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癌3DCRT计划设计中BAO和BAF两种优化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储开岳 蔡晶 +1 位作者 吴建亭 金建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4730-4734,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射野角度优化(Beam Angle OptimizationBAO)方法对三维适形治疗(3DCRT)的计划质量及计划设计效率的影响。方法:对8例胰腺癌患者以相同的处方剂量,但分别采用BAO和固定射野角度(Beam Angle Fixed BAF)方法设计4... 目的:探讨胰腺癌射野角度优化(Beam Angle OptimizationBAO)方法对三维适形治疗(3DCRT)的计划质量及计划设计效率的影响。方法:对8例胰腺癌患者以相同的处方剂量,但分别采用BAO和固定射野角度(Beam Angle Fixed BAF)方法设计4野的三维适形治疗(3DCRT)计划,BAO计划组初始角度为0°、90°、180°、270°,最终射野角度由系统自动优化得到:BAF计划组射野角度基于物理师临床经验,采用试错方法(Trial-and-erro)得到。比较两组计划在剂量分布、靶区适形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不同危及器官(OAR)的照射剂量以及计划设计效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与BAF相比,BAO计划组靶区PTv适形指数CI较优(p=0.037),靶区PTV中位剂量Dso*略高(p=0.011);BAO计划组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均比BAF组低(P=O.叭2~0.525),其中肝脏和双肾的平均剂量D-有显著性差异(p=0.030,0.012);BAO和BAF计划组总计划时间和总机器跳数(Mu)分别为5.0(±0.5)min、360(±32)MU和10(±1.0)min、365(±38)MU(P=0.000、0.981),BAO组在计划设计效率方面提高了100%。结论:相比于固定射野角度方法,使用射野角度优化(BAO)可得到更优的胰腺癌三维适形计划,且可提高计划设计的效率,可以在临床上开展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肿瘤 放射疗法 三维适形放疗 射野角度优化 固定射野角度
下载PDF
鼻咽癌简易适形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储开岳 万志龙 蔡晶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3年第6期446-447,共2页
目的 提高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放疗剂量 ,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法 利用头颈部固定器 ,患者在模拟机下定位设野 ,在治疗机下采模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低熔点铅挡野技术 ,制作与靶区治疗区域相一致的简易适形治疗模块 ,从而大大提高了肿... 目的 提高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放疗剂量 ,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法 利用头颈部固定器 ,患者在模拟机下定位设野 ,在治疗机下采模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低熔点铅挡野技术 ,制作与靶区治疗区域相一致的简易适形治疗模块 ,从而大大提高了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 ,有效地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结果 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病人近千例 ,完全重合率达 99%以上 ,这种简易适形在治疗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将大脑、小脑、脑干、垂体、眼球等重要组织和器官保护起来 ,大大减少了照射体积 ,提高了鼻咽部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结论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适合广大基层放疗单位应用 ,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摆位的重复性 ,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适形放疗技术 临床应用 局部放疗剂量 头颈部固定器 低熔点铅挡野技术
下载PDF
上段食管癌应用真空体膜定位修正技术
3
作者 储开岳 蔡晶 +3 位作者 曹飞 万志龙 谢国栋 杨燕光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5年第6期426-427,共2页
目的提高食管上段癌放射治疗摆位重复性。方法20例食管上段癌患者分别利用真空体膜进行等中心定位摆位和不使用真空体膜进行定位摆位摄片比较,测量摆位结果与定位片的差距。结果与未使用真空体膜相比,使用真空体膜可明显减少摆位误差。... 目的提高食管上段癌放射治疗摆位重复性。方法20例食管上段癌患者分别利用真空体膜进行等中心定位摆位和不使用真空体膜进行定位摆位摄片比较,测量摆位结果与定位片的差距。结果与未使用真空体膜相比,使用真空体膜可明显减少摆位误差。结论真空体膜的应用能减少摆位误差,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真空体膜 定位
下载PDF
四种不同配准方式对食管癌IGRT摆位误差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建亭 赵永亮 +3 位作者 金建华 杭达明 刘海涛 储开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1期3463-3465,共3页
目的:研究四种不同配准方法对食管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应用瑞典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食管癌患者100例,每位患者治疗前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将获得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分析左右(X)、头脚(Y)... 目的:研究四种不同配准方法对食管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应用瑞典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治疗食管癌患者100例,每位患者治疗前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将获得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分析左右(X)、头脚(Y)、上下(Z)方向上的平移误差,比较自动灰度配准、自动灰度+手动配准、自动骨性配准、自动骨性+手动配准四种配准间的差异。结果:100例食管癌患者共进行400次配准。自动灰度配准、自动灰度+手动配准、自动骨性配准、自动骨性+手动配准在左右(X)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2.70±2.20)mm、(3.04±2.36)mm、(2.76±2.24)mm、(3.04±2.45)mm,在头脚(Y)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2.82±2.15)mm、(2.95±2.31)mm、(2.74±1.78)mm、(2.66±1.82)mm,在上下(Z)方向的平移误差分别为(2.42±1.91)mm、(2.49±2.02)mm、(3.07±2.16)mm、(2.67±2.02)mm。其中自动灰度与自动灰度+手动配准在X、Z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骨性与自动骨性+手动配准在X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灰度与自动骨性、自动灰度+手动配准与自动骨性+手动配准在X、Y、Z方向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肿瘤的图像配准,加上手动配准是有必要的,骨性配准+手动配准精度和稳定性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食管癌 CBCT 摆位误差
下载PDF
宫颈癌放疗仰、俯卧位固定下的摆位误差及剂量学差异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曹飞 赵永亮 +2 位作者 李明 刘于 储开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1期3862-3865,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行仰卧位与俯卧位的两种固定方式时的摆位误差及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64例宫颈癌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例,分别选取仰卧位和俯卧位方式固定。两组患者均行首次摆位、摆位误差纠正及治疗期间的CBCT扫描,... 目的:对比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行仰卧位与俯卧位的两种固定方式时的摆位误差及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64例宫颈癌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例,分别选取仰卧位和俯卧位方式固定。两组患者均行首次摆位、摆位误差纠正及治疗期间的CBCT扫描,将CBCT扫描图像与治疗计划CT图像自动匹配配准,分别得到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数据;同时通过TPS计算两组病例靶区的D95、Dmean、CI、HI以及危及器官小肠、膀胱、直肠、结肠、股骨头、盆骨、脊髓、乙状结肠分别在等剂量线包含的体积百分比下的剂量值大小。结果:仰卧位患者与俯卧位患者在X、Y、Z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2.55±1.21)mm,(2.13±1.12)mm]、[(4.01±1.16)mm,(2.44±1.57)mm]、[(3.46±1.43)mm,(2.89±1.21)mm]。俯卧位固定组X、Y、Z轴方向平均误差均小于仰卧位固定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靶区的D95、Dmean、CI、HI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股骨头、盆骨、脊髓、乙状结肠外,俯卧位固定组的危及器官小肠、膀胱、直肠、结肠在等剂量线包含的体积百分比下的剂量值明显小于仰卧位固定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与仰卧位固定相比,俯卧位固定可明显减少其摆位误差,以及在靶区受量归一一致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护了危及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CBCT 仰卧位 俯卧位 摆位误差 危及器官
下载PDF
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红外定位系统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晓梅 储开岳 +3 位作者 金建华 葛云 吴建亭 赵永亮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验证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红外定位系统(OPS)减小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线性误差与旋转误差。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定位方式的鼻咽癌患者共60例分成两组,其中采用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的患者30例,常规定位的患者3...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验证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红外定位系统(OPS)减小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线性误差与旋转误差。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定位方式的鼻咽癌患者共60例分成两组,其中采用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的患者30例,常规定位的患者30例,60例患者均采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的患者扫描前根据患者与头颈肩热塑体膜相对位置及头颈肩固定体板的位置仰卧于定位床上,确定胸部参考线并在其标记线上贴上相应OPS定位小球,其余治疗摆位时患者体位与体板相对位置以定位参考线为准,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调强治疗计划。应用CBCT扫描对两种定位方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两组图像应用骨性和灰度加旋转配准算法计算与定位图像配准,得到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前后方向)线性和旋转误差。设置胸部参考线与未设置胸部参考线两组患者X、Y、Z方向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21±1.13)、(0.14±0.90)、(-0.31±1.12)mm和(-0.59±1.76)、(0.76±1.60)、(-0.41±2.13)mm,P值分别为0.664 000、0.000 038、0.421 000;X、Y、Z方向摆位旋转误差分别为0.23°±0.61°、0.35°±0.42°、0.11°±0.72°和0.85°±1.31°、0.47°±0.61°、0.91°±1.32°,P值分别为0.000 150、0.054 200、0.000 430。结论:通过胸部定位参考线配合OPS,能有效减少来自摆位的随机误差,同时保证治疗体位的精确性和重复性,提高放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胸部参考线 红外定位系统 调强放射治疗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不同射野方法在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葛彬彬 储开岳 +4 位作者 金建华 赵永亮 曹顾飞 刘于 杨晓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射野方法在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情况。方法选择30例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4岁。对所有病例进行3种不同射野方法计划设计,分别为5野调强放射治疗(5FIMRT)、7野调强放射治疗(7FIMRT)...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射野方法在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情况。方法选择30例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年龄37~68岁,中位年龄54岁。对所有病例进行3种不同射野方法计划设计,分别为5野调强放射治疗(5FIMRT)、7野调强放射治疗(7FIMRT)、单弧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处方剂量均设计为45 Gy/25 F。对比3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等。结果靶区CI:VMAT优于7FIMRT(0.879±0.027 vs 0.859±0.032;t=5.759,P<0.05),而7FIMRT优于5FIMRT(0.859±0.032vs 0.835±0.033;t=4.739,P<0.05);靶区HI:VMAT与7FIMRT相当(0.119±0.019 vs 0.119±0.016;t=0.045,P=0.954),却优于5FIMRT(0.119±0.019 vs 0.123±0.017;t=6.587,P<0.05);但VMAT靶区内平均剂量[(47.73±0.56)Gy]略高于5FIMRT[(47.55±0.47)Gy]、7FIMRT[(47.51±0.43)Gy](t=6.753、8.613,P<0.05);在危及器官的保护上,VMAT计划的直肠和膀胱受照剂量尤其在高剂量区域(V_(30)、V_(40))比IMRT有所减少,股骨头受照剂量整体(V_(20)、V_(30)、V_(40))都有下降,脊髓最大剂量(D2%)明显下降,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相比于5FIMRT、7FIMRT治疗时间缩短一半以上[VMAT:(3.38±0.20)min;5FIMRT:(6.22±0.31)min;7FIMRT:(8.11±0.23)min。t=7.231、9.478,P<0.05],机器跳数也有减少(VMAT:574±75;5FIMRT:606±74;7FIMRT:666±88。t=2.783、3.424,P<0.05)。结论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IMRT与VMAT两种技术均可达到靶区剂量要求。在机器条件及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推荐使用VMAT;它在治疗时间、治疗精度和危及器官的保护等方面优于IMRT,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治疗剂量 治疗精度 治疗时间 剂量学 危及器官
下载PDF
宫颈癌精确放疗中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葛彬彬 刘于 +3 位作者 冯进进 赵永亮 郝其洁 储开岳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7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宫颈癌精确放疗中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并分析膀胱充盈偏差(CT图像膀胱容量值及CBCT图像膀胱容量值的差值)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常规组,改良组采用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常规组... 目的观察宫颈癌精确放疗中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并分析膀胱充盈偏差(CT图像膀胱容量值及CBCT图像膀胱容量值的差值)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常规组,改良组采用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常规组采用常规仰卧位固定技术。每周一次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40例宫颈癌患者共200组CBCT数据(改良组125组、常规组75组),比较两组放疗摆位误差。再根据宫颈癌患者治疗时相对于定位时的膀胱充盈偏差±20%为界,分为偏差小组(膀胱充盈绝对偏差<20%),偏差大组(膀胱充盈绝对偏差≥20%),比较两组的放疗摆位误差。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放疗摆位误差中,线性误差TY(头脚)由(0.48±0.27)cm减少至(0.32±0.21)cm(P<0.05);旋转误差RY(滚动)由(0.59±0.46)deg减少至(0.40±0.28)deg(P<0.05)。改良组中,与偏差大组患者比较,偏差小组患者放疗摆位误差中,线性误差TY(头脚)及TZ(腹背)方向均小(P均<0.05)。结论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减小宫颈癌放疗的摆位误差,包括TY(头脚)方向线性误差以及RY(滚动)方向旋转误差;在保证宫颈癌患者治疗时膀胱充盈偏差不大(<20%)的前提下,改良仰卧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固定技术 放疗摆位误差 膀胱充盈程度 宫颈癌 放射疗法 精准放疗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放疗不同体位膀胱充盈程度对危及器官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永亮 吴建亭 +1 位作者 金建华 储开岳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不同体位固定下膀胱充盈对宫颈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肿瘤医院已经接受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放疗的宫颈癌术后患者,通过放疗治疗计划系统对膀胱体积进行测量,分别筛选出行两种固定方法...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不同体位固定下膀胱充盈对宫颈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肿瘤医院已经接受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放疗的宫颈癌术后患者,通过放疗治疗计划系统对膀胱体积进行测量,分别筛选出行两种固定方法(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的患者共86例,每组43例。分析两组患者剂量体积直方图中膀胱、小肠、直肠、乙状结肠、结肠的V30、V40及平均受量(Dmean)。通过表格对采集数据生成趋势图并读出每条趋势线R平方值。结果:两组患者的膀胱、小肠、直肠、乙状结肠、结肠的Dmean、V30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下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结肠较仰卧位的V40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下膀胱充盈程度与各危及器官的V30、V40、Dmean对应数据拟合度较高,随着膀胱容量的增加,各危及器官的受量降低。结论:宫颈癌治疗行俯卧位对于危及器官的保护优于仰卧位,膀胱体积的增大会使各危及器官照射剂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膀胱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仰卧位 俯卧位 危及器官
下载PDF
宫颈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明 蔡晶 +2 位作者 储开岳 吴建亭 商在春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射治疗(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宫颈癌放疗患者摆位误差情况,运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通过散点趋势图可见,年龄、膀胱尿量、体质量指数(BMI)等对摆位误差有正...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射治疗(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宫颈癌放疗患者摆位误差情况,运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通过散点趋势图可见,年龄、膀胱尿量、体质量指数(BMI)等对摆位误差有正向影响,患者采用体板加体膜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小于采用负压真空垫。Lasso回归分析表明,固定方式会对线性误差左右(LR)、腹背(AP)方向和旋转误差LR、头脚(CC)方向有影响(P均<0.05),对线性误差CC方向和旋转误差AP方向无影响(P均>0.05);膀胱尿量只对线性误差CC方向有影响(P<0.05);年龄、BMI对摆位误差无影响(P均>0.05)。结论宫颈癌放疗患者膀胱尿量、固定方式会对摆位误差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两种不同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乳腺癌放疗中的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永亮 储开岳 +4 位作者 吴建亭 金建华 刘海涛 曹顾飞 刘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3期4862-4864,4974,共4页
目的:应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和适形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探索旋转容积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选择10例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拟放射治疗的患... 目的:应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和适形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探索旋转容积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选择10例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拟放射治疗的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进行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扫描。将得到的CT图像分别制定旋转容积调强(VMAT)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IMRT),由计算机系统列出两套计划结果进行计量学比较。比较参数有:PTV的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患侧肺500 cGy、1000 cGy、2000 cGy、3000cGy剂量体积(V5,V10,V20,V30),心脏的500 cGy剂量体积(V5),以及左侧乳腺的300 cGy剂量体积(V3)。结果:在靶区剂量方面:VMAT计划组与IMRT计划组的PTV的Dmax、Dmin、C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危机器官:患侧肺的V5、V20、V30、心脏V5以及左侧乳腺的V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在使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采用VMAT计划组的调强计划在提高靶区适形度、均匀性的同时危机器官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旋转容积调强 适形调强 主动呼吸控制
下载PDF
放射治疗摆位旋转误差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可控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明 金淑平 +2 位作者 蔡晶 储开岳 曹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建立旋转误差数学模型,寻求减少旋转误差对肿瘤治疗影响的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放疗的213例胸部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1例,女性92例;年龄50~73岁,中位年龄59岁;卡氏评分(KPS)≥70;食管癌115例,肺癌83例,其他15例。运用... 目的建立旋转误差数学模型,寻求减少旋转误差对肿瘤治疗影响的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放疗的213例胸部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1例,女性92例;年龄50~73岁,中位年龄59岁;卡氏评分(KPS)≥70;食管癌115例,肺癌83例,其他15例。运用X射线容积成像(XVI)系统获得不同配准条件下治疗摆位旋转误差;建立旋转误差模型,分析旋转误差对放射治疗靶区影响因素。结果旋转误差在X轴上为(0.65±0.52)°,因旋转误差而带来误差的变化B2F2+B3F3=[cos(90°-θy′-θy)-cos(90°-θy′)]×OA2+[cos(90°-θz′-θz)-cos(90°-θz′)]×OA3;Y轴上为(0.78±0.68)°,因旋转误差而带来误差的变化A1F1+A3F3=[sin(90°-θx′)-sin(90°-θx′-θx)]×OA1+[sin(90°-θz′)-sin(90°-θz′-θz)]×OA3;Z轴上为(0.85±0.87)°,因旋转误差而带来误差的变化B1F1+A2F2=[cos(90°-θx′-θx)-cos(90°-θx′)]×OA1+[sin(90°-θy′)-sin(90°-θy′-θy)]×OA2。结论旋转误差对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主要受到摆位中心离靶区距离影响较大,受摆位旋转角度影响较小,放射治疗摆位标记位置对减少旋转误差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旋转角度 旋转误差 摆位误差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宫颈癌调强放疗中应用专用腹板治疗的摆位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晓梅 邱云芳 +1 位作者 储开岳 吴建亭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4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应用专用腹板固定技术及护理的干预作用。方法68例宫颈癌患者均应用调强放疗技术,采用专用腹板加用腹膜固定技术定位,治疗前中后强化护理干预,引导患者增强自信心,克服对放疗的恐惧心理。同时应用机载锥形束C...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应用专用腹板固定技术及护理的干预作用。方法68例宫颈癌患者均应用调强放疗技术,采用专用腹板加用腹膜固定技术定位,治疗前中后强化护理干预,引导患者增强自信心,克服对放疗的恐惧心理。同时应用机载锥形束CT(Cone Beam CT)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位置验证。结果所有患者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前后患者的不自主移位明显下降。结论采用专用腹板加专用腹膜固定技术,同时加强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不自主移位,增加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疗 专用腹板 护理
下载PDF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剂量分割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志军 蔡晶 +5 位作者 季雪梅 谢国栋 储开岳 刘继斌 曹飞 吴建亭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929-93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3DCRT)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合适的分割剂量。方法:96例确认不能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分成3组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8例采用常规剂量常规分割(200cGy/次)(A组),36例采用中剂量分割(300~400cGy/次...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3DCRT)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合适的分割剂量。方法:96例确认不能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分成3组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8例采用常规剂量常规分割(200cGy/次)(A组),36例采用中剂量分割(300~400cGy/次)(B组),32例采用高剂量分割(500~700cGy/次)(C组),观察3组患者的有效率、临床受益反应、生存率及急性放射损伤。结果:总有效率(CR+PR):A组为43%(12/28),B组为64%(23/36),C组为60%(19/32)(χ2=5.76,P<0.05)。中位生存期:A组为12个月,B组为13个月,C组为13个月(χ2=0.176,P=0.675)。临床受益反应:A组为39%(11/28),B组为58%(21/36),C组为33%(10/32)(χ2=10.939,P<0.05)。急性放射反应:主要的急性放射反应为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3组患者3级以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1.22,P<0.05)。3级以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2076,P>0.05)。结论: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300~400cGy/次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分割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剂量分割
下载PDF
腹膜加球囊配合OPS技术在肝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于 葛彬彬 +3 位作者 王君辉 赵永亮 刘海涛 储开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459-462,共4页
目的:设计简易腹部加压技术(simple abdominal pressure,SAP)配合红外定位系统(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OPS),研究其在肝癌放射治疗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及其在胸腹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根据肝癌患者摆位技术... 目的:设计简易腹部加压技术(simple abdominal pressure,SAP)配合红外定位系统(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OPS),研究其在肝癌放射治疗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及其在胸腹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根据肝癌患者摆位技术的不同分为2个对比组,每组选取15例患者,分别是采用自由呼吸常规定位的对照组和SAP配合OPS技术控制患者呼吸幅度定位的实验组。首先观察模拟机下两组患者的肿瘤运动度,然后勾画靶区设计计划,治疗前均行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验证,分别分析定位时肿瘤运动度和治疗时摆位在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面背方向)的线性误差。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模拟机下X、Y、Z方向的肿瘤运动度分别为(2.4615±0.6602、3.9231±1.1875)mm、(5.6923±1.5484、19.0769±4.4993)mm、(3.2308±1.1658、8.6923±2.9829)mm,各方向对应的P值分别为P=0.001、P<0.001、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X、Y、Z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分别为(2.1753±0.4648、4.9400±0.5733)mm、(1.4353±0.3049、6.4080±0.5550)mm、(2.2887±0.5914、4.9673±0.3539)mm,各方向对应的P值均小于0.001。结论:与常规定位摆位相比,设计的SAP配合OPS技术可明显减小肝癌患者放疗中的肿瘤呼吸运动度和提高治疗时的摆位精度,对于提高肝癌以及胸腹部肿瘤的治疗精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腹部加压 红外定位系统 摆位误差 肝癌
下载PDF
俯卧位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在直肠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雪峰 储开岳 +2 位作者 邱云芳 李明 赵志刚 《中国医学装备》 2013年第4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在直肠癌放射治疗应用中对体位固定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直肠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俯卧腹板组(A组)和俯卧腹板加热塑体膜组(B组),每组10人,运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位... 目的:探讨俯卧位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在直肠癌放射治疗应用中对体位固定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直肠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俯卧腹板组(A组)和俯卧腹板加热塑体膜组(B组),每组10人,运用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位移进行测量。结果:A组治疗前后的位移在X轴方向上为(4.10±2.47)mm,y轴方向上为(1.40±1.07)mm,Z轴方向上为(3.50±1.84)mm;B组治疗前后体位的位移在X轴方向上为(1.10±0.88)mm,Y轴方向上为(0.60±0.70)mm,Z轴方向上为(1.00±1.05)mm。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结果显示:2组治疗前后体位位移在Y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2,P>0.05),在X,Z轴方向上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20,t=3.726;P<0.05)。结论:与单纯俯卧腹板固定技术相比,俯卧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减小了体位的移动,有更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受时间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俯卧位 直肠癌 体膜 加热 应用 统计学方法
下载PDF
不同分割法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爱兵 田思源 +3 位作者 沈茜 黄洪华 谢国栋 储开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407-1410,共4页
目的:观察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先行1-2次TACE术... 目的:观察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联合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对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先行1-2次TACE术后,随机分为2组。A组:低分割组(38例)大体肿瘤靶区(GTV)只包括癌栓,总剂量48-55Gy,4-5Gy/次,3次/周,3-4周。B组:常规分割组(36例),GTV也只包括癌栓,总剂量54-60Gy,1.8-2.0Gy/次,5次/周,6-7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割组CR 6例,PR 10例,有效率约(CR+PR)42.1%,常规分割组CR 5例,PR 13例,有效率约50%,1,2年生存率低分割组46.4%,17.8%,常规分割组41.6%,22.2%。结论:低分割组及常规分割组对TACE术后门静脉癌栓的疗效相当,低分割组较常规分割组治疗的不良反应增加。两组不良反应均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门脉癌栓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三维适形放疗
下载PDF
基于XVI系统探讨鼻咽癌患者摆位误差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6
18
作者 金淑平 李明 储开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543-545,558,共4页
目的使用X射线容积成像(XVI),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鼻咽癌患者213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1例,年龄23~72岁,中位年龄55岁。临... 目的使用X射线容积成像(XVI),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经病理组织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鼻咽癌患者213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1例,年龄23~72岁,中位年龄55岁。临床分期:Ⅰ期52例,Ⅱ期113例,Ⅲ期48例。运用XVI,对医科达Synergy直线加速器k V-CBCT系统摆位误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213例鼻咽癌患者摆位误差统计显示,在X、Y、Z轴方向摆位平移误差T分别为(1.6±0.9)mm、(1.4±1.1)mm、(1.9±1.2)mm。在X、Y、Z轴方向旋转误差R分别为(1.9±1.1)°、(2.0±1.2)°、(1.9±1.0)°。摆位平移误差超出允许范围(T>5 mm),在X、Y、Z轴方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3.3%、1.9%;旋转误差超出允许范围(R>3°),在X、Y、Z轴方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0.8%、8.9%、6.1%。结论鼻咽癌患者摆位平移误差可以通过改善固定方式与定位技巧进行控制,寻求摆位过程中旋转误差的控制方法是今后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鼻咽癌 X射线容积成像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明 储开岳 +2 位作者 邱云芳 吴建亭 金建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12年第5期516-517,共2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36例放疗患者,应用CBCT对摆位误差进行测量。对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患者进行重新摆位,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将患者首次摆位误差记为Ⅰ组,重新摆位后的误差记为Ⅱ组,...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36例放疗患者,应用CBCT对摆位误差进行测量。对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患者进行重新摆位,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将患者首次摆位误差记为Ⅰ组,重新摆位后的误差记为Ⅱ组,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数据比较分析发现,首次测量中有180例(76.3%)在允许误差范围内;48例(20.3%)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需要重新摆位;8例(3.4%)出现不同原因的摆位错误。通过对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48例患者进行重新摆位后,均使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且重新摆位后各部位的摆位误差Ⅱ组均小于Ⅰ组。结论在肿瘤放疗中,应用CBCT对摆位误差进行测量,不仅能发现每位患者体位是否准确,且能及时发现治疗操作中的错误,而且为临床对PTV外放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疗 质量保证 锥形束CT(CBCT) 摆位误差
下载PDF
红外定位系统(OPS)辅助摆位新技术在肝癌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于 储开岳 +2 位作者 葛彬彬 葛云 蔡晶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556-3559,共4页
目的:研究红外定位系统(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OPS)辅助摆位新技术在肝癌放射治疗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及其在肝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30例肝癌患者,均应用OPS技术辅助摆位。将CBCT扫描作为标准,比较OPS技术和室... 目的:研究红外定位系统(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OPS)辅助摆位新技术在肝癌放射治疗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及其在肝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30例肝癌患者,均应用OPS技术辅助摆位。将CBCT扫描作为标准,比较OPS技术和室内激光系统(十字线)在X(左右)、Y(头脚)、Z(面背)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并根据摆位误差折线图分别计算出OPS和十字线的临床摆位一致性百分比。结果:通过OPS摆位在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74±1.27)mm、(3.45±1.17)mm、(2.85±1.11)mm;通过十字线摆位在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4.37±1.45)mm、(5.79±1.52)mm、(4.27±1.55)mm,各方向对应的P均<0.001。以±5 mm为标准,OPS在三个方向上的临床一致性分别为96.7%、90.0%、98.7%;十字线在三个方向上的临床一致性分别为68.0%、32.7%、72.7%。结论:OPS在肝癌放射治疗定位摆位方面非常有效。作为一种无辐射、低成本、简便快捷的定摆位新技术,OPS比室内激光系统更能提高整体的摆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定位系统 摆位误差 临床摆位一致性 肝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