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子日记》时代的气候和农业 被引量:2
1
作者 朴根必 李镐澈 全太锦 《古今农业》 2003年第3期40-52,共13页
本文通过《丙子日记》(Beongjaiki)探究了17世纪前半期的气候危机和农业生产状况。南平曹氏的《丙子日记》具有气候史及农业史方面的意义。《丙子日记》的记录的气候变化和《朝鲜王朝实录》及树轮研究(Tree Ring Research)结果完全一致... 本文通过《丙子日记》(Beongjaiki)探究了17世纪前半期的气候危机和农业生产状况。南平曹氏的《丙子日记》具有气候史及农业史方面的意义。《丙子日记》的记录的气候变化和《朝鲜王朝实录》及树轮研究(Tree Ring Research)结果完全一致。从《丙子日记》中可知土地的耕作体系中已经出现了水田种麦法,但移秧法还没有普及,水田直播法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丙子日记》还集中体现了奴婢生产关系,奴婢们跟随南平曹氏参与了农业赋役劳动,主仆之间的关系甚至发展到相互依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子日记》 气候史 农业史 水田种麦法 水田直播法 奴婢生产关系
下载PDF
17世纪韩国水稻栽培的技术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金荣镇 全太锦 《古今农业》 2003年第2期48-60,共13页
本研究依照有不直播、干田直播、有水移栽和干田移栽的顺 序,考察了17世纪朝鲜的稻作农业。十五世纪朝鲜的水稻品种是25个,十八世纪时则变成了38,每一个品种可以分为粘性和不粘性。农民通过栽培方法可以挑选其中某一品种。到了二十世纪... 本研究依照有不直播、干田直播、有水移栽和干田移栽的顺 序,考察了17世纪朝鲜的稻作农业。十五世纪朝鲜的水稻品种是25个,十八世纪时则变成了38,每一个品种可以分为粘性和不粘性。农民通过栽培方法可以挑选其中某一品种。到了二十世纪早期,由于高产和抗病害的品种的使用,朝鲜的水稻品种的数量降到了原来的10%以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关于有水直播,在农书中分为早稻和中稻加以叙述,其栽培方法没有区别,只是播种期有出入;其二,干田直播的进步提高了发芽率,并且发芽整齐;第三,有水移栽是在十七世纪四种栽培方法中最为普及的方法,具体的进步可以列出八项;第四,干田移栽克服了春旱的方法,并且是干田直播栽培与育苗移栽的一种折衷办法。综上所述,17世纪的水稻移身栽培法包涵了种子处理、化学肥料技术,只不过20世纪前期水稻品种得到了改良,并开始使用农业化学、虫害防除技术,可以说20世纪前期的水稻栽培技术基本体系在17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韩国 水稻 栽培技术 技术体系 品种 数量
下载PDF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古农书研究
3
作者 渡部武 全太锦 曹幸穗 《古今农业》 2004年第1期77-85,共9页
本文对天野元之助教授 ( 1 90 1~ 1 980年 )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研究领域的众多学术成果作了介绍 ,重点就天野氏的中国古农书研究的学术成果、中国古农书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社会农业技术的存在方式等三方面作分析评介。
关键词 中国古农书 农业史 传统农业技术 农业经济史
下载PDF
朝鲜后期农书中的水稻品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镐澈 朴宰弘 全太锦 《古今农业》 2003年第1期32-45,共14页
水稻的品种在朝鲜后期根据播种期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据其播种的土地又可以分为水稻、早稻和干田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干田稻源于中稻,被称作那个时期的一个新品种。原始的朝鲜水稻品种在多样性和数量方面均表现出快速分化和差异... 水稻的品种在朝鲜后期根据播种期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据其播种的土地又可以分为水稻、早稻和干田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干田稻源于中稻,被称作那个时期的一个新品种。原始的朝鲜水稻品种在多样性和数量方面均表现出快速分化和差异。事实上,在朝鲜后期我们发现了水稻品种的更大差异与播种季节有关。新的秧苗移栽技术在朝鲜后期迅速地传播开来。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播种期是不断变化的。此外,水稻品种具有抗旱、涝、倒伏和发芽早的特征。然而,当旱灾较严重时,用干田稻来替代就是不可避免了。通过从中国引进早熟稻,就解决了替代的问题。朝鲜后期的水稻品种非常适合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特别是降雨特点和慢性干旱。但是现在真正的朝鲜水稻品种不复存在,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抛弃了它们,这些朝鲜的本地品种被认为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认为应引进超级品种。但是,真正的朝鲜本地水稻品种是最适合于朝鲜自然条件的。如果他们努力利用其优点,克服其缺点,朝鲜本地水稻品种对于朝鲜农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那种意义上,尽管时间上有差距,但是朝鲜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对于在降低生产成本的水稻直接播种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后期 农书 水稻 品种 播种期 引种 本地品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