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促进缺血皮瓣血管的生成 被引量:6
1
作者 先德彬 明华伟 +1 位作者 徐荣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背景:如何促进大块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细胞共培养以及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来促进血管生成均是很好地促进早期血管化的方法。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背景:如何促进大块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细胞共培养以及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来促进血管生成均是很好地促进早期血管化的方法。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在体内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5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入5组,每组10只,于SD大鼠背部中线上建立一个4 cm×1.5 cm大小的缺血皮瓣模型,分别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VEGF165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组)、单独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组)、未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D组)、DMEM培养基(E组)。ELISA检测外周血VEGF水平,组织学观察其皮瓣存活状况及微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1)术后A组皮瓣存活质量较其他4组高;(2)A组、B组术后第2,4,7,14天外周血中的VEGF持续高表达且逐渐升高,第7天时达到峰值,第14天时较术后第2天明显下降。不同时期A组外周血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术后第11天,A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术后第11天,A组微血管密度远远大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意意义(P<0.05);(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VEGF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可促进缺血皮瓣血管化,提高缺血皮瓣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脐静脉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转染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早期成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思奇 先德彬 +3 位作者 徐荣胜 覃中杰 张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458-3465,共8页
背景:组织工程骨为大型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方向,但只有早期形成完善的毛细血管网才能保证移植物在体内的长期存活,因此早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是其临床应用的关键所在。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 背景:组织工程骨为大型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方向,但只有早期形成完善的毛细血管网才能保证移植物在体内的长期存活,因此早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是其临床应用的关键所在。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 tertiary calcium phosphate,HA-TCP)支架对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①将HA-TCP支架分4组处理:A组加入体积比1∶1的DMEM培养液与细胞外基质培养液;B组加入体积比1∶1的BMSCs悬液与HUVECs悬液;C组加入体积比1∶1的DMEM培养液与HUVECs悬液,D组加入体积比1∶1的BMSCs悬液与细胞外基质培养液,培养21 d后用于体内植入实验。②在成年SD大鼠颅骨制作直径1 cm骨缺损,分别植入A、B、C、D组材料,术后4,8,12周,分别进行颅骨Micro-CT及颅骨支架复合物大体、组织形态学、CD31/CD34免疫组化染色、CD31/CD34分子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蛋白检测。动物实验已获得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检测:术后8周时,B组新生骨质量高于其他3组,C、D组高于A组;术后12周时,新生骨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C组>D组>A组;②大体观察:B组支架上骨质爬行面积高于其他3组,C、D组高于A组;相同时间点下血性渗液量由多到少依次为:B组>C组>D组>A组;③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时,骨质新生量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C组>D组>A组,其余时间点骨质新生量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D组>C组>A组;④免疫组化染色:相同时间点下CD31/CD34微血管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C组>D组>A组,除C、D组无差异无外(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Western Blot检测:相同时间点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蛋白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C组>D组>A组,除C、D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BMSCs与HUVECs复合HA-TCP支架材料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具有较强的早期血管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支架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修复 干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早期血管生成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脐静脉内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荣胜 何芸 +2 位作者 李彪 先德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5268-5273,共6页
背景: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细胞共培养以及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来促进血管生成均是很好地促进早期血管化的方法。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 背景: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细胞共培养以及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来促进血管生成均是很好地促进早期血管化的方法。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后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腺病毒介导VEGF165转染HUVECs,并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实验分组如下:(1)转染共培养组:Ad VEGF165-HUVE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转染非共培养组:Ad VEGF165-HUVECs;(3)空载体共培养组:Ad GFP-HUVE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空载体组:Ad GFP-HUVECs;(5)未转染共培养组:HUVE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空白对照组:HUVECs。采用CCK8法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结晶紫染色检测HUVECs的迁移能力,Matrigel法检测HUVECs的血管形成能力。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共培养组、转染非共培养组、空载体共培养组、未转染共培养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加(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共培养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数量最多(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共培养组形成的小管数目更多形成时间更早,更稳定(P<0.05);(4)结果表明,VEGF165转染HUVE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同作为种子细胞能更好地促进早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血管形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骨移植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重建中的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任黎蕾 徐荣盛 +4 位作者 先德彬 甘升远 邵学磊 张磊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与髂骨肌瓣在不同类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中的选择。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对38例腓骨肌皮瓣和髂骨肌瓣移植修复的下颌骨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修复后的功能和外形、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参照Schu...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与髂骨肌瓣在不同类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中的选择。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对38例腓骨肌皮瓣和髂骨肌瓣移植修复的下颌骨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修复后的功能和外形、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参照Schultz分类方法:Ⅰ类缺损:10例;Ⅱ类缺损:18例;Ⅲ类缺损:6例;Ⅳ类缺损:4例。其中腓骨肌皮瓣26例,髂骨肌瓣12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 :12例髂骨肌瓣和24例腓骨肌瓣完全存活。1例腓骨肌皮瓣静脉栓塞坏死,1例腓骨肌皮瓣皮瓣坏死。Ⅰ、Ⅱ缺损髂骨肌瓣外形和功能优于腓骨肌皮瓣。供、受区并发症发生率髂骨肌瓣(16.7%)小于腓骨肌皮瓣组(19.2%),供区均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结论:Ⅰ、Ⅱ类不伴口外皮肤缺损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可优先选用髂骨肌瓣,伴口外皮肤缺损者选择腓骨肌皮瓣重建;Ⅲ、Ⅳ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选择腓骨肌皮瓣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腓骨肌皮瓣 髂骨肌瓣 下颌骨缺损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颌面口咽损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蒋金吱 先德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37-40,共4页
探讨临床以舒适护理干预颌面口咽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将院内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颌面口咽损伤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将入院时间先后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60例)和观察组(舒适护理,60例),将两组口腔... 探讨临床以舒适护理干预颌面口咽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将院内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颌面口咽损伤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将入院时间先后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60例)和观察组(舒适护理,60例),将两组口腔黏膜表面菌量、症状、疼痛、舒适度、生活质量等改善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表面菌量、疼痛评分、症状评分、舒适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口腔黏膜表面菌量较少,创面愈合时间较短,疼痛、症状评及舒适度评分较低,护理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面口咽受损与手术创伤以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因为创面所在位置特殊,损伤发生之后,患者的吞咽能力、进食能力和交流能力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患者痛苦不堪。舒适护理着重落足于改善患者身心愉悦状态,提高患者舒适感受,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在颌面口咽损伤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颌面口咽损伤 口腔舒适度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