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来台震前超低频电场与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关华平 张宏魁 +2 位作者 鲁跃 余素荣 陈智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用河北省怀来电磁辐射观测台连续11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张北-尚义6.2级地震前超低频电场资料的变化,研究了300km范围内Ms5.0以上地震和200km范围内Ms4.0以上地震前记录的超低频电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异常信... 用河北省怀来电磁辐射观测台连续11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张北-尚义6.2级地震前超低频电场资料的变化,研究了300km范围内Ms5.0以上地震和200km范围内Ms4.0以上地震前记录的超低频电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异常信息量、异常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与震中距、震级有关,异常信息在地震发生前达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震中距 超低频电场 地震前兆
下载PDF
超低频(ULF)电磁辐射观测与资料处理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关华平 韩凤银 +1 位作者 肖武军 陈智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5-93,共9页
叙述了1982年以来在首都圈附近超低频(ULF)电磁辐射观测网的建设,该台网以埋地电极接收地下电场变化为主,用感应线圈接收磁场变化为辅。采用选择观测频段、埋深电极、隔直、滤波等技术措施减小干扰。给出了记录资料异常图形的分类及处... 叙述了1982年以来在首都圈附近超低频(ULF)电磁辐射观测网的建设,该台网以埋地电极接收地下电场变化为主,用感应线圈接收磁场变化为辅。采用选择观测频段、埋深电极、隔直、滤波等技术措施减小干扰。给出了记录资料异常图形的分类及处理方法。研究了一些相关因素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电磁辐射 电极 处理方法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电场
下载PDF
首都圈及其邻近地区电磁辐射映震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关华平 陈智勇 余素荣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5-70,共6页
首都圈及其附近地区多年观测的电磁辐射资料表明,地震电磁辐射异常与 30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200 km范围内 4.5~4.9级地震和100 km范围内 4.0~4.4级地震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其变化规律和映震特... 首都圈及其附近地区多年观测的电磁辐射资料表明,地震电磁辐射异常与 30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200 km范围内 4.5~4.9级地震和100 km范围内 4.0~4.4级地震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其变化规律和映震特点是震中距愈小,地震愈大,信息持续时间愈长,异常幅度也愈大;异常面积(即异常台站数)与地震大小成正相关。统计表明,中等以上地震与异常信息对应率约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电磁辐射 映震效果 邻近地区
下载PDF
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关华平 刘桂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开展电磁辐射观测以来,至今在全国已建立了130个观测台站,观测频段已由初期的全频段观测改进为0.01—20HZ左右的超低频和几千赫至几十千赫的点频观测,从而减少了干扰提高了资料可信度。观测仪器主... 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开展电磁辐射观测以来,至今在全国已建立了130个观测台站,观测频段已由初期的全频段观测改进为0.01—20HZ左右的超低频和几千赫至几十千赫的点频观测,从而减少了干扰提高了资料可信度。观测仪器主要有5种,对收集的40余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0≤Ms≤5.9异常距离为500km,6.0≤Ms≤6.9为1000km,Ms≥7.0则异常距离可大于1000km;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时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为2小时至45天,少数仅几分钟;绝大多数地震震时没有观测到电磁辐射现象;震前电磁辐射信号是不连续的、阵发性的,其发展过程是由弱-强-弱-平静-发生地震或多次反复上述过程。异常信息时间愈长、幅度愈大、则地震亦愈大,异常信息是频率低的出现早,频率高的出现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异常特征 地震 地震前兆
下载PDF
电磁辐射“EMOLS”仪观测结果原理及震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关华平 肖武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103,共8页
"九五"期间研制的"EMAOS"电磁辐射仪,其接收原理是按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改进而研制的。选择接收频段为0.01~10Hz,该频段探测深度在0~20km,是浅源地震发生的层位。记录的电磁扰动是在应力场作用下,动电效应产生的... "九五"期间研制的"EMAOS"电磁辐射仪,其接收原理是按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改进而研制的。选择接收频段为0.01~10Hz,该频段探测深度在0~20km,是浅源地震发生的层位。记录的电磁扰动是在应力场作用下,动电效应产生的电磁场。电场和磁场同时记录增强了信息可信度的判断能力,记录震例表明,异常规律与已有模拟结果基本相同。因此,已总结的模拟记录预报指标等可在数字记录结果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大地电磁测深 探测深度 动电效应 应力场 电磁扰动
下载PDF
地震与电磁辐射关系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关华平 陈智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利用河北省地震电磁辐射台网连续12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震强度与台站接收的电磁辐射的能量,周期、幅度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5—6级中强地震和4.5—4.9级中等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
关键词 电磁辐射 短临预报 预报指标 地震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北京顺义4.0级地震和震后首都圈地震趋势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关华平 马丽 +2 位作者 陈棋福 王慧敏 杨文政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1-416,共6页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困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年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兆世震群活... 1996年12月16日顺义Ms4.0地震,是北京地区近6a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活动。此次地震前,首都困地区地震活动出现了近SN向弱震活动,11月份地震活动是全年月频次最低的月份,这些异常现象之后发生了顺义地震。此次顺义地震属非前兆世震群活动。这次地震活动是顺义及其附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余震次数最多的一次。这次地震后应注意今后几个月京西北、张家口附近发生Ms5.0左右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首都圈 地震趋势
下载PDF
地震电磁扰动场磁电分量综合信息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关华平 陈智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58-64,共7页
磁场和电场,是电磁场同一事物中相互依存的二个方面。作为电磁扰动场地震短临前兆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亦应同时探测、综合分析,才有利于学科的深入发展。经过长期多台区比较系统地对比观测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证实了一定范围内一... 磁场和电场,是电磁场同一事物中相互依存的二个方面。作为电磁扰动场地震短临前兆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亦应同时探测、综合分析,才有利于学科的深入发展。经过长期多台区比较系统地对比观测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证实了一定范围内一定强度的地震,其电磁辐射前兆异常反映,包含磁场分量变化和电场分量变化二个方面。而且,磁电分量信息的同步异常,往往集中出现在比较强地震的短临时段,因此,采取磁场分量与电场分量同时接收,应是地震电磁扰动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电磁扰动 电场
下载PDF
大同-阳高地震及强余震电磁辐射异常 被引量:7
9
作者 关华平 陈智勇 +1 位作者 肖爱华 徐东红 《山西地震》 1995年第1期39-44,共6页
叙述了河北地震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的分布、仪器系统的主要性能和观测资料概况及其分析使用方法,研究了大同-阳高1989年10月18日6.1级的中强震群和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前后台网电磁辐射记录资料的变化情况。统... 叙述了河北地震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的分布、仪器系统的主要性能和观测资料概况及其分析使用方法,研究了大同-阳高1989年10月18日6.1级的中强震群和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前后台网电磁辐射记录资料的变化情况。统计、计算了异常参数和数量;得出了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具弱-强-弱-地震,临近地震频率升高,异常变化越强烈、异常时间越长、异常量越大,地震也越强等特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异常特征 大同-阳高地区 地震 余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关华平 张学民 李美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144-144,共1页
利用四川及其周边省市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发现这次8.0级地震前,距震中310km范围内有5个台站,其中有4个台站出现2年以上异常,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36km)的NE向,自2006年6月下降,至2008年... 利用四川及其周边省市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发现这次8.0级地震前,距震中310km范围内有5个台站,其中有4个台站出现2年以上异常,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36km)的NE向,自2006年6月下降,至2008年1月下降幅度达到7.2%,1月底转折回升,至地震发生异常时间为2年半左右,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变化形态为趋势下降和年变形态消失。位于四川西部鲜水河断裂带附近的甘孜台(震中距330km)也观测到趋势下降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异常 地震前 汶川 鲜水河断裂带 观测资料 地震发生 四川西部 异常现象
下载PDF
地震电磁辐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华平 关歆莹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143-143,共1页
地震前和地震时观测到的很多电磁效应,与地震孕育阶段和发生地震时震源区活动的过程有关。地震区内应力分布和深部物质性质具有强烈的、时空不均一的特点,因此,断裂的孕育区是很多单个机电转换体(源)组合的结果。(1)破裂摩擦过... 地震前和地震时观测到的很多电磁效应,与地震孕育阶段和发生地震时震源区活动的过程有关。地震区内应力分布和深部物质性质具有强烈的、时空不均一的特点,因此,断裂的孕育区是很多单个机电转换体(源)组合的结果。(1)破裂摩擦过程中的生电现象、发光现象和电磁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效应 地震前 辐射机理 内应力分布 地震孕育 物质性质 机电转换 摩擦过程
下载PDF
河北柏舍台深井电阻率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关华平 王西龙 白云冈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292-292,共1页
随着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大面积兴起,城市急剧膨胀,特别是乡镇的城市化扩张与发展,使已连续观测多年的地震观测受到较大干扰。电阻率观测由于测区保护范围大(一般需要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是各手段中观测环境变化影响最... 随着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大面积兴起,城市急剧膨胀,特别是乡镇的城市化扩张与发展,使已连续观测多年的地震观测受到较大干扰。电阻率观测由于测区保护范围大(一般需要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是各手段中观测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手段之一,目前浅层电阻率观测中大部分的台站由于测区较大,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的甚至遭到了破坏,寻求一种降低干扰因素的观测系统迫在眉睫。为此在柏舍地电台开展了井下电阻率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观测 深井 河北 环境变化 大干扰 地震观测 连续观测
下载PDF
地震电磁前兆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13
作者 丁鉴海 申旭辉 +4 位作者 潘威炎 张晶 余素荣 李纲 关华平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1-801,共11页
强震前存在地震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大量强震震例所证实,在我国地震电磁前兆已成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有效手段。地震电磁短临前兆主要包括:地磁场、地电场、电磁辐射、电离层、高能粒子等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地震短临电磁前兆... 强震前存在地震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大量强震震例所证实,在我国地震电磁前兆已成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有效手段。地震电磁短临前兆主要包括:地磁场、地电场、电磁辐射、电离层、高能粒子等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地震短临电磁前兆及其机理极为复杂,有来自震源信息的局部性前兆,有来自震源所在的区域应力场构造前兆以及与孕震立体环境有关的大尺度动态前兆。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效应及其相关现象,通过化学途径、声学途径、电磁途径向空中传播,研究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现象,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地震电磁前兆及其机理的认识。发射地震电磁卫星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将促进地震电磁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磁前兆 电磁辐射 电离层 地磁场 震例研究
下载PDF
中国地震电磁现象的岩石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继军 赵国泽 +4 位作者 詹艳 卓贤军 汤吉 关华平 万战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8,共7页
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岩石电磁辐射实验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关键词 地震 电磁现象 岩石实验 电磁辐射 同步性 电磁波
下载PDF
中国地震电磁现象的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继军 赵国泽 +4 位作者 詹艳 卓贤军 汤吉 关华平 万战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共11页
对近年来中国地震电磁现象(包括地面电磁场、大气电场、地磁脉冲和电离层扰动等)的观测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 中国 地震 电磁现象 地面电磁场 大气电场 地磁脉冲 电离层扰动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被引量:92
16
作者 张学民 李美 关华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利用四川及邻近地区的地电阻率观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结果表明,这次汶川8.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观测台地电阻率在单测向下降幅度达到7.2%,下降持续时间在2年左右,震前5个月异常转折,地震发生在地电阻... 利用四川及邻近地区的地电阻率观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结果表明,这次汶川8.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观测台地电阻率在单测向下降幅度达到7.2%,下降持续时间在2年左右,震前5个月异常转折,地震发生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另外,沿南北地震带多个台站在地震前2个月内出现阶变,变化幅度最大超过10%。地电阻率异常的方向性及台站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异常信息与构造走向及地震孕育机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汶川8.0级地震 下降异常 南北地震带 各向异性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席继楼 关华平 +6 位作者 刘超 庄楠 杨晓明 张治国 次卓嘎 格桑卓玛 马爱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3,共13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MSA功率谱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该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经历了"趋势变化-扰动变化-发震期-恢复期"等发展阶段,以及"低频变化-高频变化-平稳变化-高频变化"等演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拉萨台地电场观测异常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与相关现象和机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完整反映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是具有一定客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变化 尼泊尔8.1级地震 拉萨地磁台 能量合成累加 MSA功率谱
下载PDF
地电阻率年变化与气象因素及水位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田山 郑文俊 +2 位作者 关华平 高玉柱 程瑞年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49,共5页
为了消除 ρs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 ,对宝坻、塘沽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与台站附近地区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水位及海水水位的同期资料进行了相关处理分析 ,并对地电阻率年周期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产生地电阻率与... 为了消除 ρs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 ,对宝坻、塘沽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与台站附近地区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水位及海水水位的同期资料进行了相关处理分析 ,并对地电阻率年周期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产生地电阻率与气象要素年周期变化的外因是同一源场作用的结果。而地电阻率变化的内因 ,则是基于地下咸水层厚度的改变及地壳应力场的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由气象参量和水位变化拟合出地电阻率模型值 ,并计算出观测值与拟合值的残差 ,以消除电阻率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 ,近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 6级左右地震前 ,在宝坻、塘沽地震台的观测资料中均存在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年周期变化 气象因素 水位
下载PDF
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变化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席继楼 关华平 +3 位作者 刘超 庄楠 武建华 颜晓晔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地电场是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电场,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利用"合成能量累加"方法,分析处理了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所辖部分台站200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地电场观测数据,研究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等几次大地震... 地电场是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电场,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利用"合成能量累加"方法,分析处理了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所辖部分台站200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地电场观测数据,研究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等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几次MS7.0以上大地震前后,均出现了地电场区域性准同步异常变化;地电场异常变化经历了"震前—发震—震后"三个阶段,震前和震后变化比较明显,发震期变化相对平稳,时间跨度达12个月以上;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沿构造带分布,变化强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电场观测 数据分析 合成能量累加 地电场中长期变化
下载PDF
岩石变形特征及物理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大元 许东俊 +4 位作者 陆阳泉 陈峰 曹其平 罗荣祥 关华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56-362,共7页
在从化南昆山脉蚀变花岗岩岩体试洞中,用刚性承压板法进行大尺度试件现场试验.承压三板直径50cm.蚀变带宽约1-2m.测量了岩石的变形特征、视电阻率和声发射以及试洞地坪的倾斜变化.与室内小试件实验对比可以看出:(1)在水溶液网络导电机... 在从化南昆山脉蚀变花岗岩岩体试洞中,用刚性承压板法进行大尺度试件现场试验.承压三板直径50cm.蚀变带宽约1-2m.测量了岩石的变形特征、视电阻率和声发射以及试洞地坪的倾斜变化.与室内小试件实验对比可以看出:(1)在水溶液网络导电机制适用的范围内,大试件和小试件的电阻率随应力应变变化的基本形态都是相似的:(2)大试件电阻率对应力的滞后效应更为明显;3)大试件可在较小的应力差下获得较大的电阻率变化;4)电阻率变化值与应力差之间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变形特征 物理特性 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