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傅维德 米东 +2 位作者 张旭 何杰 李德毅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前倾角 外展角
下载PDF
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傅维德 米东 +2 位作者 张旭 何杰 李德毅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979-981,990,共4页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生命体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生命体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受伤到入院的时间、骨盆骨折的分型、合并损伤的伤情、行血管栓塞治疗及骨折固定的手术治疗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56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死亡47例,死亡率1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2(OR=23.246,CI:11.732~76.758)、最低氧合指数<200(OR=37.926,CI:18.347~87.237)、在24h内输血(OR=3.236,CI:1.232~10.356)、ISS≥25分(OR=85.116,CI:35.011~115.326)、GCS<9分(OR=15.231,CI:5.785~26.234)、合并头部损伤(OR=12.322,CI:6.143~29.579)、合并腹部损伤(OR=6.213,CI:2.260~15.237)、合并会阴部损伤(OR=1.314,CI:1.072~4.213)、合并脊柱损伤(OR=4.526,CI:1.127~16.349)、合并四肢损伤(OR=8.012,CI:2.104~32.768)、骨盆开放性骨折(OR=12.359,CI:3.273~41.786)、Tile分型的构成比(OR=2.783,CI:1.126~5.382)和Tile C型(OR=6.917,CI:1.245~13.627)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创伤重、24h内输血和出现休克、昏迷,合并头部、腹部、会阴、脊柱及四肢损伤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死亡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成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傅维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19期2114-2115,共2页
目的探讨T型接骨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例分为2组,单臂外固定组21例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钢板内固定组28例接受T型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功能评分情况。结果钢... 目的探讨T型接骨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例分为2组,单臂外固定组21例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钢板内固定组28例接受T型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功能评分情况。结果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A型83%、B型80%、C型33%;单臂外固定组的优良率分别为A型100%、B型80%、C型62%。2组A、B型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953,P>0.05),而C型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7.329,P<0.05)。结论对于A型与B型桡骨远端骨折,2类固定方式的应用效果相当,但外固定支架治疗对C型骨折患者效果明显优于钢板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接骨板螺钉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成人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4
作者 傅维德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7期1158-1159,共2页
目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置换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即将其分成置换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2例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置换组32例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 目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置换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即将其分成置换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2例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置换组32例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置换组32例患者中20例优,10例良,2例可,0例差,优良率93.8%,对照组32例患者中13例优,10例良,8例可,1例差,优良率71.9%。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具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其中置换组32例患者中1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6.2%;对照组32例患者中1例泌尿系感染,1例骶部褥疮,并发症的发生率6.2%。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现象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置换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恢复速度,同时还提高了生活质量,是对股骨颈骨折进行治疗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换术 老年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陈旧性骨不连30例临床治疗分析
5
作者 傅维德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4期235-236,共2页
目的:总结造成患者骨不连的原因以及二次手术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骨不连患者共3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二次手术对陈旧性骨不连的骨折愈合率、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 目的:总结造成患者骨不连的原因以及二次手术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骨不连患者共3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二次手术对陈旧性骨不连的骨折愈合率、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7.3±2.4)个月,23例患者临近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肢体功能优良,7例遗留有临近关节的功能障碍,估计与患者的年龄,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以及骨质疏松的情况有关。结论:医源性因素,骨折部位的解剖特点、骨折类型是造成骨折后骨不连的重要原因。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骨移植以及Illizarov技术是解决陈旧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骨不连 原因 治疗方法 疗效
下载PDF
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傅维德 何杰 +4 位作者 米东 李德毅 龚建 蒲晓斌 何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9期5746-5749,共4页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对照组4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分别对两组一期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Oswestry障碍指数(ODI)及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分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实验组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8.22±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02±1.9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ODI为(21.25±3.75)%,对照组ODI为(35.72±4.1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全部转化为E级。而对照组仍有7人为D级。结论: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脊柱结核 下腰椎 联合疗法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傅维德 米东 +2 位作者 张旭 何杰 李德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01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分为高隐性失血量组(A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B组),纳入分析2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8-01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分为高隐性失血量组(A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B组),纳入分析2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等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组的年龄、糖尿病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在性别比例、BMI及高血压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指标中P <0.05的指标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的OR值>1,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糖尿病、非骨水泥型假体、后外侧入路、低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量多、总出血量多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傅维德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17期33-34,共2页
目的:探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特点,为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138例骨科因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就诊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60岁,女性,骨密度降低以及跌倒次数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结论:与雌激素,生活方式如运动... 目的:探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特点,为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138例骨科因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就诊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60岁,女性,骨密度降低以及跌倒次数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结论:与雌激素,生活方式如运动,饮食等相关的因素的临床治疗措施都可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临床特点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