核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每年的发病高峰均为1月(χ^(2)=626.989,P<0.05),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χ^(2)=3 288.761,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4 915.094,P<0.05),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高(χ^(2)=996.140,P<0.05),职业高发为家务及待业占33.76%、农民占26.66%。在此基础上建立肺结核的GM(1,1)模型,对未来3年全市肺结核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α=0.022,μ=48.014,后验差比值C=0.130,小误差概率P=1.000,平均相对误差φ=4.416,模型拟合精度良好。结论 GM(1,1)模型可用于福州市肺结核发病率的短期预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流行特征 疫情 发病率 灰色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幽琼 傅发源 +3 位作者 张晓阳 黄若酩 陆璐 曹祥玉 《慢性病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766-1770,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及对远期复发影响,为今后开展患者术后健康教育、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383例房颤患... 目的探讨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及对远期复发影响,为今后开展患者术后健康教育、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383例房颤患者的住院及门诊资料,定期随访患者复发时间、服药情况、吸烟、喝酒、生活方式等情况,并检测随访患者身高、体质量、血压、腹围、24 h动态心电图等,按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组,分析患者术后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并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术后空白期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年复发检出率为26.6%,其中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6.4%,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61.8%。女性出现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25.5%)明显高于男性(10.7%,P<0.01),血压异常患者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34.5%)明显高于血压正常患者(1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用他汀药物、女性、睡眠质量差、气温骤变心脏不适和血压高与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术后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对远期预后有影响;睡眠质量差、女性、气温骤变心脏不适及血压控制不住是患者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能减少患者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应加强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空白期 影响因素 远期复发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