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蝉蜕诱导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关兵兵 王冰 +7 位作者 刘艳微 孟鑫睿 李晓慧 张佳诗 徐文静 李启云 冯树丹 张正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4期51-55,共5页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IU/m 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诱导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亚洲玉米螟 毒力
下载PDF
不同处理条件下球孢白僵菌萌发率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关兵兵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65-67,共3页
为了更好的利用球孢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室内测定了白僵菌菌株D1-5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主要探究白僵菌菌株在温度、pH、紫外强度三个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极性检测;记录白僵菌在各项指标下的萌发率数据.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26℃下萌发率最高... 为了更好的利用球孢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室内测定了白僵菌菌株D1-5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主要探究白僵菌菌株在温度、pH、紫外强度三个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极性检测;记录白僵菌在各项指标下的萌发率数据.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26℃下萌发率最高,可达到90%;最适pH为6~7,白僵菌在pH 4~5时菌丝生长最旺盛,pH 6.0时最适于产孢.波长为280 nm的紫外线对白僵菌孢子杀伤力较大,并造成毒力下降.以上结果为田间防治玉米螟提供最适条件,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萌发率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及其杀虫效果展望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嘉 任佳慧 +4 位作者 刘艳微 王冰 关兵兵 张航 冯树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98-100,共3页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提高球孢白僵菌的杀虫性,已成为生物防治的一个研究重点.该文对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杀虫性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杀虫效果
下载PDF
黑龙江省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梅琳琳 冯树丹 +1 位作者 王冰 关兵兵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为建立系统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并要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等... 为建立系统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并要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在深入实证调研基础上,着力探索一条适合黑龙江省的农业生态补偿道路。并从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多中心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开源型"的补偿方式及建立农业生态补偿示范区4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业生态污染 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森林自然演替格局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梅琳琳 冯树丹 +3 位作者 达良俊 宋坤 王冰 关兵兵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4期112-118,共7页
为了加强城市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完善城市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对哈尔滨城市森林自然演替格局进行研究。采用植被社会学调查与每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11种城市森林类型进行天然更新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木... 为了加强城市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完善城市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对哈尔滨城市森林自然演替格局进行研究。采用植被社会学调查与每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11种城市森林类型进行天然更新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木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有所差异,不同城市森林类型在维持木本植物多样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胸径级频率分布的形状,将各树种的种群结构归纳为3种类型:种群结构单峰型的为中东杨(Populus berolinensis)、黑皮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var.mukdens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L型代表种为山杨(Populus davidian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榆树(Ulmus pumila);间歇型主要代表种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研究结果表明,生境、种源、种子扩散方式为哈尔滨城市森林林下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更新类型 城市森林
下载PDF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6
作者 关兵兵 《人民交通》 2024年第11期0103-0105,共3页
本文深入研究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详述从路基准备至面层铺设各阶段的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并着重讨论混合料设计、摊铺碾压、接缝处理以及边沟设施施工等关键环节。文章强调严格遵循国家规范,并引入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 本文深入研究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详述从路基准备至面层铺设各阶段的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并着重讨论混合料设计、摊铺碾压、接缝处理以及边沟设施施工等关键环节。文章强调严格遵循国家规范,并引入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以提升环保性和效率,利用GPS与智能监控系统优化施工精度。在质量控制上,构建了涵盖原材料检验、设备性能检查及方案审查的全面管理体系。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实时监测管理现场状况,并采用无损检测确保完工路面满足使用年限要求。 展开更多
下载PDF
β-catenin、LEF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汪钊 王艳峰 关兵兵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061-3065,共5页
目的:观察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淋巴增强子结合蛋白1(LEF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SCC组织55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 目的:观察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淋巴增强子结合蛋白1(LEF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SCC组织55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组织4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组织34例、正常宫颈组织21例,对上述组织进行β-catenin、LEF1免疫组化检测,分析两者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二者与病变的相关性及其与S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SCC、HSIL、LSIL、正常宫颈组织中β-catenin细胞质表达率分别为32.7%、29.4%、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以上病变中,β-catenin细胞核表达率分别是41.8%、32.4%、28.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LEF1阳性率分别为69.0%、50.0%、26.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SCC分化程度(P=0.036)、淋巴结转移(P=0.033)相关,LEF1的表达与FIGO分期(P=0.020)及淋巴结转移(P=0.024)相关。β-catenin(r s=0.375,P<0.001)及LEF1(r s=0.443,P<0.001)的表达情况与宫颈病变发展呈正相关,β-catenin与LEF1的表达在各组病变中呈正相关(r s=0.403,P<0.001)。结论: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β-catenin和LEF1蛋白异常表达,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化、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 LEF1 宫颈鳞状细胞癌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冰 关兵兵 +5 位作者 张军 徐文静 李启云 王振营 冯树丹 汪洋洲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147,共6页
在球孢白僵菌不同浓度下,利用饲喂法和浸渍法测试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力,建立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标准。结果表明,处理组中白僵菌浓度为105、106、107、108 CFU/mL时,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 在球孢白僵菌不同浓度下,利用饲喂法和浸渍法测试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力,建立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标准。结果表明,处理组中白僵菌浓度为105、106、107、108 CFU/mL时,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致死中时间(LT50)、致死中浓度(LC50)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饲喂法3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浸渍法。因此,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生测的常用方法可用饲喂法替代浸渍法,饲喂法试验过程简单,避免反复移动试虫引起的误差,毒力测试结果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亚洲玉米螟 球孢白僵菌 浸渍法 饲喂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