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致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理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收集雷公藤候选核心毒性化合物和主要靶点,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收集肾上腺功能减退潜...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致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理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收集雷公藤候选核心毒性化合物和主要靶点,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收集肾上腺功能减退潜在毒性靶点,两者取交集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对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性靶点基因进行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用cytoHubba插件根据MCC评分鉴定核心基因。此外,利用DAVID数据库对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性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 1.2.2对核心毒性化合物和核心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8个雷公藤候选毒性化合物和133个潜在的肾上腺功能减退毒性靶点。网络分析结果,川陈皮素、豆甾醇、雷公藤内酯酮、异黄腐酚、雷公藤甲素可能是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毒性主要化合物,MCC评分前10的肾上腺功能减退毒性基因为CASP3、HSP90AA1、ALB、SRC、EGFR、ESR1、MAPK1、AR、PGR及MAPK8。GO和KEGG分析显示,雷公藤通过蛋白质水解、蛋白质自磷酸化、细胞凋亡、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细胞液、细胞外外泌体、细胞质等细胞组分、类固醇结合、锌离子结合、肽酶活性等分子功能等引起肾上腺功能减退;通过肿瘤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活性氧、受体活化等通路致肾上腺功能减退。分子对接表明雷公藤的2个核心毒性化合物与3个核心毒性靶点高度稳定。结论: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理作用可能通过雷公藤毒性化合物作用于133个核心靶点与107条信号通路而产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致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理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收集雷公藤候选核心毒性化合物和主要靶点,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收集肾上腺功能减退潜在毒性靶点,两者取交集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对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性靶点基因进行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用cytoHubba插件根据MCC评分鉴定核心基因。此外,利用DAVID数据库对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性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 1.2.2对核心毒性化合物和核心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8个雷公藤候选毒性化合物和133个潜在的肾上腺功能减退毒性靶点。网络分析结果,川陈皮素、豆甾醇、雷公藤内酯酮、异黄腐酚、雷公藤甲素可能是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毒性主要化合物,MCC评分前10的肾上腺功能减退毒性基因为CASP3、HSP90AA1、ALB、SRC、EGFR、ESR1、MAPK1、AR、PGR及MAPK8。GO和KEGG分析显示,雷公藤通过蛋白质水解、蛋白质自磷酸化、细胞凋亡、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细胞液、细胞外外泌体、细胞质等细胞组分、类固醇结合、锌离子结合、肽酶活性等分子功能等引起肾上腺功能减退;通过肿瘤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活性氧、受体活化等通路致肾上腺功能减退。分子对接表明雷公藤的2个核心毒性化合物与3个核心毒性靶点高度稳定。结论:雷公藤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毒理作用可能通过雷公藤毒性化合物作用于133个核心靶点与107条信号通路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