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抵牾与共识:苏轼与莱辛之诗画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傅怡静 谷曙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4-77,共4页
苏轼与莱辛均致力于寻求诗画艺术间之规律,但一个侧重于共同规律,一个着眼于特殊规律,得出的理论截然不同。然而由于艺术共同规律的客观存在,二人观点抵牾的同时又存在着共识。
关键词 莱辛 苏轼 诗画论
下载PDF
从生活家园到精神家园——就“青山”、“空山”意象看王维诗境的本质 被引量:2
2
作者 傅怡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7-30,共4页
文章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入口,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进而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 文章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入口,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进而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即其生命存在的自由解脱在宗教意识领域里的一种延伸。二者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意象 诗境 本质 诗歌 生活家园 精神家园 “青山” “空山”
下载PDF
丹青吟咏 妙处相资——宋代山水画“吟咏情性”与“诗人相表里” 被引量:2
3
作者 傅怡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10-315,共6页
考察创作主体在诗、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诸多情感,以及宋人相关的理性认识,证明宋代绘画创作显著的文学化倾向。指出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山水诗处受启发,充分挖掘出绘画的抒情功能,加速了山水画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 宋代 山水诗 山水画 言情
下载PDF
论中国首部题画诗集《声画集》的画史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傅怡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6,共4页
孙绍远所编《声画集》是我国第一部题画诗总集,储存了丰富的唐宋题画诗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着力探讨集中题画诗对于探索发现唐宋绘画史实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证实编者孙绍远"因诗而知画"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 题画诗 孙绍远 《声画集》
下载PDF
三“体”合一的李贺女性观——由诗歌中的女性世界读取 被引量:1
5
作者 傅怡静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4-106,共3页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可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读取李贺的女性观。其女性观由三"体"合成,即感情共通之载体、情爱渴念之载体和理想生命之载体。女性成为他抒发复杂情感的理想载体,从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可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读取李贺的女性观。其女性观由三"体"合成,即感情共通之载体、情爱渴念之载体和理想生命之载体。女性成为他抒发复杂情感的理想载体,从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女性观 理想载体
下载PDF
论诗画关系的发生与确立 被引量:6
6
作者 傅怡静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2期77-84,共8页
诗歌与绘画超越艺术界限走向融合的过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庞大而绵延。诗画关系从汉朝的发生发展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其交融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部而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表层至深层,是一个全面融合、递进层深的历程。
关键词 诗歌 绘画 诗画关系 宋前 宋代
下载PDF
从生活家园到精神家园——就“青山”“空山”意象看王维诗境的本质 被引量:1
7
作者 傅怡静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文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 ,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 ,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 ;“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 ,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者之间是一个境界层... 本文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 ,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 ,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 ;“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 ,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者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山" "空山" 意象 王维 诗境 本质 诗歌创作 田园诗
下载PDF
论宋人私刻《梅花喜神谱》的艺术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傅怡静 《中国书画》 2008年第11期54-57,共4页
《梅花喜神谱》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部木刻版画图谱,也是第一部私人编刻的梅花画谱①,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然学术界对之关注甚少,至今仅有谭英林《宋雪岩〈梅花喜神谱〉的研究》(《齐鲁艺苑》1992年第2期)和朱仲岳《宋刊孤本〈梅花... 《梅花喜神谱》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一部木刻版画图谱,也是第一部私人编刻的梅花画谱①,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然学术界对之关注甚少,至今仅有谭英林《宋雪岩〈梅花喜神谱〉的研究》(《齐鲁艺苑》1992年第2期)和朱仲岳《宋刊孤本〈梅花喜神谱〉》(《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5期)两篇文章论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挖掘。本文在介绍该谱撰者及概述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其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喜神谱 艺术价值 木刻版画 宋伯仁 烟波渔隐词 中国历史文物 文章论 版画创作 雪湖梅谱 绘画创
下载PDF
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入画诗浅说
9
作者 傅怡静 《杜甫研究学刊》 2002年第4期26-33,共8页
唐代是我国诗画艺术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杜甫作为一代诗圣 ,以其灵心慧感的高度艺术素养创作出历历如画而又内容丰富、意味隽永的入画诗。其入画诗大体上可归为入山水画、入花鸟画、入人物画、入连环画与入风俗性漫画五类。杜甫亦从实... 唐代是我国诗画艺术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杜甫作为一代诗圣 ,以其灵心慧感的高度艺术素养创作出历历如画而又内容丰富、意味隽永的入画诗。其入画诗大体上可归为入山水画、入花鸟画、入人物画、入连环画与入风俗性漫画五类。杜甫亦从实践中认识到诗画艺术在功用认识、艺术创作、审美标准等方面相同或相通的地方。要之 ,杜甫的入画诗勾勒出诗画交融的轨迹 ,杜甫也成为唐代诗画艺术交融不可或缺的一位见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画艺术 诗画交融 诗圣 唐代 创作 审美标准 意味 时期 漫画
下载PDF
诗画本一“理”——论宋代山水诗对山水画的影响
10
作者 傅怡静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49-51,共3页
宋代诗歌拓开言志抒情与写景状物相结合的创作路径,说理成为显著特征之一。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深邃隽永、理趣盎然的山水诗歌处受启发,在传神写照的基础上寄意抒怀,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追求物之生理与人之情理... 宋代诗歌拓开言志抒情与写景状物相结合的创作路径,说理成为显著特征之一。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深邃隽永、理趣盎然的山水诗歌处受启发,在传神写照的基础上寄意抒怀,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追求物之生理与人之情理的应会契合,充分挖掘出绘画抒情言志的审美功能,使宋代绘画的创作呈现出显著的文学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山水诗 山水画 影响
下载PDF
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
11
作者 傅怡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4年第1期55-60,共6页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取向各异、论证有别,但都各自屹立于中、西诗画论史上经久不衰,而这一特殊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中西诗画艺术创作自身的区别所致,然最终归结到中西诗画艺术精神之差异.
关键词 莱辛 苏轼 诗画艺术 比较文化学
下载PDF
漫谈诗画谱
12
作者 傅怡静 《中国书画》 2009年第5期69-73,共5页
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在西学东渐的趋势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之前中国画的教育与流传推广主要依糊私塾教育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便是画谱了。画谱一般分两种:一种以整理、记录为目的,带有图录性质,如《宣和画谱》... 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在西学东渐的趋势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之前中国画的教育与流传推广主要依糊私塾教育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便是画谱了。画谱一般分两种:一种以整理、记录为目的,带有图录性质,如《宣和画谱》;一种以传播、教授为目的,多为画法图解,如《芥于园画谱》。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官刻画谱《宣和画谱》和第一部私刻画谱《梅花喜神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和画谱》 诗画 教育方式 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 传承方式 私塾教育 师徒制
下载PDF
咫尺应须论万里——浅析杜甫入画诗
13
作者 谷竞恒 傅怡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9-54,共6页
唐代是我国诗画艺术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杜甫作为一代"诗圣",以其"尽得古今之体势"的高度艺术素养创作出历历如画而又内容丰富、意味隽永的入画诗。其入画诗大体上可归为入山水画、入花鸟画、入人物画、入连环画... 唐代是我国诗画艺术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杜甫作为一代"诗圣",以其"尽得古今之体势"的高度艺术素养创作出历历如画而又内容丰富、意味隽永的入画诗。其入画诗大体上可归为入山水画、入花鸟画、入人物画、入连环画与入风俗性漫画五类。杜甫亦从实践中认识到诗画艺术在功用认识、艺术创作、审美标准等方面相同、相通或互动的地方。杜甫的入画诗勾勒出诗画交融的轨迹,杜甫也成为唐代诗画艺术交融不可或缺的一位见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入画诗 诗画艺术 艺术素养 诗画交融 艺术创作 审美标准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与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怡静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8-65,共8页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艺术表现方式的中国画,历经千年承传,走过20世纪的美术革命与自觉演进后,在21世纪仍焕发新机。本文从“中国画”“水墨”概念生成谈起,并沿着这两条脉络对新时代10年来中国画创作进行研究,走入美术现场、观看新...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艺术表现方式的中国画,历经千年承传,走过20世纪的美术革命与自觉演进后,在21世纪仍焕发新机。本文从“中国画”“水墨”概念生成谈起,并沿着这两条脉络对新时代10年来中国画创作进行研究,走入美术现场、观看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3种潮流现象,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画艺术家的3条探索路径,直面多维语境下中国画的发展困惑,并进一步提出优化艺术的生存能力、内在的优化能力、场外的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画 创作现状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丝路画卷上的云山两径——“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两条路径
15
作者 傅怡静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8,共7页
本文基于近年来“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大量实践,分析出两条明晰的创作路径:一种是历史记忆写实,烛照历史之中建构特定题材的图像造型;一种通过丝路写生,观照现实之际创造出一种当代性叙事。结合对模糊多元的“主题”“主题性”... 本文基于近年来“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大量实践,分析出两条明晰的创作路径:一种是历史记忆写实,烛照历史之中建构特定题材的图像造型;一种通过丝路写生,观照现实之际创造出一种当代性叙事。结合对模糊多元的“主题”“主题性”概念的历史梳理,笔者发现两条创作路径的本源仍在于对“主题”的不同理解认知,一是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创作,二是个体意识觉醒下的主题创作。通过两种路径得失对比,互鉴启发,提出“一带一路”主题性创作要处理好主题性与主体性、艺术性与功能性、历史性与当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四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主题性美术 创作路径
原文传递
半个世纪的旅途:中国近现代美术专业学生赴日留学现象概观
16
作者 傅怡静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2,共8页
1897-1949年赴日留学的几百位美术专业留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出国目的、留学专业以及学生数量等都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当然,每一个个体出国的缘由会因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为救国、或为求学、或为变革、或为逃难... 1897-1949年赴日留学的几百位美术专业留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出国目的、留学专业以及学生数量等都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当然,每一个个体出国的缘由会因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或为救国、或为求学、或为变革、或为逃难。本文根据留学生群体出国的时代背景、出国目的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将这半个世纪的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各阶段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专业留日学生 近现代 留学现象
原文传递
国立杭州艺专赴日办“西湖艺展”考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傅怡静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9,共6页
1930年夏,国立杭州艺专赴日考察艺术教育,并在东京举办了"中华民国国立西湖艺展",为期近一月。考察团由林风眠、潘天寿、王子云、吴大羽、林文铮、蔡威廉、李风白、李朴园、袁慰宸、李树化与日本籍图案教授斋藤佳三组成.
关键词 西湖 杭州市 考论 艺术教育 赴日考察 中华民国 林风眠 考察团
原文传递
论满族作家唐鲁孙的京味散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怡静 谷曙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153-159,共7页
唐鲁孙是一位专门以旧京掌故和各色饮食为撰写对象的台湾作家,他的散文多回忆追溯早年在大陆(主要是北京)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耳闻目染、亲身经历的掌故与饮食。文章从其散文的题材内容、行文风格以及文章深处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三方面入手,... 唐鲁孙是一位专门以旧京掌故和各色饮食为撰写对象的台湾作家,他的散文多回忆追溯早年在大陆(主要是北京)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耳闻目染、亲身经历的掌故与饮食。文章从其散文的题材内容、行文风格以及文章深处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文章的“京味”特征。唐文在题材内容上具有广而博、细而准、闲而趣的特点;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和风清音、雅俗并陈之风采;情感内蕴上则于闲情逸致之中饱含着深刻的故园之思。唐鲁孙的京味散文是当代京味文学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鲁孙 京味 北京 台湾省
原文传递
郑锦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兼论郑锦对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学科及课程建设的贡献 被引量:5
19
作者 傅怡静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0,共5页
郑锦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拥有数个"第一"头衔的人。他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美术专业留日学生,又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筹建者兼首任校长,且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可惜种种原因,其名隐而不彰。本文在考证、阐述郑锦... 郑锦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拥有数个"第一"头衔的人。他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美术专业留日学生,又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筹建者兼首任校长,且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可惜种种原因,其名隐而不彰。本文在考证、阐述郑锦留学与教学经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郑锦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关联,分析了他上任与卸任校长的因果,讨论了他对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学科及课程建设的功绩,由此肯定了郑锦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开山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锦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原文传递
会“变脸”的钟馗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怡静 谷曙光 《文史知识》 2006年第4期108-113,共6页
钟馗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掷地有声,关于他捉鬼的本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捉鬼的钟馗也是鬼,但他是有着传奇经历的“好鬼”、“圣鬼”,所以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虔诚敬仰、顶礼膜拜。对于钟馗的起源由来,众说纷纭,传统认为其原型... 钟馗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掷地有声,关于他捉鬼的本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捉鬼的钟馗也是鬼,但他是有着传奇经历的“好鬼”、“圣鬼”,所以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虔诚敬仰、顶礼膜拜。对于钟馗的起源由来,众说纷纭,传统认为其原型是《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中的“终葵”,明代学者杨慎、胡应麟和清代学者王夫之等均持此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馗 “变脸” 传奇经历 老百姓 考工记 王夫之 胡应麟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