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军到民:河西走廊东端永泰古城的村庄化历程
1
作者 武媛媛 关丙胜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25,59,共9页
堡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军事防御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军事政策而建立。永泰堡是明朝在河西走廊东端松山新边墙附近修筑的以防御为主的堡寨之一,曾一度为明庭和蒙古地方势力对峙的前线。清朝平定西北蒙古... 堡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军事防御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军事政策而建立。永泰堡是明朝在河西走廊东端松山新边墙附近修筑的以防御为主的堡寨之一,曾一度为明庭和蒙古地方势力对峙的前线。清朝平定西北蒙古势力叛乱以后,永泰堡逐渐向村堡转变,由军事防御的堡寨逐渐变为普通的村落形态。永泰堡的发展变迁不仅折射出此类堡寨村庄化的发展轨迹,也反映出西北一些地域的脱边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寨堡 永泰古城 河西走廊东端 边地
下载PDF
文化的演进博弈: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社火历程 被引量:5
2
作者 关丙胜 赵郡丹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8,共9页
河湟西纳地区的拉沙阳坡村,被原为一起出演社火的阴坡村弃离之后,在沿承河湟社火基本套路的同时,依借本村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极力寻求有别于阴坡村社火的出演内容,从而推演出以"耍牦牛"为核心特征的社火文化。借由阳坡社火... 河湟西纳地区的拉沙阳坡村,被原为一起出演社火的阴坡村弃离之后,在沿承河湟社火基本套路的同时,依借本村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极力寻求有别于阴坡村社火的出演内容,从而推演出以"耍牦牛"为核心特征的社火文化。借由阳坡社火之出演历程可以看到文化如何被转接、移植、改造、链接乃至形构。更为重要的是,与已有的文化或文化载体抗争式的演进博弈在文化的形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人群凭借文化在区域内为宣示自我身份、证明自我价值以及强调自我位阶的意识主导下,新的文化在演进博弈中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进博弈 社火文化 河湟西纳地区 耍“牦牛”
下载PDF
空间与迁移:柴达木地区四次规模性族群入迁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关丙胜 吴海霞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而里的规模性入迁是历史之常数,其引发的与先居族群之间的接触、竞争、矛盾乃至冲突也在所难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间必定趋向理解与对话,使区域资源重新得以配置和共享,并最终实现族群之间文明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族群迁移 文明互动 柴达木地区
下载PDF
演进博弈:族群文化的基本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关丙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37,共5页
演进博弈论因更接近对社会事实的解释被日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作为族群承载体的文化,其发展存续的变迁过程是演进博弈的。正是族群谋求永续发展的本能导致了文化之间演进博弈的产生,也决定了演进博弈成为族群文化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 演进博弈 族群文化 族群特性
下载PDF
以中国图瓦人看风险社会中的当代边缘族群 被引量:7
5
作者 关丙胜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由现代性所催生的风险社会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浸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已成为诸多人类社会的生活状态。受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冲击,现被民族识别为蒙古族的中国图瓦人也面临着除传统社会风险之外的现代性风险,并在普通大众和精英层面上形成... 由现代性所催生的风险社会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浸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已成为诸多人类社会的生活状态。受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冲击,现被民族识别为蒙古族的中国图瓦人也面临着除传统社会风险之外的现代性风险,并在普通大众和精英层面上形成了不同的应对。如中国图瓦人一样被裹挟进现代风险社会的边缘族群,主要由其基本特征所决定,呈现了其在现代风险社会面前的失语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中国图瓦人 边缘族群
下载PDF
边界缓冲区:催生新族群的温床 被引量:6
6
作者 关丙胜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0,共5页
当由原初自然生态环境所营造的族群地理边界随着族群的发展而不断突破时,以占有更多生态资源为主要目的边界扩张势必使原本远离的族群因各自的扩张而发生边界冲突。在漫长的历史场域中,因族群势力的时强时弱就会在边界之间形成你来我往... 当由原初自然生态环境所营造的族群地理边界随着族群的发展而不断突破时,以占有更多生态资源为主要目的边界扩张势必使原本远离的族群因各自的扩张而发生边界冲突。在漫长的历史场域中,因族群势力的时强时弱就会在边界之间形成你来我往的边界缓冲区。无数历史实践证明,边界缓冲区往往是催生新族群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缓冲区 新族群 族群边界
下载PDF
从华人移民看到他者 被引量:2
7
作者 关丙胜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8期97-100,共4页
孔飞力先生经过多年酝酿与写作的《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in Modern Timmes》早在2008年就已出版,引起国际移民及中国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憾多年来无中文版,
关键词 华人移民 他者 OTHERS Among 2008年 国际移民 孔飞力 史学界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的制造: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 被引量:2
8
作者 关丙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7,共6页
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依借原有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逐步成为独特的文化表相,阳坡人早已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精心维护着仪式过程和祭拜诉求。从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历程可以看到时下被视为"... 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依借原有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逐步成为独特的文化表相,阳坡人早已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精心维护着仪式过程和祭拜诉求。从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历程可以看到时下被视为"原生态"的文化是如何被前人制造的,也进而可知:一些"原生态"文化或"传统"只不过是前人在特定场域下制造并用来借以宣示自己在区域社会中的阶序而已,隐匿其后的社会本相是人群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耍牦牛 河湟西纳地区 仪式 原生态文化
下载PDF
对一个撒拉族移民乡村的民族学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关丙胜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世居于青海省循化县的少部分撒拉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迁居该省乌兰县希里沟地区,逐步形成柴达木盆地第一个撒拉族移民村落。文章在民族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反映了该村人口迁移、婚姻家庭、教育、宗教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变化等基本情况。
关键词 撒拉族 移民乡村 田野调查 河东村 柴达木
下载PDF
移居后的调适——对青海省香巴项目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丙胜 《社科纵横》 2009年第4期29-31,共3页
文章立足青海香巴项目,以香盛村作为典型个案村庄,点面结合,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视角,叙述了项目区及实施的基本情况,并从社会网的变化、民族关系、文化变迁、政治变迁等方面考察了项目区内移民群体出现的各种变迁和调适。
关键词 香巴项目 移民 社会变迁 扶贫开发
下载PDF
青海省香巴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及其人口迁移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丙胜 《西北人口》 2005年第4期44-46,49,共4页
香巴农业扶贫开发项目是青海省在20世纪末实施的集人口迁移和扶贫为一体的异地扶贫开发工程。文章介绍了其实施的背景、项目区基本状况以及项目中的人口迁移情况,并初步探讨了项目实施的意义。
关键词 香巴项目 农业开发 异地扶贫 人口迁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的再植:对青海哈萨克人与青海湖北岸一个藏族社群的考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关丙胜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15,共9页
通过对柴达木地区腹地马海哈萨克人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果洛村二社藏族地方性知识的考察,认为人群的迁移造成地方性知识的复杂性。迁移使地方性知识发生移植、变形、再植、堆叠等情形,唯有考虑到人群的迁移性,才有可能体认到地方性知识... 通过对柴达木地区腹地马海哈萨克人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果洛村二社藏族地方性知识的考察,认为人群的迁移造成地方性知识的复杂性。迁移使地方性知识发生移植、变形、再植、堆叠等情形,唯有考虑到人群的迁移性,才有可能体认到地方性知识中的地方与非地方关系,也才能更接近地方性知识背后的人类社会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哈萨克人 刚察县藏族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族性规制下的历史记忆:哈萨克人入迁青海之文本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关丙胜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2-61,共10页
上世纪30-40年代哈萨克人自北新疆大规模东迁至蒙古国西部、中国甘肃西北以及青海柴达木地区,最终形成了祁连山南北哈萨克人游牧居住之格局。入迁青海的哈萨克人与柴达木地区原居住民族、马步芳地方政权之间的周旋始终伴随在其迁移历程... 上世纪30-40年代哈萨克人自北新疆大规模东迁至蒙古国西部、中国甘肃西北以及青海柴达木地区,最终形成了祁连山南北哈萨克人游牧居住之格局。入迁青海的哈萨克人与柴达木地区原居住民族、马步芳地方政权之间的周旋始终伴随在其迁移历程中。通过流传的已有文字文本及现居住在北新疆各地与柴达木地区亲历迁移过程的哈萨克、蒙古人士之口述文本,可清晰体察到:族性在历史记忆中扮演着强大的决定性力量,记忆的拾回、传述、策略性失忆(记忆)无不是在族性的规制下进行的文本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性规制 青海哈萨克族 柴达木蒙古族 历史记忆
下载PDF
柴达木地区乡村人口的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关丙胜 《西北人口》 CSSCI 2008年第3期55-59,共5页
地处青海西部的柴达木地区近百年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吸引大量人口迁居,形成典型的移民聚居区。文章在对该地区5个乡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运用人口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整个柴达木地区乡村人口的基... 地处青海西部的柴达木地区近百年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吸引大量人口迁居,形成典型的移民聚居区。文章在对该地区5个乡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运用人口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整个柴达木地区乡村人口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了其人口的移民性、多民族性特征,并对其人口在结构、婚姻、家庭、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地区 乡村 人口特征 移民
下载PDF
多维的矛盾:中国图瓦人的族群建构差异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丙胜 《民族学刊》 2011年第5期8-17,91,共10页
族群进行的"划界"行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族群精英因应某种利好利用学术精英的研究成果及族群文化实践而在族群内外展开的族群建构行动。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图瓦人的"图瓦人"族群建构肇始于学术精英对其... 族群进行的"划界"行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族群精英因应某种利好利用学术精英的研究成果及族群文化实践而在族群内外展开的族群建构行动。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图瓦人的"图瓦人"族群建构肇始于学术精英对其族源的研究以及外界的持续关注,并在族群精英、地方政府以及文化精英等的助推下延伸到了普通大众。为期一年的参与观察及问卷调查证明:中国图瓦人的族群建构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别、年龄等维度上的层次差异,并因族群建构中去蒙古化乃至试图通过国家层面吁求"图瓦族"民族身份的确认而引发了族群内外的多维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瓦人 族群建构 边缘族群
下载PDF
龙羊峡启示:黄河上游一个水利工程型小城镇的变迁历程 被引量:1
16
作者 关丙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3-79,共7页
龙羊峡作为黄河上游一个水利工程型小城镇,因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龙羊峡水电站而产生,具有明显的"人为"和"镶嵌"特征。文章通过对龙羊峡三十多年来社会变迁历程的浅述,分析了变迁的原因,考察了龙羊峡镇与周边农牧... 龙羊峡作为黄河上游一个水利工程型小城镇,因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龙羊峡水电站而产生,具有明显的"人为"和"镶嵌"特征。文章通过对龙羊峡三十多年来社会变迁历程的浅述,分析了变迁的原因,考察了龙羊峡镇与周边农牧区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其变迁历程对其他类似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参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羊峡 工程型城镇 小城镇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河湟西纳地区一个多民族乡村的夏季民间信仰 被引量:2
17
作者 关丙胜 《黑龙江史志》 2008年第3期13-14,共2页
民间信仰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广布于各民族中间。本文描述了河湟西纳地区一个多民族乡村——民联村挡雨和求雨、插箭、给山神献羊等三种民间信仰活动,并试图说明民间信仰的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现象对当地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河湟西纳地区 插箭 山神崇拜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河湟民间曲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关丙胜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0-44,共5页
以平弦、越弦等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曲艺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百多年来,传承方式单一,本土化过程明显。近几十年来,河湟民间曲艺经历了阵痛,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和革新的问题。本文在对青海西宁、湟中、湟源、大通... 以平弦、越弦等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曲艺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百多年来,传承方式单一,本土化过程明显。近几十年来,河湟民间曲艺经历了阵痛,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和革新的问题。本文在对青海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平安等地民间曲艺发展现状进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并结合目前河湟民间曲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种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区域文化 民间曲艺 发展路径
下载PDF
陷域与脱域:人类学研究中的“门环误区”及其规避
19
作者 关丙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从一次田野调查的反思总结中提出了人类学研究中的"门环误区",发现此种误区普遍存在于人类学的研究之中。造成"门环误区"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学者常陷域于一种理论、狭小的地域或具体的研究问题,而漠视与其相关的... 本文从一次田野调查的反思总结中提出了人类学研究中的"门环误区",发现此种误区普遍存在于人类学的研究之中。造成"门环误区"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学者常陷域于一种理论、狭小的地域或具体的研究问题,而漠视与其相关的其他理论、地域和问题。规避"门环误区"的途径只能是对这种陷域的脱域:多元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细致有效的田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门环误区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倡建研究分析新路径——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介评
20
作者 关丙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4,共4页
王明珂先生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迄今为止他对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的唯一系统性专著。著作通过对学科反思重要性的揭示,以事实与现实、典范与边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记忆与社会、表相与本相、记忆与社会、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 王明珂先生的《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迄今为止他对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的唯一系统性专著。著作通过对学科反思重要性的揭示,以事实与现实、典范与边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记忆与社会、表相与本相、记忆与社会、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以及文本表征分析策略等层面的讨论,提出了以边缘、移动和反思性等为手段的由社会表相透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明珂 历史人类学 史学反思 学科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