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珠藏向斜无烟煤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吸附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党广兴 吴财芳 +2 位作者 赵凯 梁冲冲 姜玮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8,共7页
通过压汞、液氮吸附实验对贵州珠藏向斜无烟煤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了煤孔隙结构特征对其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珠藏向斜无烟煤主要以微孔、小孔为主,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控制;&... 通过压汞、液氮吸附实验对贵州珠藏向斜无烟煤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了煤孔隙结构特征对其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珠藏向斜无烟煤主要以微孔、小孔为主,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控制;"孔隙遮挡效应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低退汞效率、高滞后环现象;由于测试原理不同,液氮、压汞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研究区Langmuir体积平均为36.70 m3/t,Langmuir压力平均为3.23 MPa,Langmuir体积、Langmuir压力与微孔比表面积、退汞效率均呈现正相关;另外,Langmuir压力受微孔结构影响较大,特别是封闭孔的含量,封闭孔越多,Langmuir压力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藏向斜 无烟煤 孔隙特征 吸附性
下载PDF
煤样吸附/解吸滞后效应定量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党广兴 吴财芳 王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7-191,222,共6页
针对普遍存在的煤样吸附/解吸滞后现象,总结了其滞后机理,分析了现有定量评价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曲线相似理论的解吸滞后程度表征方法,在历史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滞后效应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作... 针对普遍存在的煤样吸附/解吸滞后现象,总结了其滞后机理,分析了现有定量评价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曲线相似理论的解吸滞后程度表征方法,在历史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滞后效应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宏观的甲烷解吸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包含解吸-运移2个阶段的综合过程,滞后机理主要反映在解吸受阻和气体运移受阻2个方面;基于Fréchet距离表征的曲线相似度理论可以用来表征解吸滞后程度;随着温度升高,解吸滞后程度呈下降趋势或先降后升趋势;含水煤样滞后程度明显高于干燥煤样,但与含水率无明显关系;块样、柱样的滞后程度高于粉样,粉样的滞后程度与粒径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解吸滞后效应 Fréchet距离 含水率
下载PDF
滇东老厂区块多煤层煤层气合采层间干扰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二超 吴财芳 +1 位作者 党广兴 张莎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7,共8页
为研究多煤层发育区煤层气井合层排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行为,以滇东老厂区块多煤层煤层气井合采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煤层地质条件和气井排采实践,探讨研究区层间干扰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压力和层间距是影响该区煤层... 为研究多煤层发育区煤层气井合层排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行为,以滇东老厂区块多煤层煤层气井合采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煤层地质条件和气井排采实践,探讨研究区层间干扰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压力和层间距是影响该区煤层气合层排采的重要因素。采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对现有煤层气井进行排采动态研究,分析储层压力和层间距对煤层气合层排采的影响,并引入层间干扰系数A对层间干扰进行量化分析。层间干扰系数A的引入可以有效确定合采煤层选取方案,对煤层气合层排采层位的选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厂区块 多煤层 煤层气 合层排采 层间干扰 干扰系数
下载PDF
临兴区块煤储层含气量预测
4
作者 江涛 党广兴 +1 位作者 孟尚志 范旭 《煤炭技术》 CAS 2018年第1期86-89,共4页
研究表明:多元回归和复合指数回归预测含气量误差较大,尤其针对低含气量煤层;KIM方程预测结果为饱和状态下含气量,预测效果同样较差;BP神经网络基于非线性方法进行预测,预测效果最佳。总体而言,由于含气量与各测井参数存在复杂的非线性... 研究表明:多元回归和复合指数回归预测含气量误差较大,尤其针对低含气量煤层;KIM方程预测结果为饱和状态下含气量,预测效果同样较差;BP神经网络基于非线性方法进行预测,预测效果最佳。总体而言,由于含气量与各测井参数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现代数学方法必将成为煤储层含气量预测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区块 测井 含气量预测
下载PDF
徐州新山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赵伟伟 王笑奇 +2 位作者 党广兴 施金华 郭晓宇 《中国煤炭地质》 2014年第12期45-47,69,共4页
新山位于徐州市北郊,地处徐-宿薄皮型逆冲系统的中部锋带,NNE与NE向构造转折部。基于研究区野外实际观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其构造特征及成因,认为印支末期至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新山NE向逆冲断层、倒转褶皱与层间... 新山位于徐州市北郊,地处徐-宿薄皮型逆冲系统的中部锋带,NNE与NE向构造转折部。基于研究区野外实际观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其构造特征及成因,认为印支末期至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新山NE向逆冲断层、倒转褶皱与层间褶皱的组合,而层间褶皱则形成于强烈挤压背景下逆冲断裂导致地层间的右旋剪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褶皱 构造特征 徐州新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