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不同海拔针阔混交林种群数量特征及优势树种空间点格局比较
1
作者 余云钦 林文俊 +3 位作者 陈世品 范敦锦 傅榕榕 游巍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9-659,共11页
选择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海拔1300~1600 m且处于同一坡面上的4个固定样地(40 m×50 m),采用点格局方法比较分析了各海拔梯度下不同林层(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优势种群的空间点格局。(1)武夷山典型针阔混交林4个样地全林树木的胸径分布、... 选择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海拔1300~1600 m且处于同一坡面上的4个固定样地(40 m×50 m),采用点格局方法比较分析了各海拔梯度下不同林层(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优势种群的空间点格局。(1)武夷山典型针阔混交林4个样地全林树木的胸径分布、树高分布均呈倒“L”型,幼龄树木占比大,种群垂直连续性好,径级结构和群落更新良好;黄山松、格药柃和马银花是4个针阔混交林样地均存在的优势树种。(2)随着海拔的升高,上述3种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集群分布增加,随机分布减少,在30~50 m尺度上均匀分布增加。(3)在受光层中,这3种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呈现集群分布增加的趋势,30~50 m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而在非受光层中,马银花在0~30 m尺度上的集群分布增加,随机分布减少,30~50 m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药柃在0~30 m尺度上既有集群分布也有随机分布,30~50 m尺度上的均匀分布减少,随机分布增加。因此,随海拔升高,优势种群在0~30 m小尺度上的集群分布程度增加;非受光层的种群空间格局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受光层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空间格局 针阔混交林 海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