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度近视患者后巩膜加固术后眼底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维锋 刘莉莉 +4 位作者 朱璇 刘毅琦 兰雪莉 闵亚兰 黄国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8-561,共4页
目的 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眼底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南昌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收治的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例21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24~39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 目的 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眼底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南昌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收治的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例21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24~39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视盘面积、Bruch膜孔面积、γ区长度、中心凹距视盘颞侧边缘距离、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以及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血管旁病变、视网膜劈裂)情况等。结果 21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为4.2~5.0(4.78±0.26),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轴长度为27.24~33.64(30.49±2.39)mm,与术前相比,术后眼轴增长(0.38±0.34)mm(P<0.05)。21眼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视盘面积分别为(2.99±0.96)mm^(2)、(2.84±1.12)mm^(2)(P>0.05),Bruch膜孔面积分别为(7.79±6.65)mm^(2)、(8.12±6.76)mm^(2)(P>0.05),γ区长度分别为(1.39±0.64)mm、(1.31±0.71)mm(P>0.05),中心凹距视盘颞侧边缘距离分别为(4.59±0.74)mm、(4.57±0.64)mm(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21眼ETDRS各区域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末次随访,21眼中16眼视网膜结构稳定或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减轻甚至消失,5眼出现新的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或原有病变加重。结论 超高度近视眼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眼轴仍有增长,眼底形态维持稳定,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球内牵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眼底形态 后巩膜加固术 眼轴长度
下载PDF
阿替普酶辅助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应用体会
2
作者 兰雪莉 仇晶晶 +1 位作者 杨茜 刘维锋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于2021年4月至10月对8眼眼球破裂伤后玻璃体积血在不同时间段应用阿替普酶,观察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视网膜复位率、...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于2021年4月至10月对8眼眼球破裂伤后玻璃体积血在不同时间段应用阿替普酶,观察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视网膜复位率、眼内感染率、保眼率、视力。结果 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为阿替普酶玻璃体腔注射后(2.87±1.64)d,手术视网膜复位率100%,随访(8.12±2.23)m(5~11 m),术后无眼内感染、无新鲜出血并发症,保眼率100%,75%保留一定的视功能,25%无光感。结论 阿替普酶玻璃体腔溶血能有效的帮助眼球破裂伤后早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完成,达到较好保持眼球形态和一定视功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眼球破裂伤 玻璃体切割手术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中心凹分布研究
3
作者 刘维锋 樊江波 +5 位作者 徐月圆 朱璇 闵亚兰 刘毅琦 兰雪莉 黄国富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04-1507,共4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在不同后巩膜形态的分布。方法:收集2016-05/2018-02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高度近视患者126例207眼,按照Curtin的后巩膜形态分类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Ⅰ和Ⅱ型后巩膜形态眼,B组为Ⅲ型后巩膜形态眼,C组为Ⅶ、...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在不同后巩膜形态的分布。方法:收集2016-05/2018-02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高度近视患者126例207眼,按照Curtin的后巩膜形态分类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Ⅰ和Ⅱ型后巩膜形态眼,B组为Ⅲ型后巩膜形态眼,C组为Ⅶ、Ⅸ、Ⅹ型后巩膜形态眼。将眼底后极部区域分为1、2、3区域。测量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垂直线的水平距离(HDFCO)、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水平线的垂直距离(VDFCO)和视力。研究在高度近视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心凹位置的分布。结果:在后极部1区,3眼(1.5%)均来自A组。在后极部2区,117眼(56.5%)来自A组,15眼(7.2%)来自B组,13眼(6.3%)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037±507、4771±509、5585±773μm(F=8.38,P<0.01)。三组VDFCO分别为615±297、643±322、504±363(F=0.87,P=0.41)。在后极部3区,43眼(20.7%)来自A组,7眼(3.4%)来自B组,9眼(4.4%)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048±683、4444±540、5293±840(F=3.13,P=0.05)。三组VDFCO分别为1385±484、1225±201、1664±318μm(F=2.18,P=0.12)。中心凹位于2区和3区的高度近视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4.87±0.22和4.77±0.27(t=-1.55,P=0.12)。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位置在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发生轻微变化,对最佳矫正视力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巩膜形态 中心凹 视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