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批评视域下《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狂狷精神探析
1
作者 傅守祥 谢苗苗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男主高适自证清白的回忆视角,讲述了他与李白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及各自人生境遇。从生态批评视角审视,率真任性的诗仙李白在影片中展露出来的狂狷精神涵盖了对规矩的破与守两大方面:冲破外在的评价束缚,守...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男主高适自证清白的回忆视角,讲述了他与李白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及各自人生境遇。从生态批评视角审视,率真任性的诗仙李白在影片中展露出来的狂狷精神涵盖了对规矩的破与守两大方面:冲破外在的评价束缚,守护源自内心的渴望,进而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归于自然甚至成为自然的化身,以此确证自我是李白的生存之道。借助“李白IP”,影片呈现了一个冲破万千世俗规矩的天才诗人在政治上的抱憾,和一个恪守世间规矩、稳中求进的普通人高适终于成为一代仕途达人,二者之间的人生殊途与情义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三万里》 动画电影 李白 狂狷精神 规矩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的身体景观与主体性归位——论电视剧《人世间》的女性身体叙事与女性意识
2
作者 傅守祥 宋静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当代视觉文化的崛起制造了大量身体景观,但其主体性不强,时常迎合男权文化。电视剧《人世间》真实再现了众多女性身体,是一部女性身体叙事的典型文本,它对女性身躯的复杂叙事折射出矛盾的女性意识。一方面,作品对女性身体进行创伤处理,... 当代视觉文化的崛起制造了大量身体景观,但其主体性不强,时常迎合男权文化。电视剧《人世间》真实再现了众多女性身体,是一部女性身体叙事的典型文本,它对女性身躯的复杂叙事折射出矛盾的女性意识。一方面,作品对女性身体进行创伤处理,将其作为获得男权社会认可的伦理价值,通过展示女性“被看”的身体,使女性成为男性的欲望客体;另一方面,以周蓉、冯玥为代表的自觉女性则对抗和反击男权文化对女性身体的剥削。对剧中女性创伤之躯、可视之躯和自觉之身的叙述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男权文化对女性身体的制约与形塑,具有指导中国当代女性“从身体中醒来”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男性在对待女性问题上进行自我反省与批判,弥合男权文化漠视女性身体叙事的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世间》 电视剧 身体叙事 女性意识 男权文化
下载PDF
视觉文化的超美学:大众经验的重构与视觉感性的飞扬 被引量:10
3
作者 傅守祥 应小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8,共4页
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qu... 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超美学"。视觉文化转向蕴含的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性的新奇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同时审美性的低限与技术性的歧路也预示了一种隐忧;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的实效。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形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景象或景观取得了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基本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思维范式 超美学 大众经验 视觉形象 景观主导
下载PDF
大众文化的勃兴:泛审美中的“生产快乐”原则 被引量:7
4
作者 傅守祥 应小敏 《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135,共5页
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当代美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在价值上它走出了两千多年来... 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当代美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在价值上它走出了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迷雾,给感性的艺术化生活以较高的地位,完成了文化与审美从单一纯粹的、神性体验的精神圣祭到多元共生的、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的巨大转换,形成了艺术(审美)与生活(现实)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唯审美 泛审美 审美文化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傅守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58,共5页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性客体 性别差异 男权话语 性政治暴力
下载PDF
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 被引量:23
6
作者 傅守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文化经济”应该是一种“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即一种在世性与神性追求双赢的知识...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文化经济”应该是一种“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即一种在世性与神性追求双赢的知识经济。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政府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应该将自己放在全面的文化开放平台上,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和重构中国的交往理念、制度形态和法律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竞争促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生态主义的思想范式充分发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经济 文化产业 后发优势 世贸规则
下载PDF
审美化生活的隐忧与媒介化社会的陷阱 被引量:15
7
作者 傅守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正逐步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美学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与消费性艺术的出现并广受关注,标志着曾经边缘的大众文化已占据中心,取代...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正逐步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美学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与消费性艺术的出现并广受关注,标志着曾经边缘的大众文化已占据中心,取代往日的精英文化并引领着文化时尚。然而,当今的审美化生活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消费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内蕴着莫大的吊诡,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媒体化生活 消费性艺术 大众文化 文化时尚 文化伦理
下载PDF
“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与现代困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名利场》女性形象利蓓加探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傅守祥 胡雯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13-222,280,共10页
"双性同体"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是男女两性人格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同时也是她们用来反对阴阳两极化及性别本质永恒不变的一件有力武器。萨克雷小说... "双性同体"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是男女两性人格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同时也是她们用来反对阴阳两极化及性别本质永恒不变的一件有力武器。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利蓓加身上闪现出"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人性活力与男性戾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及其现代困境。利蓓加的悲剧说明在男权意识长久与深远的控制之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困难重重。在现代社会中,"双性气质"理想面临诸多困境,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气质 女性主义 《名利场》 利蓓加
下载PDF
诗性正义与活用经典——兼论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立场、方法及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傅守祥 魏丽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5-150,161,共6页
外国文学经典是世界文化传承的核心,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类精神风貌和文明状态,体现了某一作家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想象。文学经典的共同特征是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深刻性、语言与体裁的独创性、想象的延展性。大数据时代... 外国文学经典是世界文化传承的核心,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类精神风貌和文明状态,体现了某一作家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想象。文学经典的共同特征是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深刻性、语言与体裁的独创性、想象的延展性。大数据时代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是容量巨大的"话语场",各种力量形成的对话与张力使其文本意义得以不断增殖、演化与传播。善读外国文学经典,在反复精读中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必叫人得自由、持正义、育人性;活用外国文学经典,使之成为有效"介入"生命历程的"秘笈"与"宝典"。阅读因自由而美丽,文学经典因诗性正义而厚德载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经典 诗性正义 善读 活用 文化重估
下载PDF
经典文化的焦虑:从精英掌控的标准到动态选择的趣味 被引量:12
10
作者 傅守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4,共4页
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与模铸人思想、制约人行为的文化力量的经典文化,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与传统性。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 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与模铸人思想、制约人行为的文化力量的经典文化,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与传统性。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前复杂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渐成潮流;正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范式的调整,市场逻辑与消费优先理念显现出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走入消费时代的文化经典逐渐从单一性的、精英掌控的标准走向多元性的、动态选择的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化 意识形态 文化范式 精英掌控 动态选择
下载PDF
清寒世界里的生命热忱——论克里丝蒂娜·罗塞蒂的诗意境界 被引量:10
11
作者 傅守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1-157,共7页
克里丝蒂娜·罗塞蒂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与神秘气息的精神诗人,但在中国却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注意。克里丝蒂娜以17世纪的精神诗人乔治·赫伯特为师,又融入了先拉裴尔派唯美、忧郁与细腻... 克里丝蒂娜·罗塞蒂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与神秘气息的精神诗人,但在中国却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注意。克里丝蒂娜以17世纪的精神诗人乔治·赫伯特为师,又融入了先拉裴尔派唯美、忧郁与细腻的艺术风格,因此,她的诗作具有双重张力:宗教虔信下的爱情企盼与清寒自制里的热切奔放。哀婉的诗情,难消爱的温热;貌似平静的吟咏中,涌动着情感的激流。这种看似矛盾其实又统一的诗意境界才是她真实的精神与艺术风貌。克里丝蒂娜一生为宗教所困,诗作中的忧伤情调无疑根源于她的宗教情感,使她的诗像带着镣铐跳舞般摇摇晃晃;而她优秀的诗作、生命的热忱却能够冲决宗教的围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新哀婉 宗教虔信 热切深情 爱情挫折 生命热忱
下载PDF
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与文化沟通——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互动 被引量:7
12
作者 傅守祥 李馨 《美育学刊》 2011年第4期93-98,共6页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两位导演的改编诠释,呈现为具有强烈差异性的电影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作为改编者的导演,以其当代眼光对文学原著进行重新阐释与再创造,在对原著保持一定程度的忠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在对小说"文本接受"的改编过程中,两部电影作品表现出了基于个体与时代差异基础上的不同理解及相应的延续、遗失或增添等艺术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文本 电影改编 跨媒介
下载PDF
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 被引量:36
13
作者 傅守祥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8-62,共5页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 ,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 ,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 ,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 ,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强大冲击 ,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 ,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 ,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象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 ,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 ,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 ,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作出了全面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审美意识 经典艺术 消费主义
下载PDF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被引量:21
14
作者 傅守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5,共5页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城记》 浪漫现实主义 仁爱精神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人性 意象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悬念小说
下载PDF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伦理与哲学省思 被引量:14
15
作者 傅守祥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3期20-25,共6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完全无视生命中的“痛苦”、“严肃”、“庄严”与“意志”一端,沉溺于“人生幻觉”“瞬间的快感”,在世俗娱乐中丧失起码的自知与清明,不但以“媚俗”为荣甚至以“恶俗”为乐,踏越了文化伦理的底线,使中国文化道统愈陷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大众文化 欢乐神话 审美困惑 形象崇拜 文化意义
下载PDF
审美范式的世俗化:艺术哲学的重构与审美风尚的改变 被引量:10
16
作者 傅守祥 《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加深,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必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范式 世俗化 艺术哲学 大众文化 审美风尚 超越性
下载PDF
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被引量:11
17
作者 傅守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5,123,共5页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 ,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同时 ,它以巨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 ,体...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 ,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同时 ,它以巨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 ,体现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 ,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 ;既是对人的自信 ,也是对人的怀疑 ;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悲剧 《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时代精神 德国 歌德 诗剧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大数据分析与文化增殖 被引量:9
18
作者 傅守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7-133,共7页
在新媒体时代和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经典"存在与否"、"属于谁"以及"是何种层次上的"等反思性问题日益突出,"经典"的"地动山摇"为文学经典的重构以及文学史的重写开... 在新媒体时代和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经典"存在与否"、"属于谁"以及"是何种层次上的"等反思性问题日益突出,"经典"的"地动山摇"为文学经典的重构以及文学史的重写开启了新空间,否定经典、拓宽经典或更替经典纷纷登场;即便是依旧按照权威认定、继续认同传统,文学经典的辐射范围也与以往不同,它们不仅要在本民族内部传承,还要进入更广阔的跨文化场域。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还日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思维与变革的能力,作为"数字人文"的文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播愈发离不开"大数据"。重视大数据分析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意义的追索,文学经典传播必须搭建起人文与科技沟通的桥梁,诠释经典与"活用"经典并举。对于文学经典的视觉化生存与数字化发展决不能忽视,也不能拔高,应该将时新的媒介高科技运用与传统的人文意义追索结合,构建立体型、纵深性的人文谱系,以适应时代变化、接续人文根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文学经典 传播 文化增殖 人文谱系
下载PDF
大众文化批判与审美化生存 被引量:12
19
作者 傅守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4,共5页
在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与文化的发展是危机四伏、困境重重;霸权性的理性化进程,造成对人的全面统治与异化。作为人类整体反思的一部分,大众文化批判是针对技术理性和物欲至上思潮的一种文化哲学思考与辨析;而大众文化内蕴的审美化生存,即... 在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与文化的发展是危机四伏、困境重重;霸权性的理性化进程,造成对人的全面统治与异化。作为人类整体反思的一部分,大众文化批判是针对技术理性和物欲至上思潮的一种文化哲学思考与辨析;而大众文化内蕴的审美化生存,即现代人感性存在的快感体验与大众向度,又是大众文化内在活力与文化市场机制外的民间智慧的体现,“感性、愉快、当下”应该是大众文化审美品格的起点。可惜的是,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时代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样态,崇高品格的匮乏与英雄人格的稀缺成为消费时代文化被金钱和功利普遍“钙化”的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审美化生存 文化哲学 审美品格
下载PDF
直面生死见真情--哈代与纳兰性德悼亡诗的诗艺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傅守祥 李馨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7,共8页
同样经历过丧妻之痛,英国诗人哈代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均以真挚纯厚的情感与细腻自然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恸之情,写下了大量的悼亡名篇。由于两位作家生活背景不同,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因而二人的悼亡... 同样经历过丧妻之痛,英国诗人哈代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均以真挚纯厚的情感与细腻自然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恸之情,写下了大量的悼亡名篇。由于两位作家生活背景不同,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因而二人的悼亡作在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藉此诗艺比较,可管窥中西悼亡诗的异同,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死亡意识、宗教观念与社会伦理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纳兰性德 悼亡诗 诗艺比较 文化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