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套灌区农田植被物候和NDVI峰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安琪尔 包刚 +3 位作者 元志辉 温都日娜 张港栋 朝布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86-92,共7页
【目的】研究河套灌区植被物候参数和ND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利用2001—2021年MOD13Q1数据和双logistic四参数模型,识别了河套灌区植被SOS、EOS、LOS、POS、ND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 【目的】研究河套灌区植被物候参数和ND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利用2001—2021年MOD13Q1数据和双logistic四参数模型,识别了河套灌区植被SOS、EOS、LOS、POS、ND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河套灌区植被SOS一般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结束,LOS主要介于95~116 d,POS主要介于200~220 d,NDVI峰值主要介于0.5~0.7。植被物候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SOS的推迟、LOS的缩短和NDVI峰值的增加。SOS的推迟导致LOS的缩短。而EOS和POS呈提前和推迟趋势的像元比较接近。河套灌区SOS、EOS、POS与气温均以负敏感为主,与降水量以正敏感为主。NDVI峰值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正敏感。【结论】河套灌区物候参数和NDVI峰值的变化趋势具空间异质性,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也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植被物候 NDVI峰值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001—2020年蒙古高原昼夜非对称变暖对植被返青期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港栋 包刚 +1 位作者 元志辉 温都日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0-710,共11页
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种遥感植被指数以及蒙古高原94个气象站点的月最高、最低温和降水量数据,利用累积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2种物候识别方法提取蒙古高原植被返青期,分析... 基于2001—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种遥感植被指数以及蒙古高原94个气象站点的月最高、最低温和降水量数据,利用累积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2种物候识别方法提取蒙古高原植被返青期,分析蒙古高原昼夜非对称变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返青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蒙古高原生长季开始前6个月(上一年11月—当年4月)平均最高温[0.7℃·(10a)-1]和最低温[0.3℃·(10a)-1]均呈上升趋势,最高温的变暖速率是最低温的2.3倍。(2)季前昼夜非对称变暖对植被返青期均产生提前作用,但与最高温相比,最低温对返青期的影响程度更大,且影响范围更为广泛。(3)季前昼夜非对称变暖对不同植被类型返青期产生不同影响,白天变暖对灌丛、农田和稀疏植被返青期的影响更明显,夜间变暖对森林和草地返青期的影响更强,特别是森林地区(25.5%)。研究白天和夜间非对称变暖对蒙古高原植被物候的影响,对揭示温度对春季植被物候的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温 最低温 非对称变暖 返青期 蒙古高原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的气候敏感性研究
3
作者 王凯锋 包刚 +4 位作者 元志辉 佟斯琴 叶志刚 黄晓君 包玉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1,共12页
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物候指标,其变化对气候,尤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大小及其差异十分不清楚。利用2001-2019年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在气象台站和像元尺度上分别计算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并以... 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物候指标,其变化对气候,尤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大小及其差异十分不清楚。利用2001-2019年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在气象台站和像元尺度上分别计算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并以生长度日(GDD)和冷却度日(CDD)为影响返青期和枯黄期的温度指标,研究两个物候指标对气候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大小。结果表明,2001-2019年内蒙古植被返青期主要集中在第110~135 d,整体呈提前趋势(2.6 d·10 a^(-1));枯黄期主要集中在第260~280 d,整体呈微弱的推迟趋势(0.7 d·10a^(-1))。返青期对GDD和枯黄期对CDD的敏感性主要以负敏感性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1%和56%。从两个物候指标对降水的敏感性看,植被物候对降水敏感性主要以正敏感为主。气象台站尺度的研究结果总体与像元尺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气象台站尺度上对比显示有65%的站点枯黄期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返青期,94%的站点返青期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枯黄期,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敏感性的研究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对物候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气候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返青期 枯黄期 生长度日 冷却度日 敏感性
下载PDF
蒙古国冬春季气候非对称变暖及其对植被返青期和春季NDVI的影响
4
作者 张港栋 包刚 +2 位作者 黄晓君 元志辉 温都日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8-1249,共12页
基于2001—2020年NDVI和EVI两种遥感植被指数及蒙古国6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累积植被指数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提取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并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与冬春季昼夜气温非对称变化之间的关系... 基于2001—2020年NDVI和EVI两种遥感植被指数及蒙古国6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累积植被指数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提取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并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与冬春季昼夜气温非对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来,最高气温在冬春季的变暖速率分别为0.07℃·a^(-1)、0.15℃·a^(-1)(P<0.05,R^(2)=0.33),最低气温在冬春季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1℃·a^(-1)、0.04℃·a^(-1),冬春季气温日较差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8℃·a^(-1)、0.11℃·a^(-1)(P<0.05,R^(2)=0.52),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蒙古国植被返青期对冬春季气候变暖的季节性响应是非对称的,冬季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大,而春季则是最低气温影响大,且均表现为负相关。(3)蒙古国气候变暖对植被NDVI产生的非对称影响主要表现在春季,即春季最高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对植被NDVI主要表现为负相关,而春季最低气温对植被NDVI主要表现为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春季物候及植被后期生长的季节性影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青期 春季NDVI 非对称变化 气温日较差 蒙古国
下载PDF
2000-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元志辉 包刚 +3 位作者 银山 雷军 包玉海 萨楚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6,共14页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NDVI,不论是植被生长季平均值,还是其各月份值都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但其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75,是驱动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从月变化来看,4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沙地类型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所有类型都呈增加态势,增加态势最大的类型是移动沙地,最小的是固定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NDVI 植被覆盖变化 气候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取值优化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包刚 辛晓平 +3 位作者 包玉海 王牧兰 元志辉 乌兰吐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80-3286,共7页
针对目前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等植被生产力模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未对草原进行区分的问题,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数据和CASA模型的... 针对目前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等植被生产力模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取值未对草原进行区分的问题,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实测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数据和CASA模型的建模思路优化了三大草原类型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并以此为基础模拟分析了其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基于99个地面采样点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最大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54,0.553和0.511gC·MJ-1,平均为0.573gC·MJ-1。与未对草原类型进行区分而统一取值为0.541gC·MJ-1的结果相比,实测NPP与模拟NPP之间的决定系数和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0.024和2.62gC·(m2·month-1)-1。受水热组合和草原类型的空间格局的影响,内蒙古草原植被光能利用率和NPP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单峰季节变化特征。但光能利用率和NPP的最大值出现的月份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8月份和7月份,这可能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的最高值出现的月份不同有关。光能利用率和NPP平均值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光能利用率 草原类型 CASA模型 内蒙古 时空格局
下载PDF
2000-2013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元志辉 池勇峰 +4 位作者 雷军 包刚 包玉海 萨楚拉 咏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5-199,共15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CASA模型及其他数理方法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3年生长季(4-10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4...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CASA模型及其他数理方法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3年生长季(4-10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中增加趋势,多年平均NPP为239.8 gC·m^(-2)·a^(-1)。整个研究区表现为高NPP值(大于150 gC·m^(-2)·a^(-1))的植被面积在增加,低NPP值(小于150 gC·m^(-2)·a^(-1))的植被面积在减少。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NPP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东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总体而言,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86,是驱动植被NPP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而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沙地NPP的影响发现,温度降低、种饲料面积、年末牲畜存栏头数和羊的数量的减少是NPP值提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NPP 气候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元志辉 雷军 +3 位作者 包刚 萨楚拉 苏日古格 池勇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0-338,共9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4年生长季(4—10月)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VC),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盖度呈...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4年生长季(4—10月)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VC),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多年平均VC为0.423,年平均递增率为0.003 6。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东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研究区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6,是驱动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直接因素。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以研究区2000,2006,2013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草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42%。近14年来,草地、林地的增加幅度较大,分别由29 637.30,58.24km2增加到30 619.36km2,64.43km2。除了建设用地,其他类型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高覆盖度草地、林地及耕地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浑善达克沙地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影响其植被覆盖度出现增加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 植被覆盖度 沙地 气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下载PDF
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元志辉 萨楚拉 银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54-5263,共10页
基于近20a MODIS的2种植被指数数据,利用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进行了提取,分析其时空变化,并利用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植被物候对高程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9年间研究区的植被物候呈微... 基于近20a MODIS的2种植被指数数据,利用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和动态阈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进行了提取,分析其时空变化,并利用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植被物候对高程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9年间研究区的植被物候呈微弱波动趋势,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返青期(SOS)主要集中在110~140d,枯黄期(EOS)主要集中在250~280d,整体呈微弱推迟趋向(0.28d/a),生长季长度(LOS)主要集中在120~170d,整体呈微弱延长趋向(0.23d/a).在空间分布上,占研究区51.51%的区域植被SOS呈提前趋势;占研究区67.02%的区域植被EOS呈提前趋势,并且占研究区32.98%的区域植被EOS呈推迟趋势.占研究区62.71%的区域植被LOS呈延长趋势.在海拔900~1500m区间,随着海拔升高,SOS显著推迟,EOS不显著提前,LOS显著缩短.前一年11、12月和当年1、2、4月降水量对SOS有提前作用.6、7、8、9月份气温和降水都对EOS推迟有明显的作用.总的来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的相应规律比较复杂,表现出季节性的差别及地形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物候 气候 海拔
下载PDF
近20 a呼和浩特市城市化对植被物候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元志辉 银山 +1 位作者 萨楚拉 池勇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0-1898,共9页
了解植被物候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呼和浩特市近20 a MODIS的两种植被指数数据,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植被物候,结合城市化指标,研究了2001—2020年呼和浩特市植被物候对城市化的响应。研... 了解植被物候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呼和浩特市近20 a MODIS的两种植被指数数据,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植被物候,结合城市化指标,研究了2001—2020年呼和浩特市植被物候对城市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森林和灌木地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发生较早(平均值第132 d),但其枯黄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也较早(第265 d)。SOS较晚的是耕地(第168 d),EOS较晚的是草地(第275 d),表明研究区木本植物SOS和EOS均早于草本植物。人造地表植被物候年际变化较大,在SOS和EOS的物候变化率分别为每10 a提前4.1 d和推迟0.7 d。此外,以人造地表比率和城乡梯度信息(即从城市核心到周边农村地区的同心环)为城市化指标,探讨了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植被物候对城市化的响应。研究发现SOS随人造地表比率上升而提前,EOS则出现相反的趋势。从城乡梯度上看,在特定范围内,远离城市中心SOS波动上升,即距城市中心越远植被SOS越晚,而EOS逐渐下降,即距城市中心越远植被EOS越早。总之,不同的城市化指标显示了植被物候对城市化的非线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城市化 呼和浩特市
下载PDF
呼伦贝尔道路对草地土壤表层颗粒组成空间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军 孙禹 +1 位作者 元志辉 哈斯.额尔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18-21,27,共5页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草地不同道路影响下路边土壤表层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特征,为道路沿线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省道S203和土路的坡顶、坡底、轮坑以及0—30 m样带和30—210m样带进行实地采样,经风干处理后用吸管法测定了...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草地不同道路影响下路边土壤表层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特征,为道路沿线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省道S203和土路的坡顶、坡底、轮坑以及0—30 m样带和30—210m样带进行实地采样,经风干处理后用吸管法测定了颗粒组成,采用ArcGIS 10.0软件进行的克里金插值和半方差分析。[结果]省道S203,路边土壤粉粒和石砾含量空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5.96%和80.05%。道路边坡附近粉粒和黏粒含量少,随着与路边距离的增加,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而土路对路边土壤黏粒含量的影响较大,车轮碾压轮坑附近黏粒含量多;道路和沿线人类活动对石砾和粉粒含量的影响强至中等。[结论]受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区道路沿线土壤表层不同颗粒组成空间分布发生变化,而黏粒含量形成了沿着道路呈带状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地 路边土壤 颗粒组成 半方差分析
下载PDF
探讨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2
作者 元志辉 宫丽云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第4期50-50,共1页
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励学习动机,从而创设"我乐学"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从... 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励学习动机,从而创设"我乐学"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悬念
下载PDF
高中地理成绩的提高来自素质教育 被引量:1
13
作者 宫丽云 元志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第3期115-115,共1页
在素质教育教育的今天,全体高中地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大力实行素质教育,否则,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推广。我们应该通过转变高中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努力加强地理老师的... 在素质教育教育的今天,全体高中地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大力实行素质教育,否则,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推广。我们应该通过转变高中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努力加强地理老师的学法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和学习交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 教育观念 道德品质 意志品质
下载PDF
享受地理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14
作者 宫丽云 元志辉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第4期62-62,共1页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服务生活 现象 兴趣 策略
下载PDF
2001—2020年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生长峰值期和峰值对气候的敏感性研究
15
作者 朝布嘎 包刚 +4 位作者 元志辉 温都日娜 佟斯琴 郭恩亮 黄晓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09-1824,共16页
植被夏季生长峰值期和峰值是植被极为重要的物候和生长指标,对年生产力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论文利用2001—2020年MODIS EVI数据和双Logistic四参数模型,识别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生长峰值期与E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敏感性。... 植被夏季生长峰值期和峰值是植被极为重要的物候和生长指标,对年生产力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论文利用2001—2020年MODIS EVI数据和双Logistic四参数模型,识别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生长峰值期与E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过去20年间,植被生长峰值期主要发生在6—8月,并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先提前后推迟趋势,但如果忽略70°N以北地区的少部分陆地,植被峰值期随着纬度升高呈提前趋势。植被EVI峰值主要介于0.2~0.6之间,整体上高纬度的值低于低纬度。(2)区域平均植被生长峰值期呈不显著提前趋势(0.12 d/a,p>0.05)。在空间上呈提前趋势(60.3%)的像元占比大于呈推迟趋势(39.7%)的占比。EVI峰值以0.01/10 a(p<0.01)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研究区74.5%地区的植被EVI峰值呈增加趋势。(3)2001—2020年间,春夏季气温、降水量和云覆盖对植被生长峰值期(EVI峰值)的影响最广泛,其中气温对植被生长峰值期和EVI峰值的影响最强,在高纬度地区对两者产生不对称作用,在低纬度地区气温的升高可能通过干旱等事件将降低EVI峰值。而降水量和云覆盖对峰值期和EVI峰值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复杂,空间异质性强。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物候和生长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植被生长峰值期 EVI峰值 气候变化 敏感性
原文传递
2001-2020年内蒙古地区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美丽 佟斯琴 +10 位作者 银山 包玉海 黄晓君 阿拉腾图娅 王永芳 郭恩亮 元志辉 那顺达来 高苏日固嘎 刘心怡 叶志刚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69-194,共26页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o explore coupled relationships in carbon and water cycles.In this study,we first compared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and evapotr...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o explore coupled relationships in carbon and water cycles.In this study,we first compared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and evapotranspiration(ET)using four GPP and ET products.Second,we selected the products closest to the flux towers data to estimate WUE.Finally,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on WU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Four GPP and ET products provided good performance,with GOSIF-GPP and FLDAS-ET exhibiting a higher correlation and the smallest errors with the flux tower data.(2)The spatial pattern of WUE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GPP and ET,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Higher WUE values 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forest ecosystem,and lower WUE values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Gobi Desert,with a value of 0.28 gC m^(-2)mm^(-1).The GPP and ET product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while WU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55.15%)from 2001 to 2020.(3)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UE and driving factors reveal the variations in WUE of Inner Mongolia are mainly affected by soil moisture between 0 and 10 cm(SM0–10cm),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and precipitation,respectively.(4)In arid regions,VPD and precipitation exhibit a major influence on WUE.An increase in VPD and precipitation has a negative and positive effect on WUE,with threshold values of approximately 0.36 k Pa and 426 mm,respectively.(5)In humid regions,SM0–10cm,VPD,SM10–40cm,and SM40–100cm exer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WUE,especially SM0–10cm,and weakens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s,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related to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and liv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type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mes.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VPD and soil moisture in regional variability in W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 evapotranspiration(ET)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climate change soil water content
原文传递
定量评估中蒙边境地区不同草原火灾发生区的枯草指数阈值和时空变化
17
作者 朝鲁门 包玉龙 +3 位作者 张继权 包玉海 美丽 元志辉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8期1631-1659,共29页
Climate change is manifesting rapidly in the form of fires,droughts,floods,resource scarcity,and species loss,and remains a global risk.Owing to th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there is a need to determine the Dead Fuel ... Climate change is manifesting rapidly in the form of fires,droughts,floods,resource scarcity,and species loss,and remains a global risk.Owing to th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there is a need to determine the Dead Fuel Index(DFI)threshold of the fire occurrence area and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DFI to apply prevention measures efficiently and facilitate sustainable fire risk management.This study used the MODIS Burned Area Monthly L3(MCD64A1),Landsat Global Burned Area(BA)products,and MODIS Surface Reflectance 8-Day L3(MOD09A1)data from 2001 to 2020 to calculate the values of the DFI in the study area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fi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inversion of the meadow steppe DFI values in the fire area was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14-26,and the fire rat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range of 20-22.The inversion of the typical steppe DFI values in the fire area was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12-26,and the fire rate was the highest in the range of 16-22.(2)Areas with high fire DFI values included Khalkhgol,Matad,Erdenetsagaan,Bayandun,Gurvanzagal,Dashbalbar in Mongolia,and scattered areas of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forest edge meadow steppe area),East and West Ujumqin Banner,and Xin Barag Right Banner.The highest fire probability of fire occurred during October and April.(3)The DFI values we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altitude.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surface energy balance,grassland carbon storage,soil moisture,grassland health,land desertification,and grazing in the study area,especially for fire risk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d Fuel Index(DFI) grassland fire withered grass China-Mongolia border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慕石雷 元志辉 乌日陶克套胡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5-265,共11页
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 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影响机制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